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逊,新中国美术史上“熟悉的陌生人”
迪丽瓦拉
2025-08-28 14:34:56
0

2025年是新中国美术史学奠基人王逊先生诞辰110周年。2025年1月,为纪念这位开创中国现代形态美术史学科的一代宗师,由王逊的侄子、文化学者王涵口述的学术评传《上水船:王逊与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上水船:王逊与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 王涵 口述 段牛斗 王瑀 整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1 (2)

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在“破”与“立”中奋力前行,亦以学科体系深耕、拓展。正如《上水船》书中所揭示的,王逊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代表着他本人或一群人的艺术理想,也代表着前人努力探索过的一种方向:中西融合的学术视野、文化复兴的现实关怀,以及美善合一的精神境界。这一理想既根植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传统,又在王逊等人的实践中嵌入进新中国的文化事业,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当“奠基”成为丰厚的历史资源,“创造”又将指向何种未来?

创造与奠基——王逊与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海报

3月15日,以“创造与奠基:王逊与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为题,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辉,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清华美院中国设计学研究所所长杭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香文化艺术专委会副主任、香文化专家委员孟晖共聚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学术论坛,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回溯“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并探索其在当下的意义与未来的可能。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尹吉男主持。

杭间

孟晖

尹吉男

余辉

“看到有呼吸的真人,而不是一个C刊上的王逊”

王逊(1915.6.5-1969.3.21)祖籍山东莱阳,生于北京,是著名美术史家、美术理论家,中国现代高等美术史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社会激变中转益多师,选择经由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直至专治中国美术史的学术道路。然而因政治磨难与历史遮蔽,其贡献长期被忽视,甚至对于许多美术史学子来说,王逊都是位“熟悉的陌生人”。

王逊,1960年代在北京

“王逊先生是中国美术史学的一代宗师,由于他具备多方面的学养,哲学、美学、文学、中国建筑史、中国绘画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宗教美术史,这些彼此关联又相互助益的领域构成了他的学术格局,同时也成为中国美术史学的格局,但他的声名很早就被时间的尘埃埋没了。”尹吉男在发言时回忆说,改革开放后,自己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记得1979年时,给王逊补办追悼会。当时大家都在问他是谁?我的老师宿白教授就说,王逊可是一位大学者,我的石窟研究还是受他(王逊)的影响。宿先生平时很少夸人,听他这么一说,我们都很震惊,这才开始关注。”

各种版本的王逊著《中国美术史》

“2015年,纪念王逊先生诞辰100周年。我当时还说过一句话,王逊是灵魂般的存在——很多人对他见所未见、甚至闻所未闻,但他好像幽灵一样,就在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游动着。百年诞辰之后不久,央美给王逊立了一个铜像,非常瘦弱,但非常有力量,有一种张力。我们评价一个学者的贡献,并不完全同他生命的长度,同他从事科研的时长相挂钩,有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出的能量便足以兑现平生所学。列宁说过一句话,‘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比鹰高。’王逊50多岁的人生历程非常短暂,却真正是飞到了鹰的高度。”

王逊,在新落成的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前

“王逊博学多才,对他展开研究和讨论,无疑是在挖掘一座美术史上的富矿。此前这个话题一直被封存了起来,近十来年才慢慢被打开。”在尹吉男看来,《上水船》的出版无疑是这一“打捞”工作中的最新成果。“这本书补上了很多美术史上知识的缺环,过往谈中国美术史多是从文章到文章、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从来没有专注在以一个活人的视角去展开。作者王涵虽然是口述,但比很多做美术史、学术史研究的学者还要精细,书中每一段话都有根据、出处,有相当多的细节、注释读起来特别解渴。全书收录了很多名人间的谈话、书信和回忆录,都是活生生的资料,让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迅速回到那个时代的基本语境。”

“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感想。近代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是社会、政治,语言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是从标准的文官文言,转化到民众的白话文。具体到美术史的写作,现在能看到纯文言文的,也有半文言的,还有白话的,而王逊从在学界崭露头角起,就采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作。他把自己的读者对象界定为普罗大众,只要识字的都可以读懂。”

“晚清以降,很多知识分子都在找‘药方’,怎么能给中华‘治病续命’。其中,文化复兴、文艺复兴是很多人的理想,王逊艺术理想当然也在这本书里有充分的反映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理想和主张无不是文史哲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即便是做个案研究,他所体现出的整体观也做到了既见物,更见人,是通过物来复原人精神的历史,这非常了不起。”

