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迁都北京,朱高炽却想把都城迁回南京,揭秘其中的原因
迪丽瓦拉
2024-11-04 09:36:59
0

原标题:朱棣迁都北京,朱高炽却想把都城迁回南京,揭秘其中的原因

在《明史·仁宗本纪》里,有这么一段记载,这段是洪熙元年三月的记载。

“戊戌,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是月,南京地屡震。”

《明仁宗实录》洪熙元年三月二十八的记载,有这么一段。

“戊戌,命诸司在北京者悉加行二字,复建北京刑部及后军督督府。上时决意复都南京云命定国公徐甫佐之。”

《明史》《明仁宗实录》都有记载朱高炽想把都城迁回南京。

其实朱高炽想把都城迁回南京之事,开始还挺让我意外。

但是后来再想,朱高炽有这么想法,也不太让人意外。

朱高炽本身就不是一个特别擅长打仗的皇帝,永乐年间,他能当上太子,其实和他的仁孝是有关系。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尽管也有人提议朱高煦当太子,但是永乐二年,登上太子之位的是朱高炽。

他能当上太子,也有解缙的功劳,解缙不仅说了句“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他还说了句,“好圣孙”。这儿的好圣孙,说的是朱瞻基。

朱棣也不想挑战嫡长子继承制,朱棣自己的皇位都有非议,再多挑战那些人的敏感的神经,朱棣又得多增不少烦恼。

种种情况下,朱高炽当上了太子。在朱棣死后,朱高炽继承了皇位,史称明仁宗。

朱高炽在位的时间非常短,不足一年。关于朱高炽的死,正史没有详细记载,野史是有多种传言,这儿就不多加赘述。

朱高炽体型肥大,虽然靖难之役里的北京保卫战,他也立下了功劳,但是总体说来,靖难之役里,和朱高煦相比,朱高炽的军事水平还是略低一筹。

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在靖难之役后,北方的防御遭到战乱的破坏,所以朱棣迁都北京,以方便守护北方地区。毕竟,明朝的强大敌人,仍然没有放弃。

还有一个原因是,朱棣自1380年就藩北京,在北京生活多年,他已经习惯了在北京的生活,而且,他的皇位来源问题,也让他在南京生活的时候,也会让他有一些烦恼。

毕竟,朱允炆是在南京继承的皇位。而靖难之役,朱棣是从北京打到了南京。虽然朱棣在杨荣的提醒下,先拜谒了皇陵,但是朱棣在南京当皇帝,就真的不会想到朱元璋,朱允炆曾经也是在这里当皇帝?

朱棣是心思缜密之人,他为了迁都北京,做了很多准备。在准备充分之后,他才迁都北京。

但是,朱高炽是和朱棣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如果可以不征战,他就选择不征战,对于北京,他缺少了一种归属感。

而都城在北京,怎么解决粮食问题,也是个难题。虽然朱棣做了很多准备,但是仍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粮食运到北京。这种不方便,也会让朱高炽烦恼。

而在南京,粮食运输上,就会方便很多。而且朱棣在迁都北京之时,就有不少人反对。所以对于迁回南京,也有一些人是支持的。

如此之下,朱高炽想迁回南京,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一开始让我很意外的原因就是,迁都北京的一个重大原因,是为了守护北方。一旦迁回南京,在靖难之役后防御被破坏,如何重新组建北方的防御,这是个难题。

一个有抱负的皇帝,应该会重点考虑这个问题。至于朱高炽考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不知道。

就像我前文在引用《明史·仁宗本纪》里的那段话里,还有一句话,是月,南京地屡震。其实后面记载,洪熙元年四月的记载。“是月,振河南及大名饥。南京地屡震。”

三月,四月,南京屡次地震。

地震这事,明朝人对于地震不了解,遇到地震,他们会认为可能是君王做错了什么,让老天震怒,所以通过地震,以示警告。

既然南京频繁地震,那是不是因为朱高炽想迁回南京导致的?

“夏四月壬寅,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

你说朱高炽做这些,是纯粹因为百姓粮食缺乏,所以做出那样的决定,还是因为地震,所以想做一些事情弥补?

