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历史上,开国第一大将粟裕以用兵有道、指挥有方著称于世,创造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战例。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充分展现出他善于组织大兵团进行重大战役作战的特点,而且保持着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因此在中国民间被誉为“战神”。
那么,粟裕在战役指挥上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具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呢?本文就从军事角度,为大家作一个深度解析。
一、在确定战役决心上,粟裕善于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粟裕能够充分理解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
他指出:我们的作战方向、作战对象和每一个战役、战斗的任务、目的,就是根据我们的政治目的和战略、策略要求来确定的。
当然,这是领导机关和高级指挥员的事,但作为下级指挥员,在受领任务时,必须力求正确理解上级总的意图,明确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及意义。这样才能树立全局观念,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他以莱芜战役方计的确定为例,说明战役作战方针的形成,是统帅部与战区指挥员集体智慧的结合。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必要时放弃临沂的指示,陈毅关于“舍南就北”的作战方针的设想,华东野战军前委作战方案的制定和部署,上下结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一个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案就这样形成了。
其次,粟裕善于对战役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对战役要素的分析是战役指挥员主动探索战役指挥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定下正确的战役决心和取得战役胜利的基础。
鲁南战役发起前,军委指示华野要歼敌整编第26师和快速纵队,这是一股强敌,是我军为了扭转华东战局的一个重大举措。
为求必胜,粟裕对鲁南的地形、民情、及敌我双方兵力对比和战斗力等各个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我军虽有不利因素,但有利条件更多,我军具有四倍半的兵力优势,敌整编第26师孤军突出以及敌相互之间存在矛盾。据此,粟裕定下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鲁南之敌的决心。
1948年1月27日,军委电示粟裕组织华野3个纵队南渡长江,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
粟裕在积极准备渡江作战的同时,对南下作战和在中原作战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既有从战略全局上考虑两者的得失,又有从战役局部上的衡量,特别着重在能否调动中原之敌回防江南,我军南下后遇到的后勤支援困难,在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可能性,以及中原地区的战场环境、军民关系、后勤保障包括伤病员救护和安置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粟裕提出暂不渡江南进和留在中原作战的建议,得到了军委的肯定,最终导致了豫东战役的发起和巨大胜利。
再次,粟裕定下战役决心要经过慎重考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粟裕曾经说:“有人问我,作为战役指挥员,你在鲁南战役的指挥上最突出之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慎重,从下定战役决心到组织战役实施的全过程,甚至在某些指挥细节上,都必须贯彻慎f}的原则,以确保关键性战役的胜利。”
二、在战役指导上,粟裕善于掌握战役主动权
1、粟裕善于先发制人,争取战役主动权。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战役战斗上,要力争先发制人对于夺取战役主动权尤为重要,宣泰战斗即是我军在苏中前沿先发制人,打乱了敌人的进攻部署,从而取得苏中战役首战的主动权。
2、粟裕依靠谋略和灵活的战役、战术指导争取战役主动权。
孟良崮战役以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吸引、调动、疲惫、迷惑敌人,能动地创造和捕捉战机,莱芜战役中的“示形于南,击敌于北”,在黄桥战役中仅以四分之一的兵力防守黄桥,车桥战役中的“先取车桥,后取泾口”等,都反映了他在战役、战术指导上的灵活性,掌握了战役主动权。
3、粟裕利用上一战役成果创造下一战役的主动权。
粟裕曾经说过:宿北、鲁南两个战役的胜利,使我军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夺取了战场的主动权在以后作战中,进行莱芜、泰安、孟良崮等战役时,就主动得多了。
三、在战役力量运用上,粟裕善于机动兵力形成优势
粟裕在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时,用兵灵活,常能出敌不意,出奇用兵或连续转用兵力,迅速造成局部地区我军兵力优势的局面。
如苏中战役敌我兵力对比为4:1,黄桥战役约为5:1,但在每次战斗中,粟裕通过灵活机动地调整兵力,使我对敌形成了优势。
孟良崮战役中,我军在优势敌军的齐头并进过程中,依靠“耍龙灯”战术调动敌人,使我军对敌整编第74师形成了5:1的绝对优势。
粟裕认为,战役力量的对比不仅是兵力的对比,而且还是民众力、民心、政治力、经济力等因素的对比,因此粟裕十分注意运用兵力以外的力量。
比如,在黄桥决战中就成功地争取了李明扬等的中立,统一战线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质上壮大了我军的战役力量,保证了黄桥战役的胜利。
粟裕指出:如果单以军事力量对比来说,那我们是不能进行这次黄桥战役的,是会失败的。我们是把各仲有利条件综合起来考虑的。
四、在战役实施上,粟裕善于机动和速决,擅长连续作战,以扩大战役影响和效果
粟裕认为机动是运动战的灵魂,是达成歼灭战的重要手段。而机动又分为己方机动和调动敌人两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利于我方集中优势兵力,达成歼灭战。
例如,苏中战役期间,我军在宣泰两昼夜激战之后强行军一百几十里,保证了如南战斗发起的突然性。
莱芜战役中我军北上机动距离则长达150公里。
孟良崮战役我军调动敌人往返行军里程达1000公里以上,华野六纵两天山地行军100多公里夺取了垛庄,从而截断了敌整编第74师的退路。
粟裕在战役实施上还擅长连续作战,如苏中七战仅用了1个半月时间;宿北、鲁南、莱芜3个战役前后仅用了2个月,而宿北和鲁南战役仅间隔12天,部队由苏北转移鲁南,实际上是连续行军作战。
综上所述,粟裕在战役指挥上具有四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这正是他在解放战争中展现出的过人之处,也正是这四个特点,造就了这位名标军史的一代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