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国家决定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时代之问。】
中国古书里把三皇五帝时期看作中华文明的起点,但具体是哪几位三皇五帝,各种历史记载说法不太一样。
韩非子讲上古时代的故事时说:那时候人少野兽多,人们经常被猛兽毒虫伤害。后来有位能人教大家搭木屋躲避危险...人们叫他"有巢氏"。当时人们生吃野果蛤蜊,又腥又臭还闹肚子。又出了位能人教大家钻木取火煮熟食物...人们叫他"燧人氏"。庄子在《盗跖》里也说过:神农氏时期,人们睡觉很安稳,醒来很自在。孩子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整天和鹿群生活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远古先民对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朦胧记忆,正好对应着旧石器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先是学会用火,然后开始筑巢定居,最后发展出最初的农耕技术。
这间接表明,历史记载的内容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基于一定的事实依据代代相传下来的。
其实这并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就是从5300年前的良渚或者4000年前的夏朝开始的。良渚遗址的发现只是用实物证据证明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说法,但并不能说中华文明的历史就只有5000多年。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学界一直有不同看法。社科院何驽教授提出,最早的"中国"应该出现在山西南部的陶寺遗址,这对应着传说中的尧帝时代,比后来的夏朝还要早。
中华文明和国家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家文明专指古代王国时期,特点是不同家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政权;而中华文明范围更广,还包含了王国形成之前的古国和部落联盟阶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
根据古代历史记载,炎帝、黄帝和蚩尤这三位远古英雄的故事流传得最为详细。这主要是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人类文明快速发展,部落之间爆发了激烈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考古证据表明,大约5300年前仰韶文化发展到中期以后,几个重大变化集中出现:农耕技术趋于完善、聚居人口增多、最早的城市雏形形成、社会开始出现贫富贵贱之分。
另外,原本在陕西甘肃一带强势的半坡类型仰韶文化,被河南、陕西、山西交界处兴起的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吞并。就连河北平原的后岗类型仰韶文化,也在庙底沟类型的影响下逐渐衰落。这种强势扩张的路线,和古书上记载的黄帝打败炎帝的阪泉之战、击败蚩尤的涿鹿之战情况特别相似。
这确实让人不得不认为,"黄帝讨伐那些不服从的部落"这个说法是有历史依据的。
把古书上记载的夏朝之前的历史,跟考古挖出来的那个时期的文明遗迹对照着看,就会发现两者对不上号。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夏朝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不过这个时间可能有点提前,可能把更早的夏部落时期也算进去了。而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华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公元前3300年以前,比夏朝建立的时间早了差不多一千年。
【但史书记载的炎黄到夏朝之间的间隔,却明显偏短。】
根据黄帝家族传承来看,从黄帝去世到夏朝建立,先后经历了昌意、颛顼、帝喾、尧、舜这几代。其中禹是黄帝的第四代后人,是世系最短的;而舜帝则是黄帝的第八代后人,是世系最长的。
按照大禹和黄帝之间只隔了昌意、颛顼、鲧三代来算,黄帝生活的年代离夏朝开始也就早个百来年;就算按舜帝的家谱来推算,一代算30年,从黄帝到夏朝建立满打满算也不到300年,可考古证据显示这中间至少有700年的空白。
史书上关于黄帝家族的记录,明显是战国时期"天下本是一家、万代同根同源"这种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这也反映出,关于夏朝之前的历史,确实存在很多缺失的记载。
【以尧帝为界,这个空档期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空闲阶段出现在黄帝在位期间。
历史书上说炎帝是黄帝的兄弟,其实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人。《帝王世纪》这本书里记载了八位炎帝的名字,包括临魁、承、明、直、嫠、哀和榆罔这些帝王。就像周朝历代君王都叫"周天子"那样,"炎帝"这个称呼也是世代相传的称号。
其实炎帝的家族传承可能比现在知道的8代要多得多。《吕氏春秋》里提到"神农氏传了17代才失去天下",而《史记》也记载"炎帝统治持续了530年"(按30年一代人算,差不多也是17代的样子)。
炎帝的统治最终由黄帝接替,最后一位炎帝名叫榆罔。和炎帝一样,"黄帝"也是历代统治者的统称,可惜历史记载中只提到"黄帝统治了三百年",没有像记载炎帝那样留下每位黄帝的具体名字。
