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涌现过数百位帝王,他们有的励精图治,带领国家走向强盛,也有的昏庸无道,加速了国家的灭亡,那么中国古代公认的好皇帝有哪些呢?古今史说为大家盘点了中国古代十大公认好皇帝,排名不分先后,若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1、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剧照
贞观之治
他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他取得的政治成就,这也是他被记录在史书上浓墨重彩的原因?。
2、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剧照
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
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此外,
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
3、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也有吕政一说。
秦庄襄王
和
赵姬
之子。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
灭六国,统一华夏,中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的大一统王朝;
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修驰道,修长城,北击匈奴,南征岭南;扫除外患,开疆拓土;
4、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不仅建立了隋朝,而且在位期间政绩卓著,他对政治、经济等实施的一系列改革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杨坚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内政方面,
开创先进的科举制度
,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隋文帝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动用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
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5、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三位皇帝,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四儿子。
刘恒堪称最贤良的皇帝,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厉行节俭,宽俭待民,使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也日益繁荣昌盛,
开创了“文景之治”
的繁盛局面。客观说刘恒做皇帝还是很出色的,除了政绩上出色之外,他还是皇帝中少有的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6、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
凤阳
)钟离太平乡孤庄村。
明朝
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大乱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朱元璋自参加红巾军不久,就以自己的英勇与才智获得赏识,并努力拼搏,终于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支劲旅的统帅,进而率军消灭了相邻的好几个比较强大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伐蒙元,一路势如破竹之下,很快就攻克了元朝的都城,之后,朱元璋又经过几次讨伐,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大明朝。
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
“洪武之治”
,勤奋治国三十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天下百姓的利益精心谋划,使生活在明初的平民百姓在生灵涂炭的战火之后过上了好日子。
为巩固皇权,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还设置了广为人知的世界上第一个情报和
特务组织锦衣
卫。作为一项制度,几百年后锦衣卫仍在为世界各国借鉴学习,像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前苏联的克格勃,以色列的摩萨德等情报机构,其实都借鉴于于朱元璋设计的锦衣卫,由此也可见这一制度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国家机器的必要性。明朝的锦衣卫其实大多数时候对国家还是起正面的作用的,锦衣卫在历史上之所以名声不好,只是有时被坏人利用来进行打击异己之类的政治斗争了。
7、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
康熙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玄烨?刚刚披上龙袍时还是个孩子,他的祖辈虽然骑着马从关外打到关内,建立了清王朝,但实际上交给他的并不是统一的江山。反清势力和分裂割据的活动来自四面八方。
康熙皇帝一生之中,除去那些针对平民的举动,比如说减轻税收、放宽政策之类的,大概做了五件大事:
灭鳌拜:
在康熙刚上位的时候,鳌拜是朝中非常有权力的大臣,鳌拜甚至敢于在上朝的时候公然威胁康熙皇帝,而康熙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制服了鳌拜,堪称是成长的一步。
平三番: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
吴三桂
、平南王
尚可喜
、靖南王
耿精忠
。他们三个藩王把自己的辖区变成了独立的王国,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清政府每年还要为“三藩”拨付两千万两的军饷,经济方面面临着很大压力。这数额是相当巨大的,康熙每年收上来的税收,一大半要用在三藩身上。长此以往,三藩越来越富有,而康熙的朝廷就越来越穷困。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反清,至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历时八年,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三征葛尔单:
噶尔丹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为割据西北、统治蒙古诸部,在俄国政府的怂恿支持下,兴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又借口追击土谢图汗部余众,进军内蒙古乌朱穆沁地区,与清王朝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康熙帝为确保边疆安定,三次亲征漠北。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大破噶尔丹以万余骆驼组成的防御营地(驼城),噶尔丹败归科布多,伺机而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昭莫多之战,清军歼敌数千,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众叛亲离,次年绝望而死。
