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相信很多人都学过这句诗,诗中所说的楼兰便是汉代的一个西域小国,多年来神秘一直是它独有的色彩。
千百年前,楼兰古国悄无声息的消失在茫茫大漠中,有人说它是为战争所消灭,也有人说它是灭亡于一个叫做“拉拉蛄”的生物。
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的一个“城廓之国”,是三十六国之一,最早的记载也是在《史记》中提到的:“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这句话说的就是楼兰的地理位置,在这片小三角洲上,城的出现是很早的,且城中布局主次分明,两米的高台便是这城中最高的建筑。
据记载,楼兰古国虽然是小国,但是它却是西出阳关的第一站,也是古代东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战略要地,更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
西汉时期,楼兰的总人口有一万四千多人,商旅云集,市场十分的热闹,楼兰人从不拘泥于一方势力,他们有时候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候归附于汉朝。
比如说,汉武帝当初通西域的时候,使者来到楼兰后,楼兰人便和匈奴签订契约,攻击西汉使者,而后汉武帝派兵讨伐的时候,他们又将自己的王子送到汉朝当人质。
无论怎样,楼兰都是在汉朝和匈奴中“圆滑”的周旋着,楼兰不过是西域中的一个小国,它既打不过匈奴,更惹不起汉朝,只好躲着来。
据说,在汉昭帝年间,使者通过玉门关前往西域诸国的时候,总是迷失方向,汉昭帝就下令让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
可是楼兰王国新上任的王子,并不同意,因为它是匈奴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不肯屈服于大汉朝的命令,因此两国之间关系恶化。
最终,大将军霍光派遣傅介子带领几名勇士,设计杀死了楼兰王室的大王,并改立当初那个在汉朝做质子的楼兰王子为新的大王。
如此一来,汉朝便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屯兵于楼兰境内,也在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中占据了主动权。
发展到魏晋时期,楼兰已经是中原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可以说是盛极一时。
后来在楼兰古城出土的汉五铢钱、贵霜王国的钱币、漆器、木器以及金银戒指等等,都能看出楼兰王国曾经繁荣的景象。
然而,不知道在哪一个年代,哪一个时间点,楼兰古国突然消失了,无论是在史书中还是在人们的记忆中,都没有留下他消失的痕迹。
直到1895年,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找到从中亚通往西藏的道路。
这一次他初步摸清了古代遗址的情况,准备回去后做足准备再来第二次,没想到他的执着却让他无意间发现了消失千年的古城遗址。
1900年,斯文赫定一行人来到了罗布伯北岸,他们想要掘井取出一些淡水,突然发现唯一的铁铲弄丢了。
于是,随行的向导便被派回去寻找,谁承想路途中沙暴突袭,漫天的风沙挡住了向导前进的道路,向导只好找了一个背风的地方静静等待。
沙暴过后,突然间向导眼前就出现了高大的泥塔和层层叠叠的房屋,向导大喜过望,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楼兰古城?
于是,向导赶紧向斯文赫定一行人汇报了这一件事,当众人来到这里的时候,斯文赫定在古城遗址中找到了几个精美的木雕,他开心的大笑:“这就是古城遗址!”
后来,斯文赫定回忆说:“那把铲子是何其幸运,如果不是它丢了,我们也找不到那座古城。”
在这座古城中,斯文赫定还发现了用芦苇和木材建造的房屋、庙宇、佛像,还有许多精美的雕饰、丝绸制品、钱币、器皿和毛笔。
除了这些,还找到了最具代表性的各种文字书写的木简和文书,这些文字为研究楼兰古国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后来,这支瑞典探险队又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丝织品、各种珠宝首饰,从上面的纹路和做工工艺来看,多年前的楼兰古国早就拥有了高超的技术水平。
而在古城的出土的佉卢文木简上,多次出现的“Kroraina”一词,经过反复确认,终于认定这个词便是楼兰的译音。
这支瑞典探险队的重大发现,震惊了全世界,所有人都认定这里便是楼兰古国。
1979年,我国新疆考古研究所也组织了楼兰考古队,进驻楼兰,唤醒了这座沉睡的古城。
在这里发掘古城的建筑遗址时,我国的考古队还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楼兰女尸”!
