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1月27日,孝庄太后溘然长逝,享年75岁。
令人诧异的是,直到雍正三年,孝庄才被正式葬于地宫。也就是说,孝庄逝世后,迟迟没有下葬,停灵了37年之久。
关于孝庄太后迟迟未能下葬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与“太后下嫁”有关;也有人说,是与“庄妃托梦”有关。
那么,康熙为何迟迟没有安葬自己的祖母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
在一些文学作品或是影视剧中,均提到了一种说法——“太后下嫁”。这个说法指的是:
孝庄太后在逝世后并未与她的丈夫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她“下嫁”给了多尔衮,自觉无颜面对皇太极,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这种说法,源自《张苍水集》中的一首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上寿殇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而诗中的“慈宁宫”、“太后婚”等字眼,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孝庄太后。
关于“太后下嫁”,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说是孝庄太后和多尔衮“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人相识相知并相恋。
只可惜有缘无分,阴差阳错之下,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成为了叔嫂。只不过,两人之间仍旧保留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恋情。
而皇太极去世后,孝庄太后为了将自己的儿子推上皇位,利用自己与多尔衮之间的感情和自身的美貌取得了他的支持,之后还“下嫁”给了多尔衮。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先,关于两人“青梅竹马”的说法。
孝庄生于1613年,多尔衮生于1612年,从年龄上来看,这似乎的确为“青梅竹马”打下了条件。不过,单以年龄为由,显然不足为惧。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距离。一个出生在科尔沁,一个出生在赫图阿拉,两者相距五百多公里,如何成为“青梅竹马”?
再说了,多尔衮自15起就已经随军在外打仗了,哪有什么时间与孝庄见面?更何况,多尔衮与孝庄见面的话,那就是私通了!
第二:为获取权力与多尔衮“旧情复燃”并“下嫁”的问题。这一点根本也十分荒谬。
众所周知,皇太极逝世后,由于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朝中爆发了一场“皇位争夺战”,主要是以多尔衮与豪格为中心的两大集团。
而多尔衮之所以放弃争夺,而选择拥立福临,不是什么“旧情复燃”,而是出于政治考量。
表面上来看,多尔衮是放弃了皇位,实则是想趁此机会,将豪格直接挤出政治中心。
只因福临年纪较小,他上位的话,多尔衮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辅政;况且,孝庄又受宠又是正妃,福临自然成为了这“天选之人”。
因此,“太后下嫁”压根就是一个绯闻。为何这样笃定呢?你看看那首诗的作者就知道了。
上文提到的那首诗的作者,名为张煌言。张煌言与满清是死对头,清军入关后,一直在南明抗清近20年。
一个一直在南明抗清人士,能时实了解北京发生的事?不用多说,想比大家心里也明白了几分。
或许有人会疑惑,那既然孝庄没有嫁给多尔衮,那该如何解释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呢?
首先要明白一点,福临即位之时,年仅9岁。毫不夸张的说,多尔衮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他才是真正的皇权掌舵者。
起初,福临称其为“皇叔摄政王”。之后,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也就愈发不将福临放在了眼里,便让福临称其为“皇父摄政王”。
所以说,此“父”非彼“父”。而且,在史料中,也没有关于“太后下嫁”的记载。这一说法,纯属一个“桃色绯闻”。
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庄妃托梦”。说是孝庄太后逝世后,康熙下令将其移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
就这样,送灵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结果途中,也不知怎么的,棺椁突然变得异常地沉,轿夫们被压得脸色通红,迟迟难以往前迈步。
按理说,这些轿夫都是青年壮汉,且均是经过精挑细选才选出来的好手,怎会抬得如此吃力?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揣测:莫非是老祖宗想在此地稍作停留,歇息片刻?想来想去,也只有这个解释能够说得通了。
于是,主管大臣便下令队伍原地歇息,待众人恢复体力后再继续前行。经过一番休整,轿夫们终于从疲惫中缓过神来,主管大臣随即下令启程。
就在这时,令人惊愕的一幕出现了——这灵骄怎么也抬不起来了!
“一、二、三!起!”
“一、二、三!起!”
“......”
在众人的齐声吆喝声中,那那灵柩却如同生了根一般,牢牢地钉在地上。而此时,轿夫们早已是满头大汗,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了。
“这怎么回事?难不成......”主管大臣心中暗自惊疑,不敢再往下想,连忙将此事禀告给了康熙帝。
康熙帝闻讯后,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缘由,但大臣们哪遇到过这种事,大家一头雾水,纷纷摇头表示不知。
康熙帝无奈,只好遣散大臣,独自坐在龙椅上沉思。他想着想着,竟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在梦中,他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仙境之中,一个熟悉的身影缓缓向他走来。待云雾散去,康熙帝惊喜地发现,那竟是自己的皇祖母!
