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次文章)
十一. 书生意气的军事统帅
中国的解放战争,实际上相当于黄埔军校的学生们打群架,就是一帮人支持校长,一帮人反对校长,然后同学打同学,最后成功地把校长赶跑的故事。
——杰瑞哥题记
1948年11月18日左右,安徽省蒙城附近。
这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县城,与其说是县城,倒不如说是显眼一点的村落,横亘在这些村落中间的是哺育当地百姓的涡河,沿着涡河区域是一望无际的黄泛区冲积平原,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是个相当不错的度假目的地,尤其适合那些想要避开闹市喧嚣而寻个耳根清净之处的奔波者。
民国时期的蒙城
然而就在这一天早晨,震耳欲聋的轰鸣和抑扬顿挫的步伐犹如一阵阵惊雷充斥着天空,彻底打破了这座滨河小城以往的平静。当地的老百姓们都被这烦人的声响打搅了和周公的幽会,大家心烦意乱地走出家门,脸上纷纷显出微怒之色。随后,所有人趴在村头路边想要向外眺望,当他们知道了是什么声音打断了他们的美梦时,眼前所看到的场景让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一支庞大的军队正以十分严整的军容和整齐的队形集结成一条条长龙,在这个一望无际的淮北大平原上井然有序地向前行进着。这支威武之师分成好几个纵队齐头并进,行军队伍很长,向北望不到头,向南看不见尾,士兵们身上都穿着清一色的深绿色军装,脖子上的红色领章十分显眼,脚上是一双双专门的作战鞋,骑兵部队的高头大马行进在队伍的两边随时警戒,一辆辆军用卡车拉着重型火炮穿梭于队伍中间,坦克和装甲车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也是器宇轩昂地向前开进。
这支军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全副武装且几乎面无表情,给人感觉他们好像马上要去经历一场极为残酷的战争。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的老百姓们都自然而然地练就了一番火眼金睛,即根据士兵的军服和装备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出这帮军人到底是哪一方的。而此时的这种场景让他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这是国民党的军队,而且绝对不是杂牌军。
在这支队伍旁边某处的小土堆上,站立着一群国民党军官,他们中为首的指挥官正在用望远镜观察着这支庞大军队的行进情况。
这位指挥官表情严肃,身上的军装干净而笔挺,由于已经入冬,他在军装外面还披着墨绿色的大衣,显得威风凛凛,脚上的长筒皮靴擦得锃亮,看得出这位军人十分注重仪表,生活得很讲究。徐徐的清风将他肩部的大衣稍稍吹起,露出在晨曦中熠熠发光的军衔肩章,若隐若现的两颗将星仿佛在诉说着他不平凡的军旅生涯。这位军官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特殊的气质——军人的意气风发中还带有些书生般的文质彬彬。
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
这位指挥官就是这支庞大军队的最高统帅——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
与一般的国民党将领不同,黄维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文尔雅,这种特殊的风度既不是像胡宗南陈诚那样依靠裙带关系身居高位的党国心腹,也不是像邱清泉黄百韬那样凭借好勇斗狠加官进爵的战场疯子,而是一种知识分子般沉着冷静的从容自若。如果此时的黄维不是身着军装,人们很容易就会以为他是一位性情温和的教书先生,而并非执掌十二万国军精锐的兵团司令。
国民党坦克部队
此时的黄维刚满44岁,也是一个年纪轻轻就身居要职的黄埔将领,刚过不惑之年就接过了国军主力兵团十二万大军的指挥权,下辖包括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在内的四个军,足见蒋介石和陈诚对他的赏识和器重。黄维早年的黄埔生涯使得他在国民党内左右逢源,和其他人不同,黄维在军校里属于发奋苦读型的学生,被人称为“书呆子”。后来凭借在讨伐陈炯明和孙传芳的战斗中的出色表现很快被老蒋提拔,抗日战争时黄维在人称“血肉磨坊”的罗店战役中的神勇无畏使他声名大噪,从此的军旅生涯几乎是一帆风顺。
国民党装甲车部队
就在不久以前,他接到了徐州“剿总”司令部给他的命令:“现徐州战事吃紧,即令黄维中将率第十二兵团所部火速向徐蚌战场挺近。”
接到这个命令后,黄维的思绪应该是兴奋异常吧。指挥自己的军队在这个洒满无数将士鲜血的徐州古战场上厮杀,然后封王拜相青史留名,应该是所有武将的终极梦想。
黎明的清风吹拂着这位年轻兵团司令官英俊的眉宇,他怀着极大的成就感欣赏着自己率领的精锐兵团,觉得自己完全有信心带着这些国军将士们和解放军结结实实干一架,想到这里,黄维的脸庞显出一副略带玩世不恭的自信神情。
十二. 书呆子带领的一群神仙打架的部下们
在黄维的军旅生涯中,在黄埔军校时的书呆子性格还是没变,此人不管是打仗还是做事,都是老老实实,中规中矩,这一点倒是和黄百韬有点像,但是黄百韬是为了自己的仕途有点故意为之,而黄维是真的很老实。
何应钦
抗战时黄维接任第54军军长,一到任就感觉军中军心涣散,士气很低,仔细调查发现是军粮的问题,不是发了霉就是掺了砂石,于是黄维及时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何应钦。和黄维有矛盾的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借此机会想整他(军粮很有可能就是关麟征搞的鬼),于是就在何应钦面前煽风点火,说黄维这是在借题发挥跟何应钦作对。
