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里,太监一直是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很多朝代里,都出现过太监插手朝政的情况。
但是,各朝各代里,宦官插手管事的程度,那叫一个千差万别。就比如在东汉、唐朝那会儿,宦官可厉害了,厉害到连皇帝的废立都能插上一脚!可到了宋朝、清朝,他们的影响力就没那么大了。
到了西汉时候,那个特别的圈子,大多时候也都没啥大动静。看看整个西汉的历程,宦官们大多时候都像空气一样,没啥分量。就连西汉头几位皇帝掌权那会儿,我们都想不出一个有名的宦官来。
但是呢,这里面其实有个特殊情况。
有个特别的情况,得说说西汉晚期时候,汉元帝手下的太监石显。
在西汉那会儿,石显这家伙,是宦官里头权势最大的一个!足足十五年,因为汉元帝啥都不管,石显就一直掌控着朝廷大权,冤枉好人,拉拢亲信。而且,石显这么一搞,西汉的官员制度很快就烂掉了!这给西汉后来垮台,可是埋下了个大隐患!
那么,西汉时掌权的宦官就那么一个,石显究竟是个啥样的人呢?为啥西汉一直没人宦官掌权,偏偏就冒出个他呢?这个西汉的大权宦,到底是怎么爬到高位的呢?后来他又为啥没了踪影呢?
这事儿得从汉宣帝驾崩那会儿讲起。
公元前48年,43岁的汉宣帝突然因病离世。在西汉时期,汉宣帝绝对算得上是位明智的君主。这位皇帝,刚出世就被扔进了大牢,早年吃了不少苦头。后来历经波折终于坐上了皇位,却又长时间被大权臣霍光压制着。好在霍光一死,他终于能摆脱霍家的控制,大权独揽。
汉宣帝小时候经历了很多不容易,还没当皇帝前就到处走走看看,特别了解老百姓的辛苦。因此,他掌权后搞了好多对国家有好处的政策。汉朝在他的带领下,又重新有了活力。所以,后来大家把他当皇帝那会儿,还有他前面的汉昭帝时期,一起叫做‘昭宣之治’。
上面这些话,大体上把汉宣帝的一生都讲到了。可以肯定的是,汉宣帝是个好皇帝,好得都快没缺点了。但就算这么好的汉宣帝,一生中也有个最大的失误。
他犯了个错,就是非要让自己的大儿子刘奭来继承皇位。
这事儿其实不怪汉宣帝。刘奭是汉宣帝和他第一任老婆许平君的孩子。许平君是汉宣帝的心头好,在汉宣帝当皇帝之前就嫁给他了。可后来,许平君被霍家给害了。这事儿让汉宣帝一直觉得挺对不起许平君的。
因此,后来就算刘奭长大了,表现得明显不太符合太子的标准,汉宣帝还是没有废掉他,反而是想办法帮他弥补不足。
说起来,刘奭这人其实不坏。他有点像宋徽宗或者南唐的李后主。由于很小就没了娘,刘奭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再加上后来汉宣帝太过宠爱他,让他没经历过社会的历练。
因此,刘奭在当皇帝该懂的事儿上懂得太少。他学的那些,都是身边那些大学问家师傅教的儒家思想。这使得刘奭的性格有点太单纯了。他竟然认为,光靠儒家书里的那些道理,就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对于这事儿,汉宣帝心里肯定有数,觉得不对劲。可难就难在,他说了好多回,儿子的脾气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
因此,汉宣帝快不行的时候,只能想办法安排好后面的事,盼着他儿子继位后别出什么岔子。汉宣帝那会儿做的安排,大概能分成两块。
