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文韬武略兼备,他的功绩直到今日还为人所津津乐道,人们能想到的赞美之词基本都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可人无完人,在年轻的时候唐太宗是一个意气风发,准备大多阔斧改革的好皇帝,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却变得有些昏庸。
在年轻的时候,李世民总为社稷考虑,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李世民会为一己私欲而不惜劳民伤财。虽然李世民统治的时期国家经济状况还算不错,但是也没有特别富裕。当时国家还有外敌,需要大笔的军费开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还是决定从国库里面调银子修宫殿。
即七月乙未,牛进达克石城。丙申,作玉华宫。
虽然《新唐书》当中没有写出民众的反应,但想必不是怨声载道,也是心有不爽。其实判断昏庸与否最好的标准,就是看皇帝是否能听得进谏言。在唐初的时候,魏征受到李世民的重视,只要是他提出的建议李世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可是到了晚年时候,魏征列出了李世民昏庸的各种罪状,并且直接点现在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远远不如唐初,而核心原因就是李世民松懈了。李世民接受了劝谏,但是他只是明面上说要改,可是根本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等魏征再劝谏的时候,李世民就装看不见了。
话说回来,唐太宗晚年的时候的确有些昏庸,可有人说他最后死在了自己的昏庸愚昧之上,这就有些不对了。很多人都认为是乱吃丹药导致李世民亡故,这个理论大错特错。大家要搞清楚逻辑顺序,李世民是因为病重无药可救,所以才病急乱投医。在《旧唐书》当中,有过明确的记载,说“服竟不效”,意思是说丹药对他没有帮助,但是也没有害处。而在资治通鉴当中,更是说丹药压根就没造出来。
说完了李世民做得让人感觉不是明主所为的事情,咱们再来聊聊李世民为何会变得这样。《旧唐书》隐去了很多的事情,而《新唐书》对于李世民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即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其实这句话把李世民昏庸的因素都列出来了,比如沉迷女色等。而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好大喜功。原来的时候李世民是非常贤明的,他因为政绩出色,所以得到的都是正面的评价。久而久之,他沉迷在了夸赞的声音当中,逐渐变得懈怠了。
李世民晚年昏庸的行为值得批判,但是他变昏庸的过程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李世民的功绩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抹杀的,虽然到了晚年的时候李世民的确有些昏庸,但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很多人都喜欢拿唐太宗晚年的昏庸大做文章。实际上,唐太宗并不是从明君变成了暴君,而是从贤明变得庸碌,大家大可以不必大动笔墨批判谴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