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1946年6月,敌30万大军围攻中原,妄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
中原突围与五年前的皖南事变相比较,有几点颇为相似:战争都是敌军在半年之前就开始酝酿,两次事件都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战后我军都丢掉了根据地(皖南根据地和中原解放区)。
正是因为两者有着太多相似点,所以不但敌军在战后宣扬彻底铲除了中原解放军,中原逐鹿大获全胜,我军内部在一段时期也认为中原突围是第二个“皖南事变”,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中原突围虽然损失不小,但和“皖南事变”有根本的不同。
【皖南事变】
第一点不同,就是皖南新四军和中原军区的地理环境。
皖南地区地处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的丘陵山地,与浙江西北部、江西北部接壤。
1938年1月,新四军成立,军部最初设在江西南昌。1938年7月,新四军军部转移到安徽皖南的泾县云岭镇罗里村,云岭南依青弋江、西靠黄山、北望长江,罗里村旁也有一条叶子河。
但是,从整体来看新四军所在的云岭孤悬敌后,周边的蒋军亦敌亦友。
从地理上来看,沟壑纵横的皖南不利于大部队宽大机动,贫瘠的丘陵也难以养活太多的人。所以,新四军从成立之初,延安就指示“东进”,“皖南事变”前陈毅、粟裕已经转移到了苏中敌后。
中原军区,以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处为核心,巅峰时期拥有28个县。
与皖南相比中原军区的地理位置稍好一些。虽然南面有长江天险,西邻险峻的桐柏山区,北面有陇海铁路,东面有平汉铁路,很容易陷入敌军四面合围,但毕竟与华中、陕甘宁和晋冀鲁豫隔铁路相望。
桐柏山、华中、陕甘宁和晋冀鲁豫,就是中原军区部队突围的方向。
【新四军军部迁移】
第二点不同,皖南新四军和中原军区面对的敌军不同。
无论是“皖南事变”还是“中原突围”,敌军都是蓄谋已久。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给八路军、新四军发来“皓电”,要求朱德、彭德怀和叶挺在一个月内将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军队缩编为10万。11月9日,朱、彭、叶、项英回复“佳电”,为团结抗战做了让步,同意皖南新四军开赴江北。
划给新四军北移的路线要通过日军封锁的长江,“借刀杀人”图谋一览无余。
江南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对云岭形成合围之势,上官云相在茂林埋伏了7个师2个旅8万余人,有张文清25军40师、52师、108师1个旅,10军79师,29军62师,50军144师、145师、新7师1个旅,范绍曾21军146师。敌军既以逸待劳,又居高临下。
“中原突围”前,中原军区5万余人被包围在宣化店为中心的百里狭小地带。
敌军有郑州绥靖公署5个军:罗列1军,赵锡田10军,武廷麟15军,曾甦元41军和严明90军。还有武汉行辕5个军:胡琏18军,张光玮48军,宋瑞珂66军,杨文泉72军和沈澄年75军。
【第32集团军司令官上官云相】
第三点不同,“皖南事变”和“中原突围”敌我指挥官区别大。
“皖南事变”中敌军指挥官是第三战区顾祝同和32集团军上官云相。
顾祝同是江苏涟水人,蒋氏倚重的高级将领之一,“皖南事变”就发生在他的地盘第三战区。上官云相,山东商河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32集团军(下辖49、70、86军)司令官。
上官云相非常狡猾,利用和叶挺同学之谊到云岭游玩借机侦察。还誓旦旦许诺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队9000余人北转时完全放行,绝不会“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结果,叶挺、项英都被他给骗了。
包围中原军区的敌军,来自郑州绥靖公署和武汉行辕。
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是刘峙,副主任有孙震(川军)、胡宗南、刘汝明(西北军),武汉行辕主任程潜(湘军),副主任王瓒绪(川军)、唐式遵(川军)、孙蔚如(杨虎城心腹)。
从纸面实力看,中原敌军实力派将领也都非常能打,造成突围损失很大。
中原军区,有司令员李先念、副司令员王树声、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突围之前,大家对敌军和美方代表认识有一个提高的过程,虽然有所被动但是突围计划还是非常有针对性。
【项英和陈毅】
第四点不同,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和中原军区政委郑位三。
这是两次突围的最大不同,也是新四军军部全军覆没和中原成功突围的根本所在。
一支部队的军政主官关系直接影响战斗力,比如刘邓、陈粟和林罗刘都堪称黄金搭档,但是我军历史上也有一些“怨档”,如寻淮洲和乐少华,陈毅和饶书记,但最典型的还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
叶挺和项英并无私人恩怨,纯粹是工作分歧、理念分歧。叶挺是“铁军”的团长,但不是组织成员不能参加新四军的关键会议。“皖南事变”发生前2个多月,主席和总部多次急电催促新四军军部转移。但是,项英一时舍不下好不容易建起来的云岭根据地,加上非战斗人员和家属数量庞大,所以想多坚持一段时间。
1940年12月26日,延安发出没有商量余地的指示电,限令20天内处理完毕一切问题,12月底全部开拔。但是,新四军军部已失去先机,1941年1月4日走进了茂林敌军的伏击圈。
与老资格的项英相比,郑位三此前是新四军4支队政委,皖南事变后任2师政委。
郑位三和李先念、王树声、王震的配合非常默契,大敌当前,郑位三谢绝了延安让他乘军调组的飞机转移的建议,抱病和中原军区一起突围大涨部队士气,军政主官和谐默契是成功突围的关键因素。
【郑位三】
此外,“皖南事变”和“中原突围”的结果也迥异。
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和直属两个纵队9000余人,几乎全军覆没,仅有2000人零散突围,没有一支成建制突围的部队。唯一有近千人突围的傅秋涛第一纵队,最多的一股不过几十人。
1946年6、7月份,中原5万余人兵分六路突围,第一阶段损失了1万余人。
主要还是在第二阶段坚持斗争和转移中,部队损失较大。但也出现了一支成建制突围的“奇兵”,那就是偏师皮定均一纵1旅,7000人突出去5000余人,减员主要是就地隐藏的非战斗人员。
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长叶挺谈判被扣押,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和参谋长周子昆牺牲。另外,第一纵队副司令员赵凌波、参谋长赵希仲被俘投敌,新四军军部基本上损失殆尽。
相反,“中原突围”主席要求“生存第一,胜利立第一”,突围前军区主要首长都穿了便装,还派出“皮旅”7000余人吸引敌军,派出鄂东军区独2旅6000余人留守军区“丢车保帅”做了牺牲。
中原突围部队人数锐减,但都保留了火种。一年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成立大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副司令员,张才千、刘昌毅也回到老部队。而王震、王恩茂、郭鹏等人留在了西野,皮定均则到了华野。
从最后的结果看,解放战争初期三大胜利之一的“中原突围”,结果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