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杨炯曾在《从军行》一诗中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古往今来,无数英雄好汉投笔从戎,选择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比如东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班超,他初至洛阳时做的是校书郎的工作,每天抄抄写写令他不胜其烦,便叹道:“大丈夫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之赏,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随后投笔从戎,奔赴西域,成为一时美谈。
今日也有一人,他虽为平民无官无职。但却能在海外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面积是台湾的20倍。他是如何做到的?如今现状又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罗芳伯传奇的一生。
01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罗芳伯出生在广州一个农户家中。这里山清水秀远离纷扰,乡邻之间相处融洽。罗芳伯自幼读书习武,性格豪爽,颇受乡里欢迎。他从小就立下志向,那就是凭借才学考入仕途,报效国家。然而到了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34岁的罗芳伯还是屡试不中,只能在家当一个教书匠。这让他心中烦闷不已,本以为自己能在官场纵横,可人到中年还是这样一番没落光景。渐渐他开始寻找一条新出路。
当此时家乡正掀起一股“淘金热”,许多中国人到海外淘金。罗芳伯认为这是个机会很快便和几个同乡出发了。他曾在《游金山赋》中说:“即从虎门而出,定直达乎龙宫。”由此可见,罗芳伯在离开家乡时就有了去海开疆拓土、称王称霸的雄心壮志。
02
罗芳伯跋山涉水,经过一番艰辛,终于来到“采金”目的地——婆罗洲。刚到婆罗洲的罗芳伯还是以教书育人为生,起码这样能够供应他在这里的日常生活。与这片土地上的人熟识之后,罗芳伯就发现当地华人生活颇为艰辛,生产用具十分落后,经商贸易也没有流通。当地矿产资源虽然丰富,但也因此导致匪患猖獗,民不聊生。
罗芳伯看到问题所在后,先是与当地华人一起成立“同乡会”大力开采金矿,推动商业流通发展,提高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之后便开始专心处理安全问题。他组织了一支华人队伍将境内土匪一一解决,其骁勇的指挥作战能力令当地土著十分钦佩。不止如此,罗芳伯后面还联合当地首领奋力抗击外来入侵者,平定了个多处海盗,让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随着罗芳伯声望渐长,他的部队也扩大到二十万人。当地首领更是主动归附,将王位让给他。就这样,在公元1777年,罗芳伯以坤甸为首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兰芳大统制共和国。辖110万民众,当地人尊称他坤甸王。
03
罗芳伯成立兰芳共和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回国觐见乾隆皇帝。一方面是罗芳伯想归属大清,在海外称藩;另一方面,也是想将清朝作为靠山,免受荷兰侵扰。可当时的大清号称“天朝上邦,泱泱大国”,又怎会对这弹丸之地看重呢。所以并未承认罗芳伯身份,只同意开展贸易。虽然投靠没成功,罗芳伯借此机会,对外宣称已经归属大清,此举在当时还是起到了一定效果,荷兰碍于清朝国力也不敢轻易袭扰了。
解决了外忧问题,罗芳伯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农业上,改进农耕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建立采金公司统一由国家统一经营管理;军事上,建立“工农兵”一体政策,定期组织军事训练,平时从事农耕生产,一旦开战迅速集合;教育上,创办学校,罗芳伯从清朝引来一批儒生来教学,推动了当地的文化教育。法制上,兰芳推行依法治国政策,各届领导人都严格按照法律条规行事。
在国家制度上,兰芳也是开创了民主共和的先河。每一届领导人换届需要推荐并进行民主投票选举,国家内部设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每逢大事须经“议会”商定。
在这样井然有序的治理下,荷兰人虽然眼馋兰芳共和国,但始终不敢侵扰。1795年罗芳伯去世,他创立的兰芳共和国历经110年斗争,最终于十九世纪后期被荷兰侵占。后人为纪念罗芳伯将其墓园命名为“兰芳园”。
结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罗芳伯虽然逝去,但他心系百姓、励精图治,为当地作出了巨大贡献,影响至今。而他开创第一个亚洲民主共和制国家的壮举也将千古流传。
参考资料:
《从军行》
《后汉书·班超列传》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