“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有呼吸的、有脉搏跳动的真人王逊,而不是一个C刊上的王逊,知网上的王逊,那样的‘王逊’连看都不要看,但《上水船》中的王逊则是需要看的,再联系到他的著述去延伸阅读,一定会有非常多的获益。”尹吉男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给王逊提供了全新的契机和天地”

孟晖在发言时提到了自己过往有过的一个疑问:为什么纳粹德国占领巴黎后,索邦大学不能像西南联大那样,同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政府一道撤到伦敦去?如果是那样的话,当戴高乐凯旋巴黎时,索邦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一同凯旋,那么法兰西在世人心中又该是什么样的形象?“后来我意识到,法国知识分子和国家的关系同中国不一样。晚清以来,救亡图存,中国几乎各个阶层都被动员起来了,像王逊先生起到这么大影响的人物,同他身上的士大夫精神无疑有着传承的关系。”

“《上水船》这本书一直强调王逊先生的很多观念和精神是从五四运动延续下来的,这当然没错,但我个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际上是给先生提供了全新的契机和天地。当时的意识形态、观念体系都是全新的,人们在知识面前是平等的,不再是精英独占知识,知识要由人民来掌握,进而要为人民服务,用来建设国家。王逊撰写的讲义《中国美术史》作为重要的学术专著,是当时国内各大院校、研究机构都会采用的教材。”

“除了撰写教材,王逊也积极投身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改造和发展。书中提到他同林徽因等一道振兴景泰蓝工艺,读来着实令人感动。这一工艺起自清代,但抗日战争胜利后已经濒危了,是靠这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重新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才得以复兴起来。1950年抗美援朝,美西方开始全面封锁中国,我们的国家特别艰难,再加上工业生产本身也落后,能出口的东西其实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工艺品出口是特别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我们就是靠景泰蓝、刺绣、贴花瓷器等赚取外汇,这种状况持续了几十年。”孟晖说。

王逊、林徽因等改造后的景泰蓝

“除了参与景泰蓝的改造和新设计,王逊先生还参与了新中国国徽的设计。”杭间在随后的发言中补充道,“我们看当时的文献,王逊已经很明确地提到‘设计’,虽然那时这个词常常是跟工艺美术放在一起混用,但他们已经对新社会的台灯、果盒、花瓶等日常生活器皿有了新的探索,要起到面对新社会、新生活的需求有一种提亮的效果。”

“我当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读书时,看王逊先生写的《中国美术史》讲稿,每每会有醍醐灌顶之感。比如先生对《红楼梦》中工艺品的研究就和别人都不一样,他可以从曹雪芹所在的年代,判断出书中的工艺品为什么会成为情节的重要烘托点。尤其是刘姥姥省亲场景里出现的器物,包括王熙凤和贾母之间交往时出现的服饰和器物,曹雪芹为什么要深入描写这些工艺品?王逊先生始终是以人的主体性的角度去思考。他对物质文化的研究在当年就体现出一种超越性,放在今天也鲜有人可以企及。”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创建的中国美术史,是大人文、大美术的综合体系,是超越专业史之上大的艺术史,可以很突出地显现出先生的胸怀和艺术理想。他将艺术放置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放置进上世纪50年代的生活改造,对后世有着无与伦比的启蒙价值。”杭间说。

“这样的成就今天无人能企及,更不用说超越”

余辉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时的老师是薄松年,而薄松年曾是王逊在央美任教时的助教,可以说是第三代学脉的传人。他笑言,1986年自己要考薄先生的研究生,“薄先生当时对我说,你不读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美术史》,甭想考上,我是这么着才知道了王逊先生。他是一位我们没有见过的,似乎距离我们很远,但又很近的人。他的‘近’在于他丰硕的学术成果,几乎翻开美术史,就会有形无形地在影响着你。”

玉璧是古代中国最崇高的礼器。王逊在设计国徽时将瑗——大孔璧作为主体图案(后保留下轮廓),以象征新生的共和国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上不断创造发展。

玉璧是古代中国最崇高的礼器。王逊在设计国徽时将瑗——大孔璧作为主体图案(后保留下轮廓),以象征新生的共和国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上不断创造发展。

“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美术史学科是在王逊先生的高屋建瓴下建立起来的,起点非常高。追根溯源,我们可以看王逊先生的学术历程,他最先是在清华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从恩师邓以蛰那里得到了真传的精髓。在这个高地上架构起中国美术史学这门学科,就不是泛泛而论、不是一般的鉴赏、一般的介绍,而是在大美术的概念下统合起的立体完整的构架。而且他把过去只是在民间产生和发展的工艺美术纳入到大美术当中来,并且视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其一。”

