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6月,张勋率领5000辫子军入京,随即拥戴溥仪复辟。从7月1日复辟到12日复辟失败,使得张勋这个名字成为中国近代史始终绕不开的一个人物。毫无疑问,张勋对大清愚忠,这点至死不渝。
张勋复辟失败后,立即遭到了通缉,但他躲在租界里,北洋当局也无可奈何。1918年3月,北洋政府对张勋进行了“特赦”。此后,张勋一直蛰居在天津租界里。由于早年投资的成功,张勋蛰居期间的生活非常奢华,而且每日食客盈门。
我们知道,张勋也被称为“辫帅”,理由也很简单,一直保持着清朝的装扮,尤其是脑后留着的辫子,更是引人注目。当时亲朋好友都劝说张勋剪掉辫子,张勋却拒绝了,理由是:我张勋的辫子就等于我张勋的脑袋,脑袋掉了辫子才能掉。
张勋对大清的忠心,受到了满清遗老的一致称赞,当然也得到了溥仪的认可。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去世,终年69岁。张勋死后,葬礼规模空前,比如住宅所在的大街两头都搭起了牌楼,每天来吊唁的川流不息。
葬礼结束后,张勋的灵柩从天津经轮船运回江西奉新。因沿途摆祭耽搁,直到一个月后才回到家乡,时人评价说,“张勋殡仪之奢,极一时之盛。”出人意料的是,张勋葬礼在天津举办期间,北京城也出现了公祭拜张勋的盛大场面。
当时北京报纸有如下报道,“昨日宣外大街江西会馆门前,高结素牌楼,匾额题曰‘定武上将军张忠武公追悼会’,盖旅京赣人昨日公祭张勋也……述会场中布满挽联,但无知名之人,亦无佳作,令吾人无可举。”
无论北京公祭,还是天津葬礼,都在明显位置悬挂两个字,“忠武”。这两个字可不简单,也备受争议,它是溥仪赐给张勋的谥号。据说,张勋死讯消息传到北京后,溥仪获悉后悲痛欲绝,立即召集满清遗商议谥号问题,并追授张勋侯爵,最终选择了“忠武”二字。
大家可别小看“忠武”,以“忠”字开头的,后面一个字主要有武、定、烈、简、肃、毅、敬、等字,而“忠武”等级是最高,比如诸葛亮是“忠武侯”、尉迟敬德是“忠武”。而清朝谥号“忠武”的,绝大多数都参与镇压过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运动的将领。
张勋能获得等级如此之高的谥号,着实让人震惊,也充满争议。不过,溥仪赐给张勋这个谥号,也不足为怪,毕竟当年他曾拥戴溥仪复辟。
参考资料:《清史稿》、《张勋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