有些方法是挺常规的。汉宣帝掌权那会儿,把西汉的大部分问题都给摆平了。因此,他留给儿子的,是一个近乎无缺的汉朝江山。汉宣帝心想,就算儿子治国无方,也不可能一下就把家底全败光,顶多就是让国家稍微走点弯路罢了。
另外一块内容呢,就是关于人员的安排和调动。
汉宣帝在快不行的时候,给儿子选了三位挺有能耐的帮手来辅佐他。这三位帮手是史高、萧望之、周堪和金敞,不过通常说的是前三位。史高是汉宣帝的远房表舅,而萧望之和周堪呢,都是刘奭的老师。
汉宣帝离世那年,刘奭都27岁啦!这么大岁数,不管咋说,都不会让辅政大臣给控制了,也不会像当年的汉昭帝那样被摆布。所以说,汉宣帝安排辅政大臣,就是想给儿子找三个帮手罢了。
完成所有这些事情后,汉宣帝安心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什么遗憾。接着,刘奭继承了皇位,汉朝从此迎来了汉元帝的新时期。
汉元帝刚坐上皇位那会儿,啥都挺顺当的。可没多久,三个帮忙管国家大事的大臣里头的萧望之,就先跳出来,把原本好好的局面给搅乱了。
没错,这种改动,本意还是挺不错的。
萧望之是个品德高尚又很有本事的大官,说白了,他就是个挺好的人。他的老祖宗是大名鼎鼎的汉朝开国丞相萧何。想当年霍光势力大得很,那时候萧望之刚好开始做官。但萧望之不喜欢霍光独揽大权,打死也不肯巴结他,结果就默默无闻了好多年。
后来汉宣帝上了台,萧望之才慢慢崭露头角。在汉宣帝统治的那些年里,萧望之因为敢于直言进谏,又擅长出谋划策,所以出了名,最后还当上了御史大夫的大官。特别是汉宣帝快退休那会儿,萧望之参加了非常重要的石渠阁会议,帮汉宣帝重新整理了儒家的学问要点。
结果,萧望之在汉宣帝眼里,最终变成了治理国家的能手。
也正是因为这事儿,到了汉宣帝晚年,他开始对萧望之不太客气了。打压萧望之,汉宣帝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想着自己当坏人,让太子当好人。这样以后刘奭当了皇帝,就能重用萧望之,还能让萧望之死心塌地地效忠。
反正,在那四个重要大臣里,史高因为是皇亲国戚,主要就是在家守着。萧望之最能干,啥重活都归他干。周堪能力差点,就帮着萧望之一起做做事。
因此,汉元帝一当上皇帝,萧望之就率先行动起来,打算依照自己的想法,让国家变得更好。
那时候,萧望之和汉元帝都打算让整个国家都按照儒家的思想来运行。
说到底,这事儿还得看汉元帝怎么决定。汉元帝其实是个心地挺好的人,他也盼着能把国家治理好。他从小到大受的教育都是儒家那一套,觉得儒家思想绝对靠得住。可汉宣帝在位那会儿,用的是‘表面儒家,实际法家’的方法来管国家。汉元帝当太子时,就跟汉宣帝的想法合不来。
因此,现在汉元帝掌了大权,打算听萧望之的,让汉朝变得更像儒家说的那样。他的办法是照着儒家的书,改了不少汉朝的制度。同时,那些不赞同儒家思想的大臣都被降了职。而很多儒家的学者则被提拔做了官。
忙完这些事情后,西汉朝廷里突然有种“正直之人满朝”的氛围。大伙都纷纷开口议论,都觉得只要照着儒家的规矩走,国家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强盛!
可后来,萧望之在推进改革,越往深处走,就越发现了一个难题。
这事儿就是说,他在好多重要事情上给出的建议,汉元帝都不买账。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
你瞧,萧望之可是汉元帝的师父,汉元帝的想法大多跟萧望之挺合拍的。可奇怪的是,萧望之给的好多建议,汉元帝为啥就是不听呢?