“其二,他把美术史发生的前缘,以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成就为起点——这之前只有滕固先生注意到了,写在《中国美术小史》里面,王逊先生则是将其系统化地梳理下来。在他们之前,一谈中国美术史的起源就是三皇五帝,仓颉造字、嫘祖始蚕,都是些个传说。”

“王逊先生对美术史的构架,以及他大美术的观念,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来分析、解读中国美术史上出现的现象和作品,对今天依然有很深刻的启迪。他的学术贡献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站在大美术的高地上,从哲学、美学的角度认知、建构中国美术史;二是也做了很多个案研究,比如他初出茅庐就写了《玉在中国文化上的价值》,再如1963年受文化部委托,仅用一个暑假就完成了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286位天神地祇的形象辨识任务,研究成果《永乐宫三清殿壁画题材试探》成为中国道教美术研究的奠基之作。美国著名的美术史家高居翰曾就此评价道,‘这简直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工作!’这样的成就今天也无人能企及,更不用说超越了。”

考订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时手绘的示意图(1963年)

“毋庸置疑,王逊先生是这个学科的天才。只可惜才54岁就走了,比他的老师邓以蛰(去世)还早了4年。要是能晚走几年,本可以给世人留下三部巨作《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艺术批评史》和《中国古代画论》……现在留下来的是各种版本的《中国美术史》,以及王涵先生编辑的《王逊文集》。我建议大家在读这些书前,先去看看这本《上水船》,一定会有更多、更深刻的感悟和收获。”余辉说。

《王逊文集》王逊 著 王涵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图/三联书店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桃园誓言:罗贯中为何要给刘关张... 一、电视剧里的“名场面”与史书的沉默 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刘关张桃园结义堪称“古代兄弟情的天花...
原创 唐... 如果没有唐太宗,恐怕李渊未必能统一中原,晋阳起兵时,李渊曾经犹豫不决,正是在这位眼光独具的儿子的支持...
原创 2... 嘿,各位看官!今天咱来聊聊一段明朝历史上颇为传奇的事儿。26 岁的李太后,在那夜深人静之时,突然急召...
原创 司...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
从盛唐到东瀛:和服褶皱里藏着怎... 从盛唐到东瀛:和服褶皱里藏着怎样的文明密码? 衣褶中的千年对话 当京都艺伎的木屐叩响花见小路的青石,...
原创 唯...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能看到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和不可思议的人。尤其是碰到那些有很超前思想的人时候,大...
北运河情缘(云德) | 文学名... 如果以公元前487年吴王夫差开辟邗沟为滥觞源头,京杭大运河已有2500年的历史。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京杭...
原创 古... 古人很崇拜剑,剑,两边开刃,剑身笔直剑尖尖锐,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选传奇。 据考证...
原创 她...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每个人应该都知道,但很多人或许不会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木兰在军中12年都没被发现是...
原创 李... 人一背时,喝凉水都塞牙;人一走运,门板都挡不住。 李鸿章本是一普通京官,得曾国藩赏识,入其幕府,充其...
原创 夏... 在华夏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夏朝宛如黎明时分的第一缕曙光,照亮了古老中华大地迈向文明时代的征程。...
原创 明... 明朝能够丢掉安南,并非30万大军不顶用,而是自身的问题和安南的问题。 对于明朝自身的问题,很多人都可...
内卷,一种祖传的生存焦虑 3月9日,“大疆强制员工晚9点下班”的新闻上了热搜。第二天,美的规定18:20后不许有人在公司加班。...
原创 历... 导读:历史上唯一的洋皇后,刚上位便忽悠皇帝,出兵灭掉自己的母国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个朝代的皇后都...
原创 末... 外出打仗三年的士兵,返回家乡发现自己娇妻刚生下一个可爱的小宝贝,意不意外,开不开心? 一个从来不耕田...
原创 晚...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历代都有骁勇善战之人,像白起、项羽、韩飞之类,因为其战斗力强悍,后人尊称为“战神”...
原创 五... 说起直系军阀,很多人听说这个名词。主要是在民国初期的时候出现的,当时北洋军阀之间不断混战,其中就有直...
原创 明... 明朝第一富豪是谁?不说明朝,应该说历史上第一富豪是谁?绝对不是和珅,而是明初的沈万三,沈大老爷。 ...
原创 朱... 胡惟庸怕是历史上唯一一位通过一己之力,让皇帝彻底废除一个职位的丞相。 权力滔天 朱元璋处死胡惟庸之后...
原创 他...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时期,涌现出许多赤胆忠心的革命英雄,他们为了心中的主义和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