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宗法血缘观念下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保证权力交接与家族兴衰的重要制度,一般来说会按照制度严格执行,但制度之外还有人性,倘若立了庶出长子外,又生了嫡子又该怎么办?
(一)嫡庶之分
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就是两个字,即“贵”和“长”,而且是先贵后长,在最终确定没有嫡子可立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让能力出众的庶长子上位。但是但是倘若在立了这个庶长子之后,突然有嫡子出生会怎样呢?庶长子是不是就会被废黜,改立嫡子为继承人呢?
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再严格的制度之外,还有所谓的人为操作的空间,毕竟围绕着权力的争夺战,没有人心甘情愿做自己兄弟的阶下之臣,或者是他自己,或者是他周围的人,都会让这件原本平稳的过渡变得惊心动魄。
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唐高宗李治,他的原配王皇后没有生子,因此当时立的太子就是庶长子李忠,在李忠被立为太子的这一年,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出生,之后武则天成功上位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后,于是乎自己的儿子李弘便成了李治的嫡长子。
另一个例子则是著名的唐玄宗,和上面这个庶子上位的案例不同,这是本来立的太子是嫡长子,后来又改立庶子的一种情况。当时的李隆基只是李旦的庶次子,而当时的太子则是嫡长子李成器。在之后就是李旦让位于武则天,以及后来的相王,而当中宗去世后,李隆基则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又将李旦扶上了皇位。
正因为在这次政变中,身为庶次子的李隆基能力突出且居功甚伟,于是李隆基便成为了太子的最佳人选,就连原本的嫡长子李成器也不敢略其锋芒,主动表示自己应该让贤,这样李隆基这个庶次子完成了逆袭,得到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皇位。
(二)秘密立储
可以说,历代封建王朝都对于继承制度格外关注,而这种围绕着皇权的激烈斗争在清代则到了高峰,比如最著名的“九子夺嫡”,九个皇子分为五个不同的派系(太子派系,大爷党、三爷党、四爷党、和八爷党),彼此之间,互相激烈斗争,而这次“九子夺嫡”最终以四阿哥胤禛取胜而告终。
所以,再吸取了如此惨痛的教训之后,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立储,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对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另类创新。不得不说,这项制度还是有些好处的,比如首先,在皇帝生前不立储君,这就避免了太子成为被攻击的靶子;其次,这种方式可以让皇子们都会觉得自己有机会,从而更加卖力表现 。
但是,在清朝后期这种秘密立储的制度可以说是名存实亡,毕竟之后的清朝皇室子孙凋敝,能立的就那么几个,挑来挑去也只能矮个子里拔将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