那时,在通往楼兰的古老通道上,出现了几座完好的古墓,在一座座奇特而壮观的古墓中,考古队的队员发现了几具完好的楼兰女尸。
这些女尸大多脸蛋小巧,下颌尖圆,高鼻梁大眼睛,双眼微闭,体态安详,个个年轻貌美,看不出年老的痕迹。
而且,这些姑娘周身都裹着毛织布毯,以骨针或者木针连缀为扣,双脚穿着短筒皮靴,头上还带着素色的小毛毡帽,帽子的工艺很是精湛。
大家都纷纷称奇,千百年过去了,这些女尸是怎么做到保存的如此完好的,这些女尸又都是什么人。
相传,考古界通过复杂的DNA分析对比,判断出“楼兰女尸”是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混合体,在基因上兼具东亚、中亚和欧洲人的特征。
历史学家们,对这几具女尸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始终不肯轻易的下定论,因为没有人知道楼王古国发展的具体历史,或许这些人是外迁来的,也或许他们就是这个样子的。
然而,女尸的发现也让我们开始思考,楼兰古国到底是怎么突然消失的,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谜团?
关于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有人说是天灾,也有人说是人为的,但要是说天灾,就必须了解楼兰古国的生存环境。
楼兰和大多数古代的国家一样,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靠天吃饭,可以说,如果不是拥有很好的生态环境,楼兰古国很有可能发展不起来。
首先,据考证楼兰古国位于今天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河口三角洲地带,地势平缓,土壤肥沃。
而且水源的充足让楼兰古国形成了河网密布、洼地众多、水源充足的绿洲,有了充分的水源,自然也就有了很多动植物。
气候方面,楼兰古国位于塔里木盆地,南边的青藏高原和昆仑山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而由于距离太远,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也很难到达。
于是,在这种情景下,便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气候,然而到了两汉时期,楼兰古国的气候经历了一段气候温暖的时期,降水量增多,冰山也开始融化,这些都为楼兰古国提供了连绵不断的水源。
这一切都是如此水到渠成,楼兰古国的兴盛是大势所趋。
但是楼兰古国的衰落速度也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其中有两点,有人说它是亡于战争,毕竟楼兰古国在繁盛也只是一个西域小国,无法和匈奴或者汉朝这样的大势力抗衡。
自然也就避免不了被更强大的西域国家吞并的下场.....
但也有人说它的消亡是因为一个叫做拉拉蛄的生物,这种“拉拉蛄”也叫做“蝼蛄”,是一种灰褐色或茶褐色的虫子,栖息在土壤中,尤其是喜欢那种湿度较高的环境中。
这种虫子最喜欢的便是啃食植物的种子,尤其是刚发芽的种子,有时候还会在土壤种钻来钻去,导致土质层疏松,百姓们无法种植庄稼。
而且这种虫子无人见过,不知道怎么防治它,以至于楼兰百姓的庄稼量极度减少,赖以栖息的水源也全被这种虫子占据。
因此,才会有人猜测楼兰人是为了生存才搬到了其他地方,渐渐的,楼兰城里没了人,楼兰古国也消失了。
不过,这种说法实在是匪夷所思,一个小小的“拉拉蛄”怎会灭亡一个国家,就算是楼兰人搬走了,也不可能消失的这么无影无踪。
其实,更为准确的猜测,还是人为的破坏,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楼兰不过是一个封闭的小国,人口较少,楼兰人民自给自足。
但是等到后来,丝绸之路打通后,楼兰就变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不仅生产生活发生了变化,连人口也多了起来。
往来经商的人变得多了,楼兰的生活情况也变得好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楼兰定居,楼兰古国的人口急剧增长,不得不扩大城市规模。
况且还有大量的绿洲土地被侵占,作为城市用地,慢慢的绿洲土地和森林的数量越来越少,生态环境也逐渐变得恶劣。
再加上,人口的增加让楼兰人民原本的畜牧业无法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只好大量开垦土地,在这个过程中破坏了很多的植被,而绿洲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土地的沙化和盐碱化日益严重。
在如此情况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气候从一开始的温暖湿润,转变为干旱和沙尘暴,自然灾害更是频发。
楼兰古国的人民就算是想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也无法继续下去。
公元3世纪以后,流入罗布伯的塔里木河下游的河床被风沙淤塞,以至于河床改道,人们不得不另想办法获取水源。
据《水经注》记载,塔里木河的河床改道后,敦煌的索勒率领1000兵来到楼兰,又召集了其余三国的士兵,共同引水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的困境。
但最终,这些水源也只是杯水车薪,楼兰古国到最后“城郭岿然,人烟断绝”。
当然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猜测,还有人说楼兰是被瘟疫疾病毁灭的,据说是一场外来的瘟疫传入了楼兰国内,楼兰国内的百姓死伤无数,剩下的人也四散而逃了。
不过,这么多的说法终究是没有佐证,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生态环境的变化肯定是对楼兰古国有影响的。
最后,楼兰古国到底是怎么消失的,现在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或许随着历史的进程,还会有更大的发现。
参考资料:楼兰古国消失之谜---地理密码
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楼兰古国兴衰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