当时的何应钦身兼多个要职,既是军政部长,又是参谋总长,重担在身的他为了避免各军因军粮粗劣惹是生非,于是很想拿黄维杀鸡儆猴,但是黄维岂是易于屈服就范之人?他义愤填膺地痛斥国民党官场的腐败,而且在事后直接给何应钦发了一份语气极其强烈的辞职信,还特意跑到何应钦面前和他大吵了一顿,把他气得够呛。
黄维和妻子的结婚照
这件事情黄维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把军校的那种书呆子气带进了官场,处理事情不知变通。从那以后,黄维就拖家带口辞官归故里了,直到好几年后才被老蒋重新起用。
黄维率领的第十二兵团可谓是将星璀璨,有石牌一战扬名全国的兵团副司令官胡琏,有资历不输黄维的第14军军长熊绶春,有骁勇善战的“土木系”王牌第18军军长杨伯涛......兵团名将云集,开个会讨论作战部署就好像神仙打架,这也给了黄维不小的领导压力,因为越有本事的人越难管。
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胡琏
值得一提的是,黄维,胡琏和杨伯涛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第11师做过师长,又在第18军做过军长,他们三人是苗根正红的陈诚“土木系”将领。因为“土木”两字,可以拆分成“十一”和“十八”,代表的就是第11师和第18军,这是陈诚起家的老部队,从这里出来的将领都被陈诚收买成了亲信,在国民党内自成派系,故称“土木系”。
淮海战役之前土木系内部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第十二兵团司令官的任命,此事曾经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陈诚的第11师和第18军,是很多“土木系”将领进阶的踏脚石,所以当时国民党军方提出要以第18军为基干组建第十二兵团时,“土木系”所有人都摩拳擦掌,对兵团司令这个肥缺垂涎三尺。其中最胸有成竹的要数胡琏,因为他在“土木”系内战功最大。
陈诚(中)
但是最后陈诚拍板决定,兵团司令给了黄维,因为黄维是黄埔一期生,胡琏只是黄埔四期,而且第十二兵团里面军长级别的将领几乎都是黄埔四期以上,陈诚也是怕胡琏管不住他们。胡琏战功赫赫,无奈还是败给了黄埔系的论资排辈。但是胡琏也不吃亏,陈诚把兵团副司令给了他。
到嘴的鸭子又飞了,不甘屈居于人下的胡琏为此大为光火,曾一度要辞官归乡。
当时黄维为了安抚这个十二兵团打仗最牛掰的将领,便和颜悦色地对胡琏说道:“这个兵团司令我就是暂时执掌一下,等仗打完了我就辞官回乡教书,到时候这个位置还不是你老弟的?”
......
黄埔军校校门
此时的黄维看着当初陈诚郑重其事交给他的第十二兵团,心中思绪万千,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正面的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早就给他织好了一张大网......
黄维曾经放过狠话,说第十二兵团可以单挑整个中野,但他心里深深地知道,这话明显就是为了稳定军心而放出的豪言壮语。除了刘邓,中原野战军还有一员不可忽视的猛将,说到他,黄维心里的感情十分复杂,不知道该怎么去评价。就是那个在黄埔军校经常出风头,深受蒋校长喜爱学生嫉妒,还有喜欢和大家说些特么无聊至极的玩笑的该死家伙。黄维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家伙决定和大家分道扬镳的那一天,那时自己的心里有多失望,现在的他心里就有多不爽。
刘伯承和邓小平
那个家伙的名字早已深深印在了所有国军黄埔将领的心里——陈赓,自从他和所有人背道而驰后,和陈赓在战场上的相遇就已经成为了黄维迟早要面对的现实。
想当初陈赓从事革命事业在上海被捕,胡宗南杜聿明带头和黄埔同学们联名上书,请求蒋介石饶了陈赓,据说连宋美龄都劝老蒋:“杀陈赓是忘恩负义,他不仅是你的学生,还是你的救命恩人。”最后陈赓在多方势力的斡旋下才得以脱险,蒋介石当时对陈赓有一种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的复杂心情。
陈赓和蒋介石的复杂关系
在那之后,陈赓的表现说明蒋介石完全没看走眼,他顺利成长为了一名骁勇善战的天才将领,接连多次击败胡宗南李铁军这些昔日的同窗好友。常年的南征北战让这些当初的同学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哥们儿义气,现在这帮人如果在战场上遇到陈赓,下手绝不会留情。
“哼,都怪校长当时心软,要是那时杀了陈赓,现在就不会有这么多破事儿了,”黄维愤愤不平地说道,甚至对当初联名上书一事感到后悔,“但是现在来看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他太强了......”
越打越大的淮海战役,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黄埔军校同学们的战场聚会。
黄埔阅兵
杜聿明,邱清泉,孙元良,李弥,陈赓,胡琏,熊绶春,杨伯涛,宋时轮,郭化若......这些怀有不同政治信仰的黄埔同学们已经相互明争暗斗了二十几年,现在就在徐州这个中原古战场上,他们之间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将尘埃落定。
“呵呵,黄埔生们都到齐了哇,同学们久违了啊,好,好得很......”
黄维想罢,喃喃自语着:“二十多年的恩恩怨怨,就在这个中原古战场上彻彻底底地做个了断吧!”
说完,他转过头迎着太阳往徐州的方向极目远眺......
(未完待续)
附言:本文内容除历史史实论述外,均为作者原创,请勿抄袭。
文中对话有的是史实,有的则是小编根据历史真实情况杜撰的,不喜勿喷。
请读者关注点赞,或打赏~,小编在以后将会继续为读者发布其余章节
下一章节《血染淮海(十)》将于10月6日19:00至19:30发布,敬请读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