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谈论国家要变得既富裕又强大,但其实富裕和强大并不等同。一个国家强大不一定就富裕,但富裕的国家往往也会变得强大。那么,强国和富国到底有啥根本的不同呢?今天,我们就借助《荀子》一书的第16章《强国》来探讨一下其中的缘由。之前在第10章《富国》里,我们讲了国家怎么变富。而这一章《强国》,荀子就详细说了强国和富国之间的差别。
荀子觉得,让国家富裕和强大,就是王道与霸道的不同之处。荀子说:讲究道义就能称王,坚守信用就能称霸。荀子认为,君主如果尊重礼义、看重贤能的人,就能统治天下;如果重视法律、讲信用、保护百姓,就能成为诸侯中的霸主;要是只贪图钱财、常做欺诈之事,就会陷入危险;要是玩弄权谋、坑害他人、心狠手辣,就会灭亡。
那时候,秦国是众多强国里的佼佼者。荀子对秦国知根知底,他还是先秦时期少数几个去过秦国的大思想家呢。就连秦昭王和相国范雎都曾经向荀子请教过问题。在这段对话里,范雎问荀子,到秦国后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荀子从好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地势险要、百姓淳朴、官员们恭敬严肃、士大夫们聪明公正,朝廷处理事情干脆利落,不拖延。
首先说地形,秦国那地方真不错,地势险峻,山水壮美,资源还多,这就是天然的好条件。再来说说老百姓,到了秦国,你会发现那儿的人都很朴实,音乐听着舒服,穿衣也得体,就像是古代圣明君王管着的时候一样。最后说说官员们,秦国的官员们个个都很严肃认真,没有一个不谦虚节俭、厚道小心的,也像是圣明君王治理下的好官。
第四点,说的是秦国的士大夫们光明磊落又公正。荀子进了秦国都城,瞧瞧那些士大夫,他们出了家门就进官府,下了班又直接回家,不搞私人交情,也不拉帮结派。他们个个头脑清楚,办公清廉,就像是圣明君王手下的好官。说到朝廷,荀子又看了看秦国的朝堂,官员们一上朝,办事效率特别高,处理国事也是有条不紊,简直就像圣王在时一样。
荀子从地形、老百姓、当官的、文人学士还有朝廷这些方面琢磨了一番后说,秦国连着四位君王都能越来越强盛,这可不是碰运气碰来的,而是有它一定的道理,说明秦国的管理水平已经非常牛了。不过荀子话锋一转又说,就算是这样,秦国也有自己的烦心事,有了上面这些条件,离真正能统治天下还差得十万八千里呢。秦国的相国范雎一听,赶紧追问,这话从何说起呢?
荀子觉得,可能是因为秦国儒者太少了吧。他说:“纯粹讲道义就能当王,道义利益都顾就能称霸,要是两者都不行,国家就得完蛋。”
荀子讲过,秦国确实很厉害,但光靠强硬手段会碰钉子,只有讲礼义才能一路通顺。秦国现在的实力比商汤、周武王那会儿还牛,地盘也比舜、禹的时候大得多,可它的烦恼也不少,整天心惊胆战的,生怕其他国家联手对付它。
那咱得咋办呢?荀子说,得收敛点儿强势,回到讲礼义的道路上,找些正直又讲信用的人来管国家。之前咱聊过王道和霸道治国不一样的地方,王道是让人心里头真服气,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信赖;霸道呢,也就只能让人嘴上说说服,心里可不买账。老百姓和那些诸侯国,可能在武力强大的时候暂时低头,可一旦武力不行了,老百姓就会起来反抗,诸侯国也会一块儿围攻过来。
因此,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变得强大富裕,就得讲究礼义,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全国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不然的话,就算是强大的秦国,也得天天小心谨慎,生怕哪天被人报复。荀子讲过,坏人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君王不推崇礼义、不在乎礼义。礼义啊,就是管着大家别干坏事的。要是君王不尊敬礼义、不重视礼义,那下面的老百姓,就会抛弃礼义,心里就想去干坏事了。这就是坏人出现的原因。
君王是老百姓的榜样,老百姓得跟着君王走,就像声音有回音,影子跟着人跑一样。因此,做老百姓的君王,可得小心行事。礼义嘛,对内人人适用,对外啥事儿都合拍;对上能让君王心安,对下能让百姓和睦。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调和好了,一切才能井井有条,这就是礼义的真谛。荀子讲过,要想管好国家大事,礼义是头一位的,信用紧随其后。古代时候,禹汤靠礼义为本,讲信用,国家就昌盛;桀纣呢,不讲礼义,也不讲信用,国家就乱了套。所以说,做老百姓的君王,一定得守住礼义,力求忠诚守信,这样才能治理好天下,这可是治国安邦的金科玉律。
行了,今天咱们聊了聊荀子和秦国宰相范雎的交谈,听了荀子怎么评价秦国。荀子觉得,秦国治理得表面挺光鲜,算是个强国,但离他心目中的富裕国家还差得远呢。说到底,这就是王道和霸道的差别,就是那八个字:讲道义才能称王,讲信用只能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