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高句丽,威震东北八百年,熬死两汉魏晋隋,却被八十岁老头灭掉
迪丽瓦拉
2025-08-30 03:03:00
0

引言

高句丽,这个在东北称霸700多年的地方政权,熬过了很多朝代,甚至连隋炀帝、唐太宗这样的大帝王都没能把它彻底拿下。

但谁能想到,最后让它灭国的,居然是一个年近八十的糟老头子?这要是高句丽的老祖宗朱蒙泉下有知,估计都得拍着棺材板骂。

高句丽到底是怎么灭亡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

隋炀帝的百万雄师,为何惨败在萨水?

公元612年,隋炀帝杨广站在辽河岸边,身后百万大军旌旗招展,盔甲锃亮,誓要荡平高句丽。三年前,他刚刚吞并南陈,完成南北统一,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然而,他的目光早已瞄准了辽东。这个叫高句丽的地方政权,盘踞东北已数百年,倚仗险峻地势,在隋朝统治下阳奉阴违,甚至不断骚扰边境。杨广决定,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隐患。

隋军号称百万大军,事实上能真正参战的约30万人,即便如此,这依旧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远征军之一。

大军沿着辽河推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下新城、辽东城,直逼高句丽的核心防御体系。未曾想,战争的转折点出现在萨水(今朝鲜清川江)——一场彻底改变隋朝命运的战役。

萨水战役的关键在于高句丽的战术。面对隋军的猛烈攻势,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坚壁清野战术,诱敌深入。

隋军在连战连捷之后,终于抵达平壤外围,却发现补给线已被严重拉长,士兵饥寒交迫,战马疲惫不堪。

就在这时,乙支文德佯装投降,诱使隋军松懈。随后,趁隋军渡河之际,高句丽军队突然反击,凭借地势优势展开猛攻。

隋军在慌乱中四处溃逃,试图退回对岸,但渡河的桥梁已被破坏,士兵只能涉水而逃,结果被高句丽军队杀得丢盔弃甲。

萨水之战十分惨烈,隋军号称30万精兵,结果被高句丽围困在萨水附近,30万大军,仅有数千人逃回辽东,战死溺亡被俘的数不胜数。

这场惨败让隋炀帝震怒不已,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肯罢休,次年、次次年,他不顾国内民怨沸腾,又两度征讨高句丽,试图挽回颜面。

然而,辽东的高山密林、寒冷气候、补给困难,再加上高句丽的顽强抵抗,使得隋军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614年,隋炀帝在第三次远征后,无奈与高句丽议和。

此时,隋朝国内已经暗流涌动,战乱、饥荒、民变四起,终于在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隋朝灭亡。

高句丽挺过了隋炀帝的百万雄师,却没想到,它真正的劫难,才刚刚开始。

唐太宗亲征,为什么打不下来?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深知,想要稳固北疆,必须先解决东北的高句丽问题。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自率领10万大军,决定用武力彻底降服这个顽固的对手。

这一次,唐军采取了与隋朝不同的战术。李世民深知隋炀帝失败的教训,于是避免深入辽东的高山丛林,而是选择从海路运粮,同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唐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攻克辽东城、白岩城、安市城,高句丽的外围防线几乎被完全摧毁。可以说,这一战,唐军的推进速度和战术执行,完全碾压隋朝。

不过,对唐军来说真正的难点才刚刚出现,那就是安市城。这座坚固的山城,依托陡峭的地势建造,高句丽守将固守不出。

唐军围城数月,李世民甚至下令修建巨大的云梯、地道、攻城塔,试图强攻。眼看胜利在望,意外突然发生了。

因为这一年,中原局势复杂,西突厥、吐蕃都在边境挑衅,唐朝的边防压力骤增。唐太宗不得不分兵应对,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李世民不得不做出决定——撤军。

这导致他最终没能彻底拿下高句丽。虽然这一战唐军取得了不小的战果,重创了高句丽,但终究没能完成彻底灭国的目标。

高句丽的王室和贵族们喘了口气,认为自己又一次挺过了危机。然而,真正的致命一击,来自八年后的一位老将。

八十岁老将,一战灭国!

