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太宗放390个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来年回来受刑,为何无一人逃走
迪丽瓦拉
2025-08-29 21:05:54
0

《资治通鉴唐纪十》: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贞观六年,公元633年12月22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计监狱中的囚犯,见到了应该被处死刑的犯人,内心怜悯他们,放这些囚犯回家,并且约定明年秋季回来受刑,于是下令全国的死刑犯人回家,等到了期限再赶回京城。

到了第二年约定的时间,有关部门经过统计,上一年放回家中的死囚犯人共有390人回到监狱之中,没有人监视管制,全部都按期限自己回到监狱,没有人一个人逃走,于是唐太宗将他们全部赦免。

唐太宗李世民

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纵囚事件的故事,在当时传为美谈,但是到了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写了一篇文章《纵囚论》,把唐太宗纵囚事件批评了一番。

《纵囚论》: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欧阳修认为这件事是不近人情的,君子都做不到,却希望最坏的小人做到,并没有达到布施恩德的效果,他认为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求取政治声誉的,而囚犯之所以回来,是因为囚犯们揣摩皇帝的心思,皇帝想要声誉,如果成全了皇帝,那么囚犯就可以得到赦免,双方相互配合,成就一桩美谈。

欧阳修批评唐太过作秀

欧阳修认为应当按照约定杀了这390个死囚犯,然后再释放一批囚犯,后来这批人如果还能回来,就说明是布施恩德,他认为唐太宗的做法违反了法律,导致法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用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能以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欧阳修的观点你也不能说他错,他是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而且欧阳修与李世的地位身份都不一样,唐太宗是帝王,欧阳修是政治家,他不是唐太宗,并不能体会唐太宗为何要这么做,唐太宗纵囚事件并不完全是为了声誉,还有其他原因:

1、追求仁政。

《贞观政要论仁义》: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唐太宗追求仁政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仁义之君,唐太宗本人也认为古代帝王应该以仁义治国,国祚才能延长,用严刑酷法治理人民,虽然能挽救一时的弊端,但国家很快就会灭亡,唐太宗认为隋炀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不修仁义。

唐太宗以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杀兄弑弟,逼父让位一度造成了很不好的印象,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知道唐太宗其实是一位心狠手辣的皇帝,但同时唐太宗更是一位杰出、伟大的政治家,为了改变形象,唐太宗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其中就包括追求仁政。

仁政的主要思路就是:

宽厚待民,施以恩惠

。唐太宗让39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这本身就是一种恩惠,等这些囚犯回来后,又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这又是另一种恩惠,皇帝对待死囚犯都这么仁义,对待普通百姓肯定会更好,这是就是一种政治手段。

宽厚待民,施以恩惠

的确会有人说唐太宗是作秀,但我认为,只要对人民仁义,对百姓宽厚,这样的作秀越多越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仁政与法制是有冲突的,这些死囚之所以被判处死罪,是因为他们都犯了法,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得到了皇帝的赦免,那么这批人还会不会继续犯法?这就很难说了,这也是欧阳修评批唐太宗的原因。

但是,可以肯定一点,被赦免的死囚犯当中至少有绝大多数人会后悔自己所犯的事,如果再有机会给他们选择的话,他们会选择不要犯法,仁政对于心地善良,无意犯法的人来说,是一种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于罪行累累的犯人来说,赦免是无用的,这需要分开来说,所以唐太过纵囚并赦免这一事件有利也有弊。

2、广开言路

贞治初期,唐太宗想树立广开言路的作风,但并没有多少人敢上谏,唐太宗为此专门下诏书,要求天下百姓和各级官吏可以直接向皇帝上谏,但仍然没有多少人上谏,唐太宗百思不得其解,长孙无忌暗示唐太宗是由于玄武门之变,导致没有人敢上谏。

玄武门事变给唐太宗带来恶名

唐太宗需要重新塑造自己广开言路的形象,让百姓心悦臣服,纵囚及赦免死囚事件就是手段,在纵囚之前,唐太宗以皇帝身份亲自审讯这些囚犯,他得知很多死囚心中对于家庭有所牵挂,想回家处理好后事再死,囚犯们得到了一个可以跟皇帝讲话的机会,这在很多朝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唐太宗在广泛听取囚犯们的意见之后,才做出让他们回家探亲,来年再回到监狱的决策,这就是一件听取百姓心声的事件,作为皇帝,甘愿听取囚犯的意见,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能够让唐太宗树立亲民的形象,皇帝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起来。

