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江西”音频展播
浓缩千年赣鄱文化的江西古建筑
散落在江西各地的历朝历代的建筑,犹如一部凝固的赣地史诗,更是生动的赣鄱文化缩影。浑然大气的寺庙建筑,深蕴江西唐时的佛教文化;婺源徽派建筑和赣南客家围屋,浓缩移民文化的结晶;各式书院建筑,彰显赣地的耕读之风……
赣南围屋
据了解,先秦时期的江西建筑,主要是从考古发掘中被发现的。原江西艺术研究院院长钱贵成在《江西艺术史》中称这段时期为江西建筑历史的发轫期。考古发现,江西境内发现的原始建筑多以岩洞、巢穴为主,如万年的仙人洞就是原始人的居住遗址,此外还有乐平的涌山岩洞、萍乡宣风镇的竹园山洞等。
因佛教文化繁荣,宗教建筑也不断涌现。从遍布江西各地的宗教建筑来看,东晋时期由慧远大师在庐山主持建造的东林寺是典型代表,其艺术水准堪称当时宗教建筑之最,其殿厢塔室、亭台阁楼多达300余间。唐时,宗教建筑是江西建筑的一大特征,主要表现为宗教建筑大量增加,规模扩大,建筑材料也有所改进。据统计,在唐代,整个江西的寺庙数量增至900座左右,全省有二三十个县建有10座以上寺庙,尤其是南丰,建有70余座。
在赣地边陲小城婺源和浮梁境内,散落着许多古村,村中一座座白墙黛瓦的百年老屋,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宁静婉约的土地上。徽派建筑具有独特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从事建筑学研究的学者曾指出,江西的徽派建筑属于移民文化的结果。同样,赣南围屋也是移民文化的结晶。客家围屋是赣南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是汉代坞堡这种中原古代建筑的延续和传承,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等地,被誉为“中国式城堡”,堪与欧洲城堡相媲美。
谈到江西的古建筑,书院建筑自然是绕不开的。江西自古文风鼎盛,这从古时遍布省内各地的书院便可见一斑。江西的书院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阁点缀,山墙起伏,飞檐翘角,构成生动景象,与自然景色有机结合,因而具有“骨色相和,神气互发”之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西各地的古建筑中,都能看到红石元素。如南昌与抚州古建筑的墙体下部会采用红石勒脚,吉安和上饶的古建筑大门石材多以红石为主,就连赣南围屋的窗户也常用红石雕刻成“富”或“贵”等字样,再配以花纹图案进行装饰。
这是因为江西境内丹霞地貌资源非常丰富,丰富的丹霞地貌资源不仅形成了形态各异的丹霞景观,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采石资源。因红石具有耐高温、耐干燥、适宜雕刻、颜色喜庆等特点,所以一直是受人青睐的建筑用材,更成为传统赣地建筑文化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