出太原,西南行百四十里,有邑名曰祁县。祁者,盛大也,众多也。
古邑祁县,百里山川尽富庶之地,千年基业号礼乐之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堪称盛大;商贾云集汇四海财源,名家辈出若星汉灿烂,富可敌国,人才荟萃,可谓众多。
从春秋时期开始,祁县县名始终未变,一直沿用至今。千百年来,人们在这片古老而温暖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无比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祁县名人,不胜枚举。有举贤不避亲仇的晋国祁奚,有用计美人貂蝉铲除董卓的东汉王允,有讨伐叛逆王敦、平定苏峻叛乱的西晋温峤,有唐朝王维、王绩、温庭钧,明朝罗贯中等名震天下的文学巨匠,还有乔家、渠家、何家等一批称雄明清两代数百年的商业金融巨子。
除此之外,祁县还是天下祁氏的发源地。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祁氏族人,无一例外,均尊祁县为祖籍地。
一
祁县之所以称为祁县,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个“昭余祁薮”。
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曰:“大泽也,苏后切。”意思是说,“薮”就是很大的沼泽地,即湖泊。薮的读音为“苏后切”,折合今音,当读sǒu(音叟)。
有研究表明,在上古时期,这个湖泊硕大无比,地跨介休、平遥、祁县、太谷、榆次、孝义、文水、汾阳、交城、清徐数县,水草丰茂,生机盎然,古文献记载为“昭馀祁泽薮”。
《周礼·职方》载:“正北曰并州,其山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这里的“并州”,即指今天的太原。
昭余祁,是这个“薮”,即湖泊的名称。在古代,昭余祁薮很著名,地位也很重要,在一些典籍中被称为天下“九薮”之一。
《说文》又云:“九州岛之薮:扬州具区,荆州云梦,豫州甫田,靑州孟诸,沇州大野,雝州弦圃,幽州奚养,冀州杨纡,并州昭余祁是也。”
出乎你的意料吧!今天的太原盆地,在先秦时期,还是一个水草丰美、鱼跃鸟翔的人间胜地,自然风光之美丽旖旎,一点也不亚于今日之江南苏杭。
而就是这样大的一个湖泊,有学者考证,它还是更早时期的一个大湖的孑遗,这个大湖名为“大昭”。
昭,日明也。大概是先民站在湖边高处,手搭凉棚远远望去,只见阳光铺满湖面,波光粼粼,十分炫目。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缺乏,它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浩荡汪洋,现在已经无法想象。
后来,因为地质的改变,这个大湖慢慢缩小。到了汉朝的时候,被淤割成若干小湖,在今天祁县一带的那个湖泊,就被先民命名为“昭余”,即大昭所余也。
《汉书·地理志》载:“邬,九泽在北,是为昭馀祁,并州薮。”这里的“邬”,在今山西介休。是说到了汉代,昭馀祁已经分裂为多个独立水域,即九泽,分布在邬县以北。
也有学者认为,“昭馀祁”寓意取自“众多”。馀,饶也,就是多的意思。祁,大也,多也,“昭”作“明显”讲,“昭馀祁”三字凑在一起,作为水域的名称,即水域辽阔之意。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昭馀祁已经完全消失了踪迹,昔日的烟波浩渺,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巨变,留给我们的,只有思绪绵绵,只有“望洋兴叹”了。
昭馀祁泽薮虽然消失了,但“昭馀祁”这个名称一直留存于历朝历代的文献记载中,直至今日。因了这个美好的名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把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命名为“祁”。
二
在祁县,祁姓是个大姓,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名门望族,绵延不绝,对中国文化历史影响很大。
在灿若群星的祁氏名人中,最著名的当是祁奚。祁奚被天下祁氏后人公推为祁氏先德之首,即得姓始祖。
明万历《山西通志·人物》载:“祁奚,晋公族献侯后,食邑于祁,遂以为氏。”
清乾隆《太原府志·氏族》亦载:“祁,又姬姓,晋献公四世孙奚食邑于祁,遂以为氏,其地即太原祁县是也。”
祁奚这个人,也许有大家不太熟悉,但是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个历史故事,差不多尽人皆知,那就是“唯贤是举”,亦即“举贤不避亲仇”。
祁奚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历事晋景公、厉公、悼公、平公四世(公元前599年~前532年)。他本姓姬,字黄羊,因为食邑在祁,遂以祁为氏。
祁奚是晋公族献侯之后,他的父亲高粱伯是晋献侯的曾孙。祁奚做过中军尉、公族大夫,都是不怎么管事的闲职。
祁奚身处朝野多年,经历了四朝的腥风血雨,比如下宫之难,就是赵氏孤儿灭门惨案,还有栾书弑厉公等等,因此他非常谨慎,为人低调,给官就做,给地就要,从不包藏祸心,也不过问政事。虽在政治上无所建树,但也逍遥自在地活了七十多岁。