对于这事儿,萧望之一开始也是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没过多久,他总算是明白了问题出在哪儿了。
说白了,关键问题是内朝的事情不归他负责。
说到这儿,咱们得先搁一搁,来简单聊聊汉朝那会儿的皇宫内外管理规矩。
汉朝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照着秦朝的官员制度来的,就是那个三公九卿制。在这个制度里,丞相是负责每天的国家大事的,太尉呢,就是管军队的,御史大夫则是盯着大家有没有好好干活的。皇帝呢,要是想管什么事情,直接找这些管事的头头就好啦。
不过话说回来,在这种制度下,丞相和太尉手里的权力确实有点太大了。正因为这样,汉朝建立以后,大多时候都没设太尉这个职位,只有很少一段时间例外。其实啊,早前的秦朝也是,很长时间里都没设太尉。
后来,到了汉武帝那会儿,汉武帝心里装着好多大事,大多都自己拍板决定。因此,他慢慢觉得丞相手里的权力,似乎也有点儿过头了。
接着,汉武帝动手改革了,建立了一个新的宫廷管理制度。
根据这个规矩,以前的丞相、御史大夫,还有九卿里的几位大臣,都是朝廷外面的官员。而汉武帝呢,他又在皇宫里另外搞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就是内廷,也可以叫做中朝。
在朝鲜和中国古代朝廷里,大概有三类人。一类是武将,武将里头最大的是大司马,往下就是骠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等。还有一类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人数多少不一定,就像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一样。
说到第三种,那就是尚书,它后来发展成了尚书台,这个机构就像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室。它平时就是帮皇帝起草圣旨,管理各种文件。里面设有尚书令、侍中等好几个职位,后来尚书令又变成了中书令。
很明显,要给皇帝当秘书,那学问肯定得广博。再加上得时常陪在皇帝身边,所以这些人往往是太监。这样一来,历史上头一个中书令,便是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马迁了。
在汉武帝当政的那些年里,内廷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强,慢慢地盖过了外朝的风头。后来,丞相的权力也慢慢被削弱了。等汉武帝去世后,霍光因为负责内廷事务,所以手里掌握了最大的实权。那时候,尚书归他统领,将军们里面也都是听命于他的人。
因此,霍光才能够一直掌控着朝廷大权,直到他去世。
后来,到了汉宣帝那时候,这个制度还是接着用了。汉宣帝时期,外朝就像是干活的部门,内朝呢,就变成了真正拿主意的地方。汉宣帝快不行的时候,为了保险起见,他把内朝里很多负责出主意的大臣,特别是尚书那些位置的人,都换成了太监。
结果就是,汉宣帝不经意间给自家孩子挖了个大坑!
你得明白,在古代,当宦官可不是谁都能胜任的活儿。老话说得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普通人是绝不会自己动手伤害自己的身体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宦官都是因为犯了法,受了刑罚,才被送进宫里当宦官的。
像这样的人,很多能力都不怎么样。像司马迁那种是个例外,他家族就是研究历史的,只是不幸遭遇了宫刑。但除了司马迁,大部分受过宫刑的人,学识都不怎么样。
当然啦,对汉宣帝来说,这事儿根本不算啥。反正汉宣帝呢,就找个能帮他写写诏书、干点杂活的人就行。主意嘛,都是他自己拿。他也不靠宦官给他出谋划策。所以在汉宣帝那会儿,这套制度挺顺畅,没闹出过啥乱子。
但汉元帝坐上皇位没多久,这个制度的毛病就显现出来了。
汉元帝是个有点懒惰的皇帝。
也可以这么说,他忙得很,整天沉浸在琴棋书画这些事里头。书上写着呢,汉元帝音乐上是个行家,弹琴、敲瑟、吹箫、谱曲,啥都会。更绝的是,他的篆书写得那叫一个漂亮!这么看来,他和后来的宋徽宗挺像的,俩人都是当艺术家的料,但不是当皇帝的那块儿料。
因此,接下来汉元帝因为沉迷于这些爱好,没太多精力去管国家大事,所以就只好采取‘放手让别人去干,自己坐享其成’的办法了。
可是这么一来,就有个新问题冒出来了:皇上整天忙着搞艺术,那国家大事谁来打理呀?
