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风光无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惜这风光来的快,去得更快。不出几个月,荆州丢了,人头落地。
更要命的是,他死前终于醒悟,打仗不仅是军事还是政治!
公元219年,关羽站在襄樊城下,意气风发。他刚刚利用水淹没了敌军,活捉了曹魏大将于禁,庞德誓死不降被斩,这一仗打得响彻华夏,连许昌城里都开始人心惶惶。
可就在他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时,他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而背后推他一把的,未必只有曹操和孙权。
当时,关羽自以为是刘备麾下的二号人物,荆州的大都督,刘备的左膀右臂,地位稳固不可撼动。
然而,他却没意识到,自己在蜀汉内部的实际处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安全。刘备早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就已经和孙权闹掰,荆州的归属问题始终是块烫手山芋。
可关羽呢?非但不想着妥协,还自顾自地出兵襄樊,摆出一副“谁挡我路谁倒霉”的架势,把曹操和孙权全得罪了个遍。
更致命的是,关羽和刘备、诸葛亮的关系,远没有他自己想的那么牢靠。刘备当初在入川的时候,把荆州托付给关羽,可真的是完全信任他吗?
其实不然。荆州是刘备大业的根基之一,他不可能放心地交给任何人完全掌控。况且,关羽的性格刚烈,喜欢自作主张。
他根本不像张飞那样愿意听命行事,也不像赵云那样绝对忠诚于刘备个人。他更像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诸侯”,这一点在他主政荆州后的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关羽攻打襄樊时,蜀汉朝廷的反应很值得玩味。按理说,关羽一旦打下襄樊,就能切断曹魏南方的交通线,甚至威胁到许昌,这是蜀汉称霸天下的关键一步。
可刘备和诸葛亮的态度却耐人寻味。他们既没有调集大军全力支持,也没有迅速增援荆州的防守力量,而是选择了一种消极观望的态度。
尤其是诸葛亮,手握蜀汉的中枢大权,却没有对关羽的战事作出明确支持的决定。关羽可能直到临死前才恍然大悟——蜀汉的真正掌权者,或许不是刘备,而是这位深居幕后、运筹帷幄的丞相。
关羽的败亡并不是一场意外,而是一个历史积累的结果。关羽的高傲,注定了他的失败,而荆州的形势,注定了他不会得到蜀汉朝廷的全力支援。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起兵北伐襄樊,他本以为荆州固若金汤,东吴那边不会有什么异动。
毕竟,在此前几年,刘备与孙权虽然关系紧张,但毕竟还没有彻底撕破脸,蜀汉和东吴的联盟仍然维持着。
可他低估了孙权的野心,更低估了自己在蜀汉朝廷中的微妙地位。在关羽北伐的同时,东吴这边,吕蒙已经悄悄策划了一场偷袭荆州的行动。
他在建安二十四年十月,以生病为由辞去都督之职,让关羽放松警惕,而后让年轻的陆逊出任都督,以低调的姿态麻痹关羽。
与此同时,东吴在背地里已经与曹操达成协议,准备趁关羽无暇顾及后方时,一举拿下荆州。而在关羽的西边,蜀汉朝廷却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来巩固荆州的防御。
刘备此时已经在汉中称王,似乎更关心自己在西川的根基,而不是关羽在荆州的生死存亡。而诸葛亮,则更像是在静观其变,并没有主动协调刘备和关羽之间的联系,也没有派遣援军支援荆州。
这让人不得不怀疑,蜀汉内部是否真的希望关羽继续坐镇荆州,甚至是否有意在这场危机中放弃关羽,以换取蜀汉政权内部的稳定。
最终,吕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荆州,关羽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致命的局面。他仓促回军,却发现荆州城池尽失,昔日的盟友纷纷投降,昔日的部下也开始动摇。
最终,他带着残军向西逃亡,试图回到西川。然而,当他走到临沮(今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时,东吴的伏兵已经在此等候多时。关羽无路可走,最终被吴军擒获。
关羽被擒后,孙权迅速做出了决定,将其斩杀。按理说,关羽这样的名将,东吴完全可以将其收服,或者用来与蜀汉进行政治交易。
但孙权没有这么做,原因很简单——留着关羽,对东吴来说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而杀掉关羽,则可以让荆州的局势更加稳定。
然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蜀汉朝廷的反应。当关羽被杀的消息传到成都后,刘备的态度似乎比外人想象的要冷淡得多。
他确实愤怒,确实对东吴宣战,但并没有表现出失去亲密战友的悲痛。他的复仇行动,也并非立刻开始,而是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1年)才发动夷陵之战。
至于诸葛亮的态度,就更显得耐人寻味了。他在关羽死后,迅速调整了蜀汉的战略,集中精力巩固西南,稳定国内局势。
他没有推动对东吴的立刻报复,反而选择了一种更为稳健的策略,试图维持蜀汉的整体稳定。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关羽的死,是否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蜀汉高层的政治利益?
关羽一直以为,自己是蜀汉不可或缺的支柱,是刘备最重要的战友,是这场三国大戏的绝对主角。
然而,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明白,蜀汉真正的核心,并不是他,而是那个一直稳坐幕后,深谋远虑的诸葛亮。而刘备,或许在权力的天平上,也做出了他的选择。
历史最终证明,关羽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缺陷,更是时代和政治格局的必然结果。在这场三国的棋局中,他以为自己是棋手,实际上却不过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参考资料:
关羽之死,蜀汉君臣难辞其咎.领导荟萃.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