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7年,唐朝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一名武将被手下将领杀死。就当锋利的长剑穿过他的胸膛时,这位叫做高骈的大将,恐怕不会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结束一生。
高骈出身于禁军世家,一开始就成为了禁军将领之一。他文武兼备,素有才华,又有很大的雄心。有一次,他与很多禁军士兵在一起,看到天空中有一群大雕在飞。高骈弯弓拉箭,随口对着众人说:“如果我能发迹,便让我射中”结果,不仅射中了,而且还是一箭双雕,当场的人都敬服,将他称为“落雕侍御”。
随后,高骈处心积虑巴结权贵,受到当时左右神策军宦官的器重,逐步获得提拔。但真正让他走向成功的,还是来自于唐懿宗的重用。
当时党项族叛乱,边关将领一筹莫展。高骈率领一万禁军进驻,本来是声援的,然而他却根据战机,神出鬼没展开了偷袭战,打得党项人丢盔弃甲,屡立战功。
有了这一次闪光的表现,高骈更得到了唐懿宗的认可。当吐蕃犯边的时候,朝廷让他镇守秦州。本来他的职责就是打退吐蕃的进攻,然而他却施展离间计诱使吐蕃将领尚延心归降,还带来了一万多部众。唐军士气大振,在高骈的带领下接连收复了河州、渭州以及凤林关。
交趾在当时一向臣服,不过也趁着唐朝的衰落而屡屡犯边挑衅。高骈奉命出兵,大获全胜,很快就平定了交趾。这时候的他,如日东升,称为冉冉升起的耀眼将星。
唐懿宗驾崩后,继位的唐僖宗继续重用他,不仅让他在外担任节度使,还领同平章事衔,位同宰相。高骈备受器重的同时,也即兴成诗一首,表达他对唐朝的忠心:
恨乏平戎策,惭登拜将坛。手持金钺冷,身挂铁衣寒。主圣扶持易,恩深报效难。三边犹未静,何敢便休官。
此时的高骈,人生何等得意,仿佛天下尽在掌控。哪怕是接下来的黄巢起义,也没有让他过于忧虑。黄巢起义时,兵锋所向,无人能敌,只有在扬州统军的高骈,不负众望,多次打败黄巢,稳定了局势。
然而,朝廷之中对于黄巢、对于高骈却有了争议。一些宰执高官,为到底是否招降黄巢而争议不已。他们的理由很充分,农民军如果能招安解决不仅节省了时间和金钱,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节度使功高盖主。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伤痛,防范节度使坐大,几乎成为了每一个皇帝的头等大事。
但是对于高骈来说,就完全两样了。他认为这是朝廷对他的不信任,干脆听信下属官员的建议,拥兵自重,再也不给朝廷打工了。黄巢就是在他的眼皮底下被放跑,最终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取长安,逼得唐僖宗亡命四川。
高骈这时候变得比唐僖宗还昏聩,他不仅没有意识到已经成为了唐朝的罪人,而且还沉溺于神仙之术无法自拔。更为头疼的是,他竟然在国家危亡之际还与皇帝打起了嘴仗。
起因是他手握重兵仍然不肯救援,唐僖宗自然要换人。高骈歇斯底里写信给唐僖宗说您不用我,用这些儒生,是自取灭亡之道。
唐僖宗又好气又好笑,还是耐着性子回信说,不是我不信任你,可你手中有兵的时候,我求你也不肯发兵。唐朝之所以能够攻下长安,与你的责任很大。
高骈却不依不饶说唐僖宗身边有奸臣,所以才沦落到亡国之君的地步。唐僖宗则恼怒道,我虽然丢了长安,怎么能算亡国之君?
君臣你一封信我一封信互相对骂,这也是历史上不多见的新鲜事。然而就在高骈兴致勃勃对骂皇帝时,他的手下毕师铎发动叛乱,将他囚禁起来。一带名将下场凄惨得很,连吃口饭还要定量,最后被毕师铎囚杀。他也就是一步走错,导致后来人望尽失,步步走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