康熙帝又惊又喜,连忙跑上前去,紧紧握住皇祖母的手。孝庄太后慈祥地看着他,说自己不舍也不愿与儿孙们离得太远。
还不等康熙说话,孝庄早已随着云雾消散了。也就是在这时,康熙从梦中惊醒了过来。于是,便按照梦中皇祖母的指引去办了。
很明显,这个故事有点神话传说的意味了。不过,也从侧面看出,孝庄与儿孙间的深厚感情。
那么,孝庄太后迟迟未下葬的真正缘由究竟是什么?
这一点,康熙表示:“我有发言权!”他并非不想将孝庄太后与皇太极合葬,而是不敢啊!因为孝庄太后在世时,早已对自己的身后事有了明确的交代。
孝庄太后认为,皇太极的梓宫早已妥善安置,不应该因为自己而再有所变动,从而惊动了皇太极的亡灵;
同时,她心中始终挂念着儿孙们,尤其是康熙,实在不愿意远离。因此希望能在孝陵(顺治的陵寝)附近找一块吉祥之地安葬,以便永远守护着他们。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按照祖训,孝庄太后本应与皇太极合葬。
但康熙出于对皇祖母的深厚感情和尊敬,不愿违背她的遗愿。这一矛盾让康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康熙更加坚定了不违背皇祖母遗愿的决心。
当时,清朝规定,不论是皇子还是皇女,出生后需要与父母分居两处,均由乳母、保姆来喂养和服侍。
之后,等康熙回到皇宫之时,顺治正与董鄂妃陷入热恋,更加无法顾及到他。未得一日承欢,也成为了康熙心中的一大遗憾。
顺治驾崩后,孝庄太后采纳了汤若望的建议,拥立皇三子玄烨,也就是康熙为帝。
原本呢,是该由她来垂帘听政的,但孝庄太后考虑到,如果真这么做的话,恐会引起政局动荡,便直接拒绝了。
为了更好地照顾康熙,孝庄太后还让他与自己一同住在慈宁宫,不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教育言行,都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有时,还会适当地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并强调一定要勤于政事,要做到宽仁行政等等。这些,康熙全部都一一听取。
之后,在各省发生自然灾害之时,还拿出自己的金银珠宝来加以赈恤,而且还不止一次。
而康熙对孝庄太后也是十分的崇敬和孝顺,想方设法地尽孝养之情。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没什么要紧的事,每次在退朝后,康熙必定去往孝庄太后的宫中请安。最多的时候,差不多一天三次。
一旦有什么喜事,或者得到了什么好东西,康熙都会第一时间给孝庄太后送去。
凡是与孝庄太后一同出行,康熙均会检查玉撵,避免出现什么问题。有时在一同乘车之时,如果半路遇到了坡道,康熙还会下来推车。
随着时间的推移,孝庄太后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大不如前。康熙十分着急,日夜守在皇祖母身边,并亲尝汤药。
为了能然皇祖母早日康复,康熙用尽了一切办法。先是将一切监犯全部从轻发落;后又祈告上天,表示自己愿用自己的寿命,来换取皇祖母的安康。
不仅如此,康熙还传令下去,如果不是要紧之事,不用上奏。孝庄太后见状,多次劝说他回去休息,但康熙坚决不许。
即便如此,孝庄太后的病情还是越来越重,最终撒手人寰,终年75岁。
孝庄太后是逝世,康熙悲痛悲痛欲绝,为了表示对孝庄太后的哀悼,破例坚持持服三年。
不过,由于时间太长,朝中大臣担心误了国事,极力劝阻,最终康熙只好作罢。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之中,水浆不进,还曾几度昏迷。
最终,康熙决定遵循孝庄太后的临终遗愿,没有将其与皇太极合葬,而是将其暂安在奉殿内。
在古代,这种“暂安”的做法并不少见。只不过,暂安37年的,倒是头一个。也就是说,康熙一直到死,都没有想到一个两全的办法。
一直到雍正即位后,才解决了这一难题:雍正将奉殿改建为“昭西陵”,并于次年,正式葬于地宫。
那么,为何要叫“昭西陵”呢?首先,满足了皇太极“合”葬的条件。
“昭西陵”意为在“昭陵”的西边,而皇太极在沈阳的陵寝,就叫“昭陵”,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就是“合”葬吗?
其次,满足了孝庄太后的不愿远离子孙的临终遗愿。真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资料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
多尔衮获封“皇父”是“太后下嫁”铁证?-赵爽 苏生文. 天津网
孝庄太后与康熙皇帝- 韩秀阁.兰台世界
孝庄太后为何死后37年不下葬 . 兰台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