我们把目光往回调,看看在朱棣迁都北京后,永乐十九年四月遇到的事情。

“夏四月庚子,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诏群臣直陈阙失。乙巳,诏罢不便于民及不急诸务,蠲十七年以前逋赋,免去年被灾田粮。己酉,万寿节,以三殿灾止贺。”

朱棣在迁都北京几个月后,三大殿受灾,可想而知,这在当时的明朝那些人看来,很容易和迁都北京这样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三大殿受灾,很容易被视为这是一种不祥之兆。

所以朱棣做了一些事情,召见群臣直陈阙失,还有后面的那些事情,而且,还放弃了在万寿节的祝贺活动。

像朱棣这么强势的人,在处理这些事情上,仍然小心谨慎,更何况遇到南京屡次地震的朱高炽。

朱高炽就算想再推进迁回南京,他也有心无力了。

洪熙元年五月十一日,他病了。五月十二日,朱高炽驾崩,死时年仅48岁。

所以,什么病,从发病到死亡,居然这么快?这个问题,还真是个谜团了。

朱高炽死后,朱瞻基当了皇帝。朱瞻基曾经跟随着朱棣出征,他受到朱棣的影响更大,把都城迁回南京这事,他也不积极。

如果给朱高炽时间,还真不好说他能把迁回南京这事推进到什么程度。

自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后,明朝的都城就没有再改变。

史料参考:《明史》《明仁宗实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因胃血管破裂而病重,最终于九月二十七日(11月7日)在北京辞世,享...
原创 我... 1941年3月,陕北高原的寒风如刀割般刺骨。王震站在南泥湾荒凉的坡地上,脚下的荆棘纠缠交织,仿佛每一...
原创 明... “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谣在明朝传唱数百年,湖北平原沃野千里,稻浪翻涌,是帝国粮仓的象征。然而就在这片...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结下深... 柯棣华(左)在中国。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供图 博卡在家中阅读柯棣华传记。 受访者供图 赫留金娜。...
陶俑诗文探秦史 棉絮传艺扬才思... 7月13日,长安与唐人街“相聚长安 侨见未来”2025夏令营的海内外营员们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时空共振...
《清明上河图》给我们展示的宋代...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描述北宋的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
原创 吴... 提起明宣宗朱瞻基的后宫,许多人自然会联想到那个被废除的皇后胡善祥和与他青梅竹马的第二任皇后孙氏。然而...
原创 盘... 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卓越的领袖,他们不仅影响了本国的命运,还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格局。这些领袖...
原创 1... (一) 金朝和蒙古帝国曾处于各自的巅峰时期,但要比较两者谁的战斗力更强,答案是无法确定的。毕竟,完颜...
原创 吕... 公元219年7月,刘备在汉中打败了曹操,自立为汉中王,实力和地盘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原创 “... 李广,这位被誉为“龙城飞将”的古代名将,似乎给人留下了一个极具英雄色彩的印象。历史中的李广,常被称作...
原创 第... 班布拉指出,殖民地的出口对英国战后迫切需要的美元收入至关重要。战后,美元短缺成为所有西欧国家普遍面临...
原创 南... 《满江红》和《狂飙》是近期在电影和电视剧圈引发热潮的两部作品,各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不同于大众...
村里老人不愿提:当年投日的普通... 日本投降了,天亮了。可对咱们这片土地来说,麻烦远没结束。你猜猜看,当时收拾了多少给日本人办事的人?说...
原创 一... 一旦战争爆发,美国军事力量暴露出一个致命弱点,这个缺陷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运乃至国家存亡。 本文首...
原创 姜... 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防御策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姜维对汉中防线的调整,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 “...
原创 张... 头条创作挑战赛 张瑄是明朝中期的一位官员,出生于江浦,今南京浦口,他于正统七年顺利考中进士,随后被任...
原创 揭... 继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民国政权历经了37年的风雨飘摇。在这段期间,中...
原创 历... 我点燃了一根烟,目光投向地图上标记的“大公鸡”,心里想了想:作为一个汉族人,咱们自古以来就崇尚“和为...
原创 满... 公元1644年,满清政权踏入中国,使得封建时代的延续达到了268年之久。这一过程令中国在历史的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