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国分立,魏蜀吴鼎立之势难以撼动。那样的局势之下,必是你强我弱,互相争夺天下的争霸局面。后人称之为三国时代,那时的三国,各有各的人才谋略,实力平分秋色,但这其中,刘备的阵营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将各方英才揽入旗下。
就如著名的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谋略过人,是刘备三顾茅庐得来的贤才,之后忠心护卫蜀国,有《出师表》流传于世。世人熟知诸葛孔明,也因《三国演义》而对其才智惊叹,所谓
“卧龙、凤雏,二者得其一,便可得天下。”这高调的夸赞所言非虚,庞统有着过人的谋略,实力卓越。二人皆收归刘备麾下,为他出谋划策,上演一番敌强我弱的逆转乾坤的戏码。
虽说刘备总体实力较弱,但所纳英才,足以充盈其较为弱的实力,但为何刘备的蜀国最终无法成功呢?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一件趣事,这上句高调赞扬的卧龙凤雏两位谋士,这下句,却是低调的警示,谓之
“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子初,名刘巴。这个名字鲜少有人熟知,但此人才智不逊色于孔明,甚至孔明也会感叹自己比不上子初。运筹帷幄,远见卓识,这是子初的卓越才华。他专攻于律令,法治天下。他深谙律法治国之道,帮助蜀汉制定《蜀科》的律法,填补蜀汉法制漏洞,坚实了蜀汉律法的规范地位,也更加广泛的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才之人不分敌我,三国时期的掌权者也都是惜才的主儿。子初去世后,孙权与陈群相继表达自己的悲痛与感慨,赞誉他为
“高士”,为他的死扼腕叹息,足见子初才华地位之收人尊敬。
孝直,名法正。他也是刘备阵营中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曾建议斩杀夏侯渊,为刘备扫除障碍。在许多政见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十分优秀的谋士,也是让人心安的定海神针。关羽之死引发的彝陵大战,刘备在万分悲痛之下率军,却惨遭大败,退居白帝城。诸葛亮则万分感慨,深觉倘若法正在,必不会让刘备如此莽撞的出兵,若不能制止,即使随同出征,必不会是大败的局面。孔明的赞誉也许最能体现法正的作用。
历史的转轴不停歇,不会因为个人而改变。刘备的两位英才在大业未完之前就离世,可以说是对刘备蜀汉的重创。
后人得知历史,而得以判断两位英才的重要性,是历史使然。前有卧龙凤雏的谋略胆识,后有子初孝直的不可或缺,二者不可舍其一。但历史又何曾善待过乱世中人,二人的早逝是蜀汉的损失,也是必然,也许是天妒英才。
后人回望那段历史,旁观者清。为政为官者,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但无奈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匡扶天下的大业,最后刘备的去世,也是蜀汉大势将去的前兆。由盛转衰的过程,如今看来,不过都是偶然与必然的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