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
迪丽瓦拉
2025-08-27 23:03:50
0

邓绍根

范长江(1909—1970年),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他只身前往我国西北部采访,在《大公报》连载并结集出版的旅行通讯《中国的西北角》,被认为“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他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担任过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务,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同时,范长江也是知名的新闻学者,他提出了“新闻”的定义,并出版了《通讯与论文》等新闻学著作。

直面时代现实

“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范长江曾写下这句话勉励年轻记者,这也是他求知、治学的真实写照。

1928年,范长江希望“从读书中找出路”,“弄清楚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于是考入南京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乡村行政系。但学校的情况,使他渐渐失望。他开始搜集时事资料、研究现实问题,并自我勉励说:“不怕没有学问和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向上的情绪,有了它则一切困难都容易解决了。”他列出了七个研究问题:一、国内农业现状之调查及其改造;二、国内经济问题;三、国际经济问题之现状及其研究;四、西北问题;五、东北问题;六、西南问题;七、民族革命运动。他广泛收集这七个问题的相关材料,使自己“思想系统化”。他认为:“我们是新中国的主人,对于国家里面的事情,如果还是不清楚,便没有资格去讲对外问题。所以我决定从现在起,做‘知己’的工夫,特别是对于我们人民不太注意的东北、西北问题、西陲问题等,加以研究。”这是后来他去西南、西北考察,写下著名通讯的思想萌芽。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范长江又陷入迷茫:“中国出路何在?又在我思想中成为问题了。”为抗议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他离校去北平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想“利用当时全国藏书最多的北平图书馆,研究中国的出路问题”。在北大期间,他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书籍,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的发展。他经常思考:如何用正确的哲学思想来为现实服务?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得到的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这位教授的回答无法让范长江信服,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先后参与了热河战役慰问活动、前线视察团、绥远社会考察、张家口群众抗日集会。

1935年,随着华北危机不断升级,范长江认为:“抗战的大后方一定在中国的西部(西北和西南),而这是中国最落后的地方,应该有些人去考察,发表文章,引起人们的注意,促进这些地方的改革。”他还强调,国内民族问题、统一之国家途径问题、社会各阶级利益之调整问题,“是我认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最基本最起码要解决的项目”。

注重调查研究

注重实地考察、将调查研究与做学问相结合是范长江的治学门径。记者采访就是调查研究活动,他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在调查研究中秉持求真实、寻真理的治学作风。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正式开始了西北考察的壮举。这次旅行采访,历时10个月,历经无数艰险坎坷,先后抵达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等西南和西北地区,走遍大半个中国。他每天最少要走40里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乘羊皮筏子、过雪山冰滩,时常是在“马不能行”、尽是悬崖峭壁的路上艰难前行。他坚持与工友店员、商人小贩广泛交往,促膝交谈,真正掌握全面、真实、生动的西北第一手材料。他随身携带《读史方舆纪要》以时时查阅史地常识。范长江说,“这是带有史料性的,我们的态度要注重严肃,要慎重下笔,要严守是非曲直的标准”。

为了获取事实真相,范长江从不惧怕危险。在当时紧张的社会氛围下,他在西北采访的笔触中却真实、客观记载和分析了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等红军将领的军政才能和红军的情况。西安事变爆发后,当时正在绥远前线采访的他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他毅然涉险前往采访。随后延安之行,他还采访了朱德、廖承志等人,并与毛泽东进行了彻夜长谈。这使他茅塞顿开,解决了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等诸多问题,思想产生了巨大变化。他了解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并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救国良策,便于《动荡中之西北大局》《陕北之行》中昭示全国读者。

坚持终身学习

范长江说,穷毕生精力研究的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各种问题。这是他潜心新闻理论研究给出的答案。

