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官员们的服饰有着严格规定,其中 “顶戴花翎” 相当引人注目。这 “顶戴” 呢,是用来区分官员品级的帽饰,而 “花翎”,则是清朝官员、贵族特有的冠饰。花翎里头又分单眼、双眼和三眼,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三眼花翎。你知道吗,整个清朝两百多年,获此殊荣的仅有 7 人,连权倾朝野的和珅都没份儿,这三眼花翎到底有多金贵?今天咱就来唠唠。
啥是三眼花翎
三眼花翎,说白了,就是花翎中孔雀羽尾端有三眼的那种。要知道,在等级森严的清朝,花翎可有着 “辨等威、昭品秩” 的重要作用,不是一般官员能戴的。按规定,皇室成员里,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还有固伦额驸,才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清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贵族,以及和硕额驸,戴的是双眼孔雀翎;五品以上,在皇宫当差的内大臣,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只能戴单眼孔雀翎。至于六品以下的官员,或是在皇宫王府当侍卫的,还有立下功劳的小军官,戴的是蓝翎,这蓝翎是用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做的,没眼。
三眼花翎为啥这么稀罕
最初,花翎只有宗室和位高权重的贵族能享用,而且还得看地位决定戴几眼花翎。就连宗室成员一开始都不太乐意戴,觉得这是普通官员的象征,掉身份。但花翎实在太珍贵,眼馋的人多了,后来宗室们也以戴花翎为荣。虽说后来花翎赏赐范围有所扩大,可三眼花翎依旧难得。从乾隆朝到清末,获赐三眼花翎的大臣拢共就 7 位,分别是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嘉庆朝的和琳,道光朝的长龄、禧恩,光绪朝的李鸿章、徐桐。这些可都是朝廷的肱骨之臣呐。
为啥这么少呢?因为赏赐标准太严格。这三眼花翎,一般得是为国家立有重大贡献的人才能得到。像和珅,虽说权倾一时,可他的地位不是靠军功或者对国家有啥突出贡献得来的,所以哪怕他再眼馋,乾隆也没赏给他。而那些得到三眼花翎的,比如傅恒,乾隆感念他的大功,赏过他双眼花翎两次、三眼花翎一次。但傅恒深知花翎的尊荣,每次被赏都诚惶诚恐,多次上书推辞,不敢轻易佩戴。
再举个例子,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本是明朝将领郑芝龙的部将,后来降清。他在平定台湾时立了大功,被封靖海侯,还得了不少荣贵物品。可施琅却上疏,不要这侯爵,就想要个花翎。这事儿在朝廷引起不小震动,因为当时在外的将军提督,压根没有赐花翎的先例。但康熙眼光长远,特地下旨赐给施琅花翎。你瞧,施琅拿 “巍巍五等之崇封” 去换一支花翎,这花翎在当时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三眼花翎后来咋变了
到了清朝后期,这三眼花翎可就变味儿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道光时期国库空虚,居然搞出了捐翎的制度,只要花 7000 两实银,就能买到佩戴花翎的权力,当然,这也就是地位提升点,没啥实质好处。但还是有人买,无非是想花这钱讨好皇帝。这么一来,花翎的地位一落千丈,从原来珍贵无比,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到后来简直贱如商品。
这么看来,三眼花翎一开始那是身份和荣誉的象征,珍贵得很,能得到的都是人中龙凤。可随着清朝走向衰落,它也失去了原本的荣耀,变得不那么稀罕了。不过,在它辉煌的时候,确实代表着无上的尊荣,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好啦,关于李鸿章的三眼花翎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咱就讲到这儿。各位看官,如果觉得这文章有意思,麻烦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走一波,保准您往后日子财运亨通,干啥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