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刘备心腹大将,他作战勇猛,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他防守汉中十几年没有失守,对蜀汉绝对忠心耿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诸葛亮却多次把他疑虑在心,最后落得谋反罪名,含冤而死。他就是刘备心腹牙门将军,魏延。
那么魏延到底做了什么?为何诸葛亮处处针对他?魏延的死在真实的历史上又是怎样?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魏延跟随刘备后,在益州之战中表现出色,刘备封他为牙门将军,这个职位在当时并不是很高,牙门将军还有王平、向宠等。刘备称汉中王以后,再选择镇守汉中的大将时,本当大家都以为是张飞,而刘备却出其不意地选择了魏延。并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从此成为蜀汉集团的高级将领。
图片源自网络
魏延镇守汉中十多年有建树,刘备加封他为镇北将军。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此时经历了荆州之败、夷陵之败,蜀汉集团损失惨重,蜀汉大批将领人才去世,魏延成为少数高级将领。
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的性格缺陷表现尤为突出。魏延正值壮年,作为元老级别的存在,高级将领又少,诸葛亮北伐只能重用魏延,这一下致使他的优越感和存在感急剧膨胀,经常与同僚发生矛盾,特别是同文臣之间关系不睦,其中就包括诸葛亮特别倚重的杨仪。
杨怡性情狭隘,也是看不起大老粗魏延。两人经常更是发生矛盾。当然,现在的蜀汉还需要魏延的帮助,而蜀中也更需要文人杨仪来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蜀国绵延下去。魏延在蜀汉期间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
图片源自网络
诸葛亮北伐二次出祁山时,魏延领军击败为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成功收复失地,更被刘禅加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他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开始安排后事。会议上,诸葛亮叫来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参加,唯独魏延这个老资格没有参加。《魏延传》中说得很清楚,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魏延断后,实际上是给魏延自己选择,假如魏延不从命,可以不再管他,实际上就是要魏延交出兵权,退隐。魏延如果想通了,自然就会断后,然后回来。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杨仪、费祎、姜维商议秘不发丧,令魏延断后,全军撤退。魏延听完十分生气,认为诸葛亮死后,自己才是军中老大,杨仪凭什么下达命令?
魏延随后宣布,文官护送棺椁回蜀中,自己接管蜀军,继续北伐。他认为蜀军一撤,魏军必然知道,如果这时蜀军内部自我分裂,后果则不堪设想。这时候军中就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以杨仪为代表的,主张撤军,另一种就是以魏延为代表的,主张保持现状,继续北伐。两方不决之时,刘禅接连接到密报,一个说杨仪造反,一个说魏延造反,身边的丞相府人员董允和蒋琬两个人共同保举杨仪,怀疑魏延。
图片源自网络
这时候,魏延率先到达成都,守住南谷口,然后出击杨仪的军队。杨仪派何平出战,上来就骂,丞相尸骨未寒,你就做这样的事情。魏延的士兵听完纷纷投降。魏延无奈逃回汉中,马岱随即追击,并将魏延斩杀。
魏延之死可以说是蜀国后期非常大的一个悲剧事件。果然,武将多半都不会玩儿zhengzhi手段,魏延可谓是zhengzhi斗争的牺牲品。刘备一向看人很准,魏延也从未有谋反之心,就连他到死也没有想过投降曹操,他想杀的只是死对头杨仪继续北伐罢了。
如果魏延真的造反,他会选择投靠司马懿,而不是南下。再说,诸葛亮明知魏延与杨仪是死对头,为何谁是军中主帅,大军听谁的,这都没个嘱托。所谓的临终军事会议就是一群逃跑主义者,当时形式分为退军派和进军派,逃跑的几乎全是,而被罚的只有魏延一个。
图片源自网络
可以说诸葛亮识人不准,用人不当,导致魏延成了zhengzhi斗争的结果。魏延是个悲剧的人物,zhengzhi玩儿不好,性格又直来直去,最终无人支持,落得了一个兵败被杀的下场。总的来说,责任还是在诸葛亮,没有安排好军中后事,不想魏延上位,又没有理由处置魏延,最终却害了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