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似乎成了许多功臣宿将难以逃脱的宿命。古往今来,多少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在帮助君主打下江山后,因功高震主,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可秦国大将王翦,却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凭借自身智慧与秦始皇的一句承诺,收获了圆满结局,这其中的故事,充满了权谋与人性的较量。
王翦生活在战国末年,那是个战火纷飞、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秦国经过几代君主的苦心经营,国力强盛,有了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实力。而王翦,正是秦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人物。他一生征战无数,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灭赵之战中,王翦巧用反间计,除掉了赵国名将李牧这一劲敌。没了李牧的赵国军队,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王翦随后大败赵军,俘虏赵王 “迁”,顺利将赵国土地纳入秦国版图。这一战,让王翦声名远扬,也让秦始皇对他更加倚重。
而在对楚国的战争中,王翦更是展现出非凡的军事眼光。当时秦始皇就灭楚一事询问众将,王翦提出 “非 60 万人无法灭楚”,可年轻气盛的李信却大言不惭地说:“给我 20 万精兵足以。” 秦始皇呢,或许是被李信的自信所打动,又或许是觉得 60 万大军数量太过庞大,后勤补给压力巨大,最终派李信率二十万秦军出征。结果李信中了楚将项燕诱敌深入之计,秦军大败而归,损兵折将,这可让秦国颜面扫地。
秦始皇这下才意识到王翦的重要性,没办法,他只能放下身段,亲自上门找王翦赔礼道歉,恳请王翦出山挂帅出征。王翦自然明白秦始皇的心思,他知道这次出征责任重大,手中又将掌握秦国几乎全部兵力,很容易引起君主的猜忌。于是在出征前,他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 接连五次向秦始皇讨要田地赏赐,还说要为子孙后代做打算。这一行为看似贪婪,实则暗藏玄机。王翦心里清楚,大王把全国兵力交付于他,心中必定忧虑,自己只有表现出胸无大志,一心只贪图钱财田地,才能让秦始皇放心。
你瞧,王翦这一招 “自污” 之计,用得那叫一个妙啊!果然,秦始皇见王翦如此,心中的戒备渐渐放下,还笑着打趣王翦,说他就惦记着那点田产。就这样,王翦带着 60 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征楚国。经过一番激战,王翦成功击溃楚军,斩杀项燕,俘虏楚王负刍,楚国彻底灭亡。
灭掉楚国后,王翦的威望达到了顶点,可谓功高震主。可王翦自己也深知,此时的他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上,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于是,在完成灭楚大业后,王翦主动向秦始皇提出告老还乡。他想在大王还未对自己忌惮之前,自己就该识趣地离开,告老还乡带着财宝逍遥快活去,也比最后身首异处的好。
秦始皇何等聪明,岂能不知道王翦的顾虑。但其实,秦始皇从一开始就没有真的担心过王翦会谋反。为啥呢?当时的秦国实行的是集权制,兵权全部掌握在秦王一人手中,手下的将领再有本事,没有秦王首肯也调动不了军队谋反。这点秦王非常自信。所以,当王翦提出告老还乡时,秦始皇十分大度地表示:“朕不杀你,你留下便是。” 在他看来,王翦虽手握重兵,但一直忠心耿耿,并无不臣之心,而且王翦的自污之举,也让秦始皇看到了他的 “识趣”。
王翦听到秦始皇这句承诺,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他这才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秦始皇终究是信任他的。此后,王翦便安心留在秦国,度过了一段安稳的晚年时光。
王翦功高不震主,一方面得益于他的聪明睿智,懂得在关键时刻以自污的方式消除君主的猜忌;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秦始皇的英明与大度。秦始皇能用人不疑,给予王翦充分的信任,这在历代君主中也是不多见的。这君臣二人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让后人感慨万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可王翦与秦始皇之间这段充满智慧与权谋的故事,却永远被人们铭记。咱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古人的处世哲学,更是对人性、对权力的深刻思考。大家如果觉得这故事有意思,就请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往后我还有更多精彩历史故事讲给大伙听,保准让您收获满满,财运也跟着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