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趣说三国第一百二十五讲,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足鼎立,持续数十年之久,虽说强大的势力只有三家,可是,天下之大,怎么只会存在魏蜀吴三国呢?还有许许多多由少数民族所构成的势力能够对三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魏国北部的匈奴,鲜卑;吴国南部的山越,交州;西蜀附近的南蛮,北边的羌族。虽说大汉的强大能够威慑住这些野心勃勃,虎视眈眈之辈,但多年的战乱,使得大汉整体实力大大被削弱,分化成三国了,这不争的事实早就将他们心中的畏惧磨灭,因此,如何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就成了魏蜀吴三国各自的麻烦。
在蜀国,曾经的丞相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北战,南蛮人对他都是心悦诚服,北边的羌族人因为神威天将军马超为蜀国效力,也是不敢对蜀国有多少想法。可是在三国后期,马超早就去世,诸葛亮也星落五丈原,少数民族该由谁来震慑呢?大将军姜维出任了这一职位。姜维对少数民族的策略,使得蜀国存在期间,没有收到过任何来自于少数民族的攻击。
首先,是《三国志》中记载的姜维对外政策:“姜维和费祎共同执掌朝政的时候,蜀国有郡县发生了少数民族的造反,姜维率军讨平;不久后,雍州、凉州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不仅率兵把他们从魏国的追击中接应出来,还帮助他们在蜀国找到了生存的土地,因此少数民族对姜维是十分信服。”姜维的对外策略,可以总结为蜜枣加大棒,但凡顺从我的,我就给蜜枣你吃;要是反对我的,我就把你给剿灭。这对向来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汉族人来说,姜维算是对少数民族比较客气的人了。这也应该是少数民族倾心于他的原因之一吧。
那么姜维是出于什么目的实行这种策略的呢?后世很多人认为,姜维出生于西凉,那么很有可能他就是少数民族。这个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前番笔者也提到,汉朝时期,汉族人对于其他族群是充满敌视的,如果姜维是少数民族,那么他绝不可能在蜀国担任如此高官,掌握如此大权。
举个例子,曾经在刘备东征的时候,荆州的少数民族头领沙摩柯就领着族人为刘备效力,甚至有一说,沙摩柯为刘备斩杀了东吴的大将甘宁,这么辉煌的战绩,刘备为什么没有重用他?细细想来,刘备虽然看重沙摩柯的勇武,却也不敢把他当做心腹之人吧,因此,姜维也是同理,如果姜维是少数民族,那么刘禅绝对不敢将兵权尽数交付给他。那么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姜维存在少数民族的血统,这才符合当时的情况。
既然没有过大的关系,姜维为何要帮助少数民族呢?其实很简单,出于利益罢了。蜀国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一位,因此,诸葛亮定下北伐曹魏的国策,就是为了以战养战,换取生存空间,但是,攘外必先安内,如果少数民族在蜀国境内作乱,诸葛亮如何专心北伐曹魏,如何能打胜仗呢?因此,诸葛亮首先选择南征孟获,平定后方之后,再着手北伐事宜。姜维接过诸葛亮的大旗,当然也是尊奉诸葛亮定下的国策,因此,对于少数民族,他需要让他们安定,好让他专心对付魏国。于是,他杀光反对蜀国的人,接纳投奔蜀国的人,为的就是树立一个标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就是姜维的民族性政策的核心所在。
姜维之才,天下少有,如此智慧的政策,方能让姜维为蜀国的安定立下不世之功。不过这也存在十分显眼的弱点,那就是,少数民族从来只认识实施政策的人,就是姜维。曾经,他们怕李广,他们怕卫青,他们怕霍去病,现在他们怕姜维,然而他们从来没有怕过大汉,只有大汉能人出现,他们才会惧怕,等到后继无人,大汉虚弱之时,他们就会野心复起,因此,姜维死后,少数民族对蜀国也就没有了感情,没有了敬畏,蜀国的灭亡,也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