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去陕西视察,表面是体察民情,慰劳三秦父老子弟。实则是去查察秦王是否有“异谋”。
1392年,从陕西视察回来的朱标,就病倒了,卧床不起。病中的朱标还向朱元璋建议迁都洛阳。同年五月十七,朱标留下遗言,并在一张地图上画了三个圈,就去世了。
面对朱标的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虽然痛苦,但也不能一直沉浸在悲哀中,因为他是皇帝,必须以
国是
为重,为稳定朝局,另选太子必须要着手了。
他有两种选择。一是从诸皇子中选一个立为太子,二是立朱标儿子为皇太孙,将来继承大统。这两种方法皆通古礼。
目前他还有22个儿子活着,朱元璋迅速从脑海里把儿子过了一遍,秦王、晋王、燕王、周王、楚王、齐王……一直到去年夏天才封的庆、宁、岷、谷、韩、沈、安、唐、伊等王。他必须要按照嫡庶、长幼的顺序考虑。
首先是秦王。朱元璋本来对秦王是很器重的,但秦王在藩地行为不端,若不是朱标几次为其开脱,他也许早就被削去王号,废为庶人了。这样的人怎么能接管国家社稷呢?
然后是晋王,晋王骄横跋扈,胸怀狭小。这种人恐怕装不下万里河山。而且晋王过失较多,曾被人告状“有异谋”,也是因太子求情才免以惩罚,肯定不能把江山交给这种人。
接着是燕王,朱棣不仅长相很酷,而且禀赋、气质、性格,跟朱元璋更像。尤其是洪武二十三年的北伐,朱棣北伐降服乃儿不花,使其在朝廷威望大增。且朱棣与将士同甘共苦,不争功,不自傲,深得众望。与秦、晋二王相比,燕王的确胜出一筹。
随后又想到周王,周王玩世不恭,行为怪诞,想起来就让人恶心。要不是马皇后对周王有“临终关照”,估计朱元璋早用棍子打死他了。
从周王以后,剩余的皇子都是庶出,一来年岁小,二来历练也不够。有的或许能独当一面,但不能威震八方;有的则还是娃娃,需要有人看护照料。
综合对所有亲王的印象,惟燕王朱棣最为突出。如果另立太子,非四子朱棣莫属。
1392年,朱元璋知道东宫虚位将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对这个万众瞩目的大事,他必须做出决断了。这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决断,也可能是他最错误的一次决断。他在东角门召见群臣,议定“储君”的人选。
朱元璋也不绕弯子,开宗明义直说:“
朕已老矣!国家不幸,太子薨亡。古称国有兴君,方足民福。皇长孙弱不更事,朕恐其难承大统。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意欲立燕王为太子,卿等以为如何?
”
这是他经历了近五个月的痛苦思考,特别艰难地挤出来的几句话。这几句话字字血
声声泪
。
“
朕意欲立燕王,卿等以为如何?
”他一连问了好几遍,无人应答,当然大臣们也不敢回答,生怕又是一次试探,任意开口,恐遭横祸。
就在他即将宣布要立燕王为太子时,一个叫刘三吾的八十岁老头站出来说,“
建议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要是立朱棣,那么按照继承顺序,置老二秦王、老三晋王于何地
?”其它人仍是默不作声。
也不知道是刘三吾直谏的精神感动了朱元璋,还是朱元璋本就打定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只是缺一个坡,反正最后燕王朱棣没有被立为太子。
其实朱允炆本就无当皇帝之心,如果当时燕王朱棣被立为太子,就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历史上也不会有建文帝去向之谜,很多人也不用移民,当然可能也不会有北京的紫禁城。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说到底,靖难之役的罪魁祸首就是朱元璋本人,而刘三吾顶多算是充当了一下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