根据考古研究显示,庙底沟文化在仰韶文化中晚期突然兴盛起来,这很可能就是最早的黄帝时代开始的信号。通过碳十四检测确定,庙底沟文化存在的具体时间大约是从公元前3900年到公元前2780年。也就是说,黄帝时期可能持续了将近一千多年。
不管是历史书上写的300年,还是考古找到的1000年证据,中间这段空白期到底发生了啥,史书里说得不清不楚。书上就简单写着"黄帝去世后埋在桥山,他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继位,就是颛顼帝",祖孙俩这么简单就跨越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这明显说不通。
考古发现表明,在河南郑州河洛镇和荥阳广武镇出土的河洛遗址、青台遗址证实,庙底沟文化兴盛约600年后,黄帝部落内部就发生了分化。
河洛和青台这两处遗址都有5300年历史,它们都是在当地庙底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个遗址都出土了代表王权的"北斗九星"遗迹,还发现了防御用的壕沟,显示出这里曾经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这表明在河洛地区范围内,至少有两座互不隶属的都城同时存在,它们各自宣称拥有统治天下的正统地位。再把视野放大到当时的整个中国,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部落、湖北的屈家岭文化部落、甘肃青海的马家窑文化部落都在向外扩张势力,整个天下处于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
从黄帝到尧帝这段时间,是第二个历史空白期。
考古人员在山西南部的陶寺遗址发现了尧时期的生活痕迹,这为确定尧生活的年代提供了依据。根据这些发现,尧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这个时期在考古学上属于龙山文化阶段。
陶寺遗址在当时众多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完全符合王都的标准。这里有超大规模的古城遗址、规格极高的帝王陵墓、全球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台以及宏伟的宫殿建筑群,这些都证明它曾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政治中心。
根据历史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黄帝部落内部分裂时期,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族群开始向西边大举扩张。考古发现的陶寺遗址中明显带有大汶口文化特征,正是这次西迁的结果。史料记载尧最初在山东定陶建立都城,后来迁都到平阳,这些都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
有专家认为,从黄帝到尧帝这段时期,可以概括为"中原衰落、周边兴盛"。当时中原地区各部落之间的争斗,让大汶口和屈家岭这些外来部族趁机占据了中原地区。
考古研究发现,在河南郑州西山古城遗址(相传是黄帝有熊国所在地)出土的144具成年人遗骨中,超过35具头骨呈现出大汶口文化特有的变形特征。这说明当时有很多来自大汶口文化的人群迁移到了这个地区。
第三个空档出现在尧帝和大禹交接的时期。
根据历史记载,尧帝在位时闹大洪水,鲧被四岳推举去治水,结果用堵的办法干了九年都没成功。后来尧让禹接替治水,花了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治住了。但前面说过,陶寺遗址的年代是公元前2300年,而夏朝最早也要到公元前2070年才建立,中间差了230年。光靠尧、舜、禹这三代人,根本撑不起两百多年的时间跨度,更何况史书上说禹和舜还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根据历史记载,尧和舜这两位古代帝王都出奇地长寿。比如尧在位70年时找到舜,又过了20年退位让舜代理朝政,之后又活了28年才去世,算下来活了118岁。而舜20岁就以孝顺出名,30岁被尧选中,50岁开始管理国家,61岁正式登基,在位39年后在南方巡游时去世,算起来也活了整整100岁。
这么算明显是把尧舜每个朝代的时间都堆到他们个人头上了,跟计算炎帝黄帝在位时间的方法完全一样。
关于鲧和禹是不是父子关系,以及他们为什么被尧舜派去治水,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说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有崇氏还是夏后氏,他们生活的地方都在崇山(现在的嵩山)附近,也就是今天河南洛阳盆地那一带。
考古人员在嵩山周边发现了两种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址,分别叫煤山类型和王湾类型。这两种文化关系密切,后来发展成了著名的二里头文化(可以说河南龙山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老祖宗"之一)。
洛阳盆地地势较低,黄河发大水时容易灌进来。住在这儿的人们常年跟洪水打交道,慢慢就摸索出了很多防洪的办法。
另外,陶寺遗址的毁灭其实是北方老虎山文化族群南下造成的,跟大禹的夏后氏没太大关系。这么看来,要是大禹部落在河南治水纯粹是为了自保,而不是奉尧舜的命令,那大禹和尧舜之间就不一定非要扯上关系,这样他们相隔200多年的时间差也就说得通了。
其实尧舜两位帝王都有自己的儿子接班:丹朱和商均。历史上说的尧舜禅让,不过是双方势力变化后让出了最高统治权。至于他们本族的部落首领位置,肯定是传给自家人的。考古发现的陶寺遗址里,早期和中期两处王族墓地就是最好的证据。
根据出土文物遂公盨的铭文记载,最早关于大禹治水的文字描述是这样的:"上天命令大禹治理水土,他顺着山势疏通河道",但铭文中并没有说是尧舜指派他去做这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