高句丽人的厄运,在公元660年悄然降临。这一年,唐高宗李治决定彻底解决这个东北的心腹大患。

与前两次战争不同,这一次,唐军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先联合新罗,进攻高句丽的盟友百济。

唐军统帅苏定方在数月之内横扫百济,全歼敌军。高句丽的南部屏障崩溃,顿时陷入极端孤立的局面。

四年后,也就是公元664年,唐高宗命老将李绩(原名徐世勣)出征,目标直指平壤城。此时的李绩,已是年近八旬的老将,但却依旧精神矍铄,率领大军跨越辽水,直逼高句丽腹地。

与此同时,唐军水师沿海进攻,一路势如破竹。而高句丽此时已是风雨飘摇。连年战争使得国力衰弱,贵族内斗不断,士兵疲惫不堪。

面对唐军的攻势,高句丽国王高藏王一筹莫展,最终选择向唐军投降。公元668年,高句丽正式灭亡,结束了700多年的历史。

唐朝在辽东设立“安东都护府”,加强对东北的直接统治。这一战,不仅彻底消灭了中原王朝的一个顽敌,也使得东北亚的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新罗趁机统一朝鲜半岛,而唐朝则稳固了辽东的控制权。

这场战争,是隋唐两代王朝与高句丽近一个世纪对抗的最终胜利。唐朝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点:对于威胁中华版图的地方政权,该打就打,该灭就灭,容不得半点妥协。

隋炀帝三征,百万雄师血洒萨水;唐太宗亲征,惜败于安市城;八十岁老将李绩,终结高句丽的700年历史。

这场持续近百年的战争,既是一场国家意志的较量,也是一部充满悲壮和血泪的史诗。高句丽最终没能熬过唐朝的铁蹄,而中国东北的历史,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参考资料:

为什么隋唐两朝前仆后继征战高句丽.醒狮国学.2013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人类文明传承上千年,伦理纲常往往是人与人之间道德的评判标准。可在埃及,地位尊崇的法老竟然娶自己的亲姐...
唐太宗:大唐亡于何时?袁天罡预... 没有一个皇帝不希望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不信你问问秦始皇,为什么要起个“始皇帝”的名号,就得到答案了。...
原创 诸... 如果说到三国后期,哪一位官二代最令人敬佩,我想应该会是诸葛瞻。作为卧龙诸葛亮的儿子,智商是根本不用怀...
原创 商... 提起商朝,最为人熟知的是商纣王,成语“酒池肉林”就来自于商纣王,最早出现在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原创 韩... 咱就说,最近韩国一些学者的言论真是越来越离谱了,让人忍不住怀疑他们是不是历史课和神话课串台了。这不,...
原创 清... 1642年,清军在辽西用山寨红衣大炮击败明军,史称松锦之战。此时,离清军入关还有两年。对此一役,曾指...
讲堂预热|嘉宾印度裔学者维杰的... 周日(30日)上午,第176期文汇讲堂《文明共生互鉴下的“全球南方”》系列十讲的首讲上,将迎来黄仁伟...
原创 清... 这组由外国传教士拍摄,宛如时光琥珀,将1907-1912年间的中国社会凝固成永恒的视觉诗篇。在数字修...
原创 明...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有秦朝、汉朝、新朝、西晋、隋朝、唐朝、武周、元朝、明朝、清朝。 按照时间年限来...
武当山建筑群回龙观保护修缮项目... 中新网湖北新闻3月24日电 (龙晨琛 吕述铎)3月21日上午,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中心组织武当山建...
原创 他... 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中,出现过许多明君,从他们手中也锻造出不少盛世,令现在的我们赞叹不已,...
国民党军长夫人收到我军劝降信,... 策划 1947年8月,北平,一次秘密会见正在进行。 参加会面的一共有三个人:薛成业,中共北平地下党...
苏联的共产国际文化使者在中国日... 俄罗斯使节与 20 世纪早期中国和日本的后帝国叙事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东京市中心 / 创意...
聆听楚韵的回响 武王墩一号墓是... 聆听楚韵的回响 武王墩一号墓是如何发掘的?(下)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铜簠(fǔ)铭文。 ...
原创 头... 这里是青辉说史,我们虽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却是忠实的历史爱好者,愿寻同路之人,畅聊历史之事。 相...
上级媒体看盘锦 | 从三个画面... 盘锦市兴隆台区新工街道粮家村村史馆里的老物件都是村民捐赠的。 村史馆的众多史料从哪里来?一件件带有“...
国家文物局:2025年将建成开...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3月25日举行的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将有安徽凌家滩、河南汉魏洛阳故城、...
原创 清... “日本侵华战争功不可没,中国人活该被日本人欺负!”,谁能想到,这样一句“大逆不道”的话,竟然出自于清...
国家文物局: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6日讯(记者 成琪)记者从国家文物局2025年第一季度例行发布会上获悉,2025...
原创 中...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每个姓名都会伴随着自己的一生,因此起名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