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国农场主倒牛奶的新闻引爆了互联网。由于疫情影响,美国大量鲜奶出现滞销,奶农们不得不将牛奶倒入下水道。而这一场景,跟我们中学历史课本里曾提到的一幕非常相像,我国网友也是纷纷以“历史重演”来评价此事。
和哪一幕很像呢?即上世纪20到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而上次是经济危机引起的牛奶滞销,大农场主和资本家同样也是倾倒牛奶,将整个密西西比河变成了“银河”。
相信很多国人对美国农场主的做法不解,既然是经济大萧条,百姓大量失业,喝不上牛奶。为何农产主不将这些牛奶低价处理,或是免费发放给穷人呢?至少还能赚个口碑,为萧条过后的生意添砖加瓦。
甚至还有人以此来援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声称在我国就绝对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然而,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倾倒牛奶的真正是谁。在历史课本中,只是将这些人以“资本家”和“大农场主”一笔带过。其实不然,课本里指代的“资本家”是当时一些独立的奶农。
大萧条期间,美国大型的乳制品公司由于结成了联盟,具有一定的自保手段,损失其实并没有那么惨重。反倒是这些独立的奶农赔的血本无归,他们的处境和贫民一样,差别是他们手中只剩下了牛奶,却又不能转化成收入,一日三餐又不能喝牛奶充饥。因此,他们也只能饿着,同样换不到生活物资。
所以,这些倒牛奶的并不是那些“何不食肉糜”的资本家,而是一样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美国百姓。至于他们为何要倒牛奶,原因也很简单,即减少产能过剩带来的危害。
供大于求导致价格走低的市场规律,想必大家都明白。而在大萧条前夕,由于虚假繁荣,导致美国的牛奶产量一再走高,光1929一年,美国就生产了110.52亿加仑牛奶。
紧接着大萧条爆发,牛奶陷入产能过剩,价格顿时一落千丈。早前牛奶算是只有富人消费得起的奢侈品,到了大萧条末期,100磅牛奶仅需0.99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打个比方,姚明的体重是300磅,你买他那么重的牛奶,只需要花费2.97美元。
这些收益还不如奶农生产花费的成本,而在市场经济里还有一条基本规律,当成本大于获得的收益,交易就没有必要了,这也是奶农不再卖牛奶的原因。
至于他们为何不卖,也不免费或低价处理给穷人。原因在于要低价处理给穷人,就必须经过一趟交易过程,而交易过程势必要产生交易费用,即运输和搜寻信息的费用以及时间成本。
换句话说,这些奶农想要把牛奶分给穷人,他们并不只是损失了牛奶这么简单,还要额外付出更多的运输成本。本来就已是雪上加霜的他们,又有什么能力去支付这笔交易费用呢?
这里还没有算进去牛奶的储存成本,牛奶保鲜期本来就短,每天的储存费用无疑更加高昂。因此,放在仓库等待危机过后再次销售也不现实,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将其全部倒掉。
所以,所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的倒奶事件,不过只是一场被臆想歪曲了的史实。并不是说这些农场主冷酷无情,宁愿倒掉也不卖给穷人。相反,如果省去交易这个中间流程,穷人自己跑到产奶的农场购买,肯定能免费喝到饱。人心都是肉长的,并不会因社会制度不同有所差别。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也曾发生过倒奶事件。2015年初,由于牛奶过剩,在我国青海、山东、内蒙等地都出现了“倒奶杀牛”的现象。可见,倒不倒奶并不是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而是市场规律作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