祁奚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忠公体国,急公好义,满朝上下都对他好评,晋国国君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断不了找他商量。同时也深受百姓爱戴,在今天的盂县、祁县都有祁大夫庙,至今香火繁盛。
后人感念祁奚,不是因为他建立了多么大的功勋,或者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而是他从政为官,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初心。《吕氏春秋·祁黄羊去私》就记载了“祁奚举贤”这样一件事,成为千古美谈,为世人所称颂。
有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县令,你看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奚说:“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有个中军尉的职位还空缺着,你看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祁奚回答说:“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祁奚说:“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这个就是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必亲的故事。孔子听闻此事后,对祁奚甚是赞扬:“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左传·攘公三年》也记载了这件事,左丘明也由衷地慨叹道:“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三
祁奚唯贤是举的美德受到了极大的称颂,他公而无私的品德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誉,他的言行也成为了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所以二千多年来始终受到人民人们的称赞和怀念。
到了祁奚孙子祁盈这一代,祁家出大事了。《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晋祁胜与邬臧通室。”这个通室,西晋杜预注曰:“通室,易妻。”
祁盈的家臣祁胜与邬臧换妻私通,这种丑事在祁氏宗族中是不可容忍的,于是祁盈就准备拘捕这两人,以严加惩处。
祁胜为逃脱祁盈惩罚,就向荀跞行贿。荀砾就把这事报告给晋顷公,晋顷公就下令把祁盈抓起来了。
祁盈的几个家臣为自己主子打抱不平,出于义愤,就把祁胜与邬臧两人给杀了。
杀死这两个人,就等同于公开反抗君命,于是晋国六卿下令,“杀祁盈及杨食我。食我,祁盈之党也,而助乱,故杀之,遂灭祁氏。”
这一年,是晋顷公十二年,亦即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之后,晋国公卿魏献子执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赐给了七家大臣,司马弥牟为邬(今介休),贾辛为祁(今祁县),司马乌为平陵(今文水、平遥一带),魏戊为梗阳(今清徐),知徐吾为涂水(今榆次、太谷),韩固为马首(今寿阳),孟丙为盂(今阳曲,一说盂县)。
这是一块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是说春秋晋国祁地,不只包括今天的祁县,整个晋中平川都是祁奚的封地。
晋灭祁氏后,其族人大都四处逃往。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发源于祁地的祁姓,在今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省散居开来,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开枝散叶。
清代祁寯藻在《旧德记》中,就提到了晋人祁嘉,宋人祁宽尹,元人祁宰,明人祁杲、祁敕、祁秉忠、祁承爍、祁顺、祁彪佳等,称他们为祁邑被灭之后奔徙各处的祁家后人,并将其一一并入祁氏谱系之中。
关于祁氏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即源于远古尧帝的后代伊祈氏。如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称祁姓为“帝尧伊祈氏之后”。
对此,祁氏后人大都不予认可。他们坚持认为,其祖出于黄帝,而祁氏的得姓始祖,就是那个唯贤是举的晋大夫祁奚。
比如清代名士、山西寿阳祁韵士在《祁氏世谱》中就说,此“伊祈”非“祁”,虽然古来“祈”“祁”“耆”通用,但“伊祈”自为一姓,当与“祁”姓有别。
如今,祁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西为多。在山西临猗、和顺、侯马、榆次、运城、平陆、武乡,以及河北临城、安徽淮北、甘肃临夏、陕西户县等地,都有以“祁”命名的村落,这些村落的居民,在历史上也大都是从山西祁县迁徙过去的。(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