1939年,范长江入党后,广泛阅读了《实践论》《论持久战》《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对新闻事业的研究进入理论化阶段。1946年,他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发表讲话《论人民的报纸》,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述了党报与人民报纸的统一、言论自由、报纸的内容、新的文风、报纸大众化问题等九大基本问题,主张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同时,他还提出,有利于人民的,才是新闻;不利于人民的,不是新闻。人民的报纸要绝对真实,不能说假话。

“新闻”是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性概念。1961年,他在论文《记者工作随想》中从新闻本源角度明确提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一定义将“群众”作为判断新闻的标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研究者的治学品质。他主张记者要学习和研究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他认为,群众是源泉,“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记者不仅要坚持学习,“应该学习和研究群众中提出来的各种重要问题,也就是报道什么学什么”;而且记者应该在工作中学习,要坚持终身学习,“学问没有边,要不断地学,也只能不断地学,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实际工作和实际需要出发,慢慢积累,知识自然多起来了,也专了,也博了。因为学习是长期的事,因此要持之以恒,要抓得紧,不然一下子就晃过去了”。

“服务于新闻工作,从新闻岗位上促进民族与人类之解放与建设。”范长江曾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写下这一工作纲领,他一生做新闻、研究新闻都在践行这一要求。他以群众需要为治学目标,在新闻世界中求真实、真知、真理,真正做到了“以毕生之力研究一两个关系国家和人民命运前途的问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下站遗址考古证实春秋时期秦国已... 宝鸡3月15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5日从宝鸡下站遗址联合考古队获悉,考古人员在下站遗址发现的长...
岳飞诞辰922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中新网杭州3月14日电(曹丹)3月14日(农历二月十五)是岳飞诞辰922周年纪念日。当天,各地岳氏后...
原创 清... 导读:顺治一生共有四位皇后,她们命运各异,第一任皇后被废,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成为大清在位时间最长的...
原创 雍... 自古以来,皇位都是诸位皇子们的争夺对象。早在战国时期的沙丘之变,就发生了惨烈的夺权争夺,最终以赵惠文...
原创 诸... 诸葛亮死后,刘禅特地派人去查他的遗产,查完后为什么气得直拍桌子?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是小编最喜欢的...
原创 八... 八路军山东纵队是1938年12月,由山东各地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组建的游击队合编而成的,总 指 挥:张经...
原创 梁... 南朝梁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国号梁,开国之初,屡屡...
如果张无忌不出现,明教会被六大... 《倚天屠龙记》的男主张无忌,人生可谓是波澜壮阔,出生在北极。 十岁之前只见过三个人; 十岁回到中土,...
原创 大... 前言 台海,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海域,如今波诡云谲,暗流涌动。 一边是大陆持续释放和平统一信...
原创 苏... 据国际在线报道,“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持续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阿尔巴尼...
原创 高... 引言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处于侵略战争的压迫之下,因此我国的综合国力相比于西...
原创 镇... 镇南关大捷,是我国屈辱近代史上少有的一次胜利。 然而,对于此战的具体歼敌数据,各方的统计却极为悬殊。...
原创 李... 李鸿章历史评价 李鸿章的一生,陪伴着大清王朝四十余载,从鼎盛时期到逐渐衰落,直到最后灭亡。无论当时还...
原创 若... 现代有这么一句话: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绝大多数的史册记载的都是男人与王侯...
原创 4... 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徐渭 三国乱世,豪杰辈出,前有“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后有“...
原创 范... 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梦貘貘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话说当年,范蠡、文种辅佐越王勾践...
活跃在敌后的冀中九分区武工队 吴小龙 1942年8月,八路军冀中九分区敌后武工队在冀西成立,由周继发任指导员、书记。武工队下编3个...
原创 诸...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庙十哲的名单一直备受关注,而诸葛亮身处其中,却常遭质疑。不少人抛出疑问:诸葛亮凭什...
原创 韩... 韩信是兵家四圣之一,是我国军事视线“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刘邦如果不是...
中国历史研究专家:孙中山在广东... 书名:伯克利专家讲“民国”往事 作者:(美)陈治平 以下是此书第二讲 不同阶段的中华民国 之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