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纵观历朝皇帝,除了开国之君外,其他人几乎从小都会接受高标准的教育,因此许多帝王都拥有极深的文学和书法造诣,甚至还有代表作流传后世。对世人而言,末代皇帝溥仪无疑是家喻户晓的,其事迹还总是沦为茶余饭后的笑料,殊不知溥仪的文化水平却远超常人。
1959年12月,溥仪被国家特赦以后,从辽宁抚顺坐车回到了出生地北京,对溥仪来讲,北京乃是他阔别已久的故乡。由于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溥仪只得暂住在五妹韫馨家中。两天后,溥仪在亲戚的陪伴下来到西城区厂桥派出所上户口。登记到学历这一栏的时候,由于溥仪并没有接受过体制化教育,工作人员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填写,无奈之下就大概写了个“初中”。这实在令人好奇,曾经身为一国之君的溥仪难道只有初中水平么?
溥仪出生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三岁时登基为帝,年号为“宣统”。年龄尚小的溥仪,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十多年里,他接受过满、汉、英三种语言教育,给他上课的帝师之流全部是当时最顶尖的水平,比如教授汉文的就有朱益藩、陈宝琛、徐世昌、袁励准、梁鼎芬等清末名家。
朱益藩,曾担任陕西学政、京师大学堂总监学,和袁励准均是光绪帝及溥仪的帝师。在他们二人的悉心指点下,溥仪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所写楷书带有欧阳询的风格,而且还能画出颇为漂亮的花鸟画。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起,朱益藩当了八年的帝师,享受二品顶戴花翎和500大洋的月俸。
陈宝琛同样来头不小,他21岁就高中进士,又出任帝师、总理礼学馆、毓庆宫侍读。溥仪小时候曾喜欢抖腿,陈宝琛用“树摇叶落,人摇福薄”的道理教育溥仪,还耐心地帮助溥仪改掉这个坏毛病。他不仅在学术上引导溥仪,还在治国理政方面对溥仪进行指点。溥仪十分信服这位老师,认为他是最忠实于自己和大清的智囊。
除了以上两位老师之外,其他人还分别教授溥仪国学和作诗,因此溥仪的汉文水平是相当高的。在满文方面,溥仪经过东北籍进士伊克坦的细心教导,不到四年时间就可轻松阅读诸如《圣谕广训》等多部满文书籍,满文阅读及写作能力算是中上水平。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英国人庄士敦被聘请前往紫禁城内教授溥仪英语,同时还负责数学、地理等现代化教育科目。庄士敦毕业于牛津大学,平时除文化课外还将西方的宪政思想讲授给溥仪,拓宽了溥仪的眼界。从单词到《伊索寓言》等简单故事,再到中国经典文化的翻译,溥仪的英文水平飞速提高,不仅字迹俊秀工整,口语表达上也非常流畅。
有着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溥仪的文化程度早已经强于大多数皇帝。虽然溥仪在学习上不算用功,但在这些顶尖帝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下,综合素养远超常人却是不争的事实。派出所工作人员学历栏填写“初中”,其实是溥仪自己的谦虚举动,他的学术水平其实早已超过当时的博士水准。
参考文献:
《清史稿》《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