收复台湾:
这一点可能是康熙一生之中的高光时刻
。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末清初,因战乱一度被荷兰殖民者侵占。1662年(康熙元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变为“抗清复明”基地。郑成功病逝够,其子郑经继位。郑经暴卒,郑氏集团内讧,最后由郑克塽接班。几经周折下来,台湾实际上已沦为一地方割据势力。在康熙心目中,国家必须统一,绝不允许台湾分裂出去。
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向康熙帝推荐施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
鉴于郑氏集团肯放弃抵抗,和平解决问题,康熙宽容以对、予以优待。封郑克塽为公爵,封刘国轩为侯爵,郑氏人众俱得妥善安置。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抵御沙俄入侵:
早在明朝末期,沙皇俄国东扩的脚步就伸到了我同的北方边陆,并且不断侵犯边境。1681年(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后,康熙将注意力转向东北地区,开始着手反击沙俄的侵略,解决边疆问题。
1685年2月,一切准备就绪。康熙派出都统彭春、副都统郎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兵18000人、野战炮150门、攻城炮40门,分水、陆两路,进取雅克萨。
7月24日,清军抵达雅克萨城下,先后向俄方守将托尔布津下达了用满、蒙、俄三种不同文字书写的通牒文,令其归还领土、撤走人马,托尔布津不从。双方随后交火,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沙俄侵略军死伤重大,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出城投降。托尔布津撤退到尼布楚。清军焚毁雅克萨的堡垒后,退到瑷珲等地。
清军离开雅克萨大约一周后,8月,俄军再次侵占该地,在旧城堡的废墟上重建了城堡,架设大炮,修盖火药库、军需库和粮仓。
1686年3月,康熙下令再次讨伐。7月中旬,清军2000余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开始攻城。由于俄军已加强了力量,清军并未能像上次那样速战速决。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和围闲,俄军被困守孤城,粮草断绝,饥饿交迫,再加上严冬来临,俄军从开战时的826名,减员至150人,再也无力抵抗。沙俄政府主动求和,要求与清政府谈判。
随后双方签订了中俄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认了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外兴安岭直至鄂霍次克海以南的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8、宋仁宗赵祯
说起“千古一帝”,很多人会想到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或是让人生畏的汉武帝,也可能是文治武功的唐太宗…这些人确实也能够称得上是千古一帝,但还有一个人选总是被人们忽略,那就是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赵祯
(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
赵受益
,
宋朝
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
赵祯统治宋朝42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这42年间,为政宽简,为君宽宥,为人宽仁,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尤其爱惜人才如命,奖引后进不遗余力,使许多聪慧而贫寒的子弟脱颖而出,共同奏响了文化和科技的华章,将宋朝的文化盛世推向了巅峰。明朝大诗人邹智曾评价宋仁宗:“宋之英主,无出仁宗”,由此可看出宋仁宗的仁慈是十分有名的,故而被称为
“千古第一仁君”
。
9、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明朝
第三位皇帝。明太祖
朱元璋
第四子,建文帝
朱允炆
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
永乐
”。
迁都北京
其在位期间,朱棣加强了削藩的力度,不断削弱宗室的实力,加强了皇权;设内阁和东厂,恢复洪武时期废除的锦衣卫;称帝后,由于朱棣封王期间在北平发展,势力、政权在该地较稳定,故迁都北京,逐渐将北京打造成一座远近闻名、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为现世北京的发展奠定基础。随后,在北京打造了故宫、天坛、太庙等建筑,紫禁城也由此而来。
派遣郑和七下西洋
朱棣最不可让人忽视的功绩是派郑和七下西洋。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达出海禁令,朱棣反其道而行之,主动派郑和等两百多人组成船队七下西洋,与沿途国家发展友好的国际关系,同时也传扬了大明王朝在世界的威名,进一步扩大了明朝在世界的影响力。通过航海,还促进了明朝与西洋各国的商业贸易往来,发展了经济。
朱棣还主持编录《永乐大典》,收录了自先秦至明初的各类文献,这些功绩给明朝创造了“永乐盛世”,使大明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国,国力强盛、国家繁荣、百姓和乐。可惜朱棣在位仅22年,若他在位时间久一些,当时的明朝就可再繁荣一段时间。
10、武则天武媚娘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
十四岁时进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武则天作为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拥有实权的女皇帝
,她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科举制,善于选拔和任用人才,使得统治开明进步。
武则天是一个十分开明的女皇帝,她任用贤才,通过科举、武举考试,官吏百姓推荐,派使节全国搜索等多种方式,搜索有志、有思想的人才,封以爵位,让其为她的政治统治出谋划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以此来巩固她的统治地位,但是也因此使得有志之士能够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武则天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她在位时期,唐朝经济的发展也欣欣向荣,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还曾出版《兆人本业记》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他们的压力,这对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中国古代10大帝王,要说论排名,秦始皇从国士面积统一了中国,让大汉民族有了大一统认识与民族自豪感,是名符其实的千古一帝,对此,各位有什么评价?
欢迎评论,点赞,留言,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