3、恤刑慎杀

《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唐太宗与魏征讨论治国之时,经常说过“水能载舟,即能覆舟”之类的话,他们都懂得治理百姓是治国之本。

唐太宗纵囚

在刑罚上,唐太宗十分重视恤刑慎杀,意思是:

慎用刑法,减少杀戮。

古代的死刑犯并不一定是真的做了什么坏事,有的是连坐犯事,有的是被诬陷下狱的,还有一些是冲动犯事的,唐太宗借纵囚事件想体现自己反对酷刑的思想。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放走的390个死囚犯没有一个人逃走,全部回来了呢?

真实原因已经不可考证,很有可能像欧阳修说的那样,囚犯揣摩皇帝的心思,但这似乎很难,不是人人都有揣摩皇帝心思的能力,古代的犯人大多数就是文盲,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皇帝,哪这么容易揣摩皇帝的心思,除非有官员故意告诉这些囚犯,如约回来报到后会赦免。

当然了,从另一方面来说,囚犯是逃不了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除非你能逃到唐朝的势力范围之外,不过那样就算成功逃走了,也跟流放没啥两样,古人重视家乡与故土的观念,除非逼不得已,整个家庭没有活路被逼上梁山,不然不会冒着危险出逃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康... 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国维次子,康熙时期的重要大臣。隆科多的人生,从...
原创 孙... 中国历史上当上皇帝而且成功的只有三种情情况 没有皇室,各地诸侯林立,这种情况下当皇帝可能成功(楚汉。...
原创 李... 公元 627 年,长安城门悬着一颗武将的头颅。曾经令突厥闻风丧胆的燕王罗艺,此刻沦为市井百姓的谈资。...
原创 李...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你能想象写出这么温婉词句的人,竟然是一介赌徒吗?这位古代的大咖...
原创 李... 自古以来皇家多薄情,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皇室人在对爱情方面对情人的辜负,还体现在对待亲情方面的残忍。回看...
原创 张... 《三国演义》中有句名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和平将军张治中也曾经说过,有两人相佐,天下大成。...
你家门口的岛屿就是你的?不一定... 从古到今根本没有所谓以距离来确定领土属于谁的,有很多的岛屿,离主权国或所属国远,但就是这个实实在在的...
文旅与数字化运用开启香格里拉非... 香格里拉,这个“心中的日月”,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与自然的交汇点,它孕育了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
原创 溥...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坎坷曲折,做过皇帝,也当过战犯;享受过,也流亡过。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
周桓王与郑庄公兵戎相见,繻葛之... 嘿,各位历史小探险家们!今天咱们要一头扎进东周初期那风云变幻的历史里,认识一位在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里...
原创 秦...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仅满足于疆域及制度的统一,同时也致力于文化上的统一。然而,由于秦文化的相对落后...
原创 历... 在《鹿鼎记》中,韦小宝集齐了四十二章经,最后真的找到了清朝埋藏在关外的宝藏。众所众知,每一个王朝一般...
原创 皇... 在《清史稿》诸臣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会...
原创 清...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家的工程,是由工部管理的,工部也因为搞工程,形而下,被人送了一个“贱”字,但工部本...
原创 考... (作者:赵辉)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追寻夏商周历史真实的演变过程,不仅是中华民族对先辈祖先的责任,也是中...
原创 靖... 纵观整个大一统王朝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外戚专权篡位的不少,西汉的王莽、隋朝的杨坚,但是以藩王身份造反成...
原创 清...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编制上,千户始于金朝,为世袭军职,元明一直沿袭。而清代有一个与之相近的千总的官职,但...
原创 一... 他曾独自操控3门迫击炮,让日寇惊恐地以为面对的是一支炮兵排的密集火力; 他曾特制出“辣椒面炮弹”,用...
原创 朱... 明朝首富沈万三有个哥哥名沈万二,外号“智多星”。一日,沈万二急匆匆来找弟弟,说:“祸到临头,咱们快跑...
原创 李... 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后人广泛认可。《旧唐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唐太宗命令大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