一般来说,这种事儿理应交给大臣去办。那时候,外朝文官的头儿萧望之和周堪,都是汉元帝的授业恩师,汉元帝对他们确实挺放心的。不过呢,因为皇帝有皇帝的心思,汉元帝也不能对他们百分之百地信赖。
所以从那以后,皇宫里头的那些太监,就慢慢把大权抓到了手里。
这个剧本,跟后来明朝的那些剧本简直如出一辙。
当然,汉元帝这人其实挺聪明,不会像明朝有些皇帝那样,干脆连朝都不上。他该上朝的时候还是会露面。可这样一来,朝堂上就乱套了,萧望之特别苦恼:汉元帝是听了他们的话,把国家治理得一股子儒家味儿。但另一边,宫里那些宦官也在暗中插手好多事儿。
接下来的剧情还是老样子:萧望之这个文官头头,对那些宦官插手国家大事很不满意,他就跟汉元帝提议,说内朝里做决定的人应该全换成读书人,别让宦官和外戚掺和。这么一来,那几个当时掌权的宦官和外戚,心里头就不乐意萧望之了,开始琢磨着怎么给他使绊子。
老萧是个挺有学问的人,本事不小。可要是说到政治上的较量,他明显还是个新手,不够老练。
在跟汉元帝说那个主意前,萧望之心里一直有个谜团没解开:这眼前的状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挺容易懂的。这个框架是汉宣帝设下的,他就是想让‘宦官、外戚、士人’这三股力量互相盯着,不让哪一方独大。但萧望之和他后面那些官员,却一直没看透这一层。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汉最有权势的太监,石显,开始粉墨登场了。
那时候,宦官们还算不上什么大帮派,只能说是聚在一块儿的一群人。并且,在这群人里面,当头儿的不是石显,而是另一个宦官,名叫弘恭。
说到石显,他更像是弘恭的得力助手,也可以说这个团队里他排在第二位。
然后,老萧不小心惹毛了那些太监,特别是太监头子弘恭和石显,他俩就开始琢磨怎么对付老萧。没多久,他们就揪出了萧望之的一个大软肋。
这个软肋,咱们称之为原则底线。
萧望之来自大户人家,从小书就读得很多,但他的性子特别硬。要是他觉得受了侮辱,很可能就会选择自我了断。萧望真要是自杀了,那整个士人官员圈子,立马就散了架。
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起先,那些在汉元帝身旁伺候的宦官们,嚼舌根说老萧想要对付外戚。这事儿让汉元帝心里也不太痛快。在这件事上,汉元帝的表现有点像后来的嘉靖皇帝,总觉得自个儿才是最精明的那个。
所以后来,汉元帝就让老萧去廷尉那儿,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清楚。他这么安排,是想让廷尉给老萧提个醒,让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可谁承想,宦官们这时候动了歪脑筋,把“请老萧去讲情况”偷偷改成了“廷尉把萧望之抓进大牢”!
这两件事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就这样,萧望之一头雾水地就被扔进了大牢。不过还好,没过几天,汉元帝就知道了这事儿,很快就让人把萧望之给放了出来。
就这样,萧望之巧妙地避开了宦官们的第一次算计。
不过这回宦官们动手,原本就没打算真的要了老萧的命,他们只是借这个由头,好实施后面的打算罢了。
萧望之出狱后,紧接着,那些一头雾水的官员们就纷纷行动起来,一个个上书请求为萧望之平反。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样一来,反而让汉元帝对萧望之更加警惕了。原本汉元帝对萧望之还是挺信任的,但经过这一出,他开始慢慢对这位萧师父产生了怀疑。
一旦心里有了疑惑,没多久,这疑惑肯定就会慢慢长起来。
结果,过了好几个月,萧师父的儿子也站出来为他爹喊冤时,汉元帝终于有点生气了。这时候,宦官们趁机捣乱,开始添油加醋。他们说,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地上书喊冤,这是对汉元帝的大不敬,干脆把萧望之抓起来,再给他点教训。
汉元帝琢磨了好久,心里觉得宦官们的话也挺在理的,于是就点头答应了。
于是,那些太监们的狠招,终究还是到了。
这次,汉元帝下令,说要直接逮捕萧望之。于是,宦官们二话不说,调来了兵马,把萧望之家给围了个水泄不通。萧望之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他一生都看重自己的名声,更别提去受审了。所以,当看到军队包围了自己家,他一咬牙,喝了毒药,就这样自我了断了!
到这时候,萧师父的角色就结束了。萧望之一自杀,那些士人官员们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垮了下来。
这段故事跟明朝时宦官跟文官斗来斗去的事儿,真的太像了。不过有一点不同,明朝的文官们好歹以前也见过这种场面,不至于太措手不及。但老萧呢,他是头一回碰到这种事,压根儿就没往宦官们能耍出这种手段上想。
结果,萧师父最后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说来也巧,萧师父退隐江湖的同一年,宦官的头儿弘恭也驾鹤西去了。弘恭一走,宦官圈子里就开始由石显来挑大梁了。
接下来,石显动手干起了一系列的事情。他先是想办法结交了很多朝廷外面的官员,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帮手。这里面,最出名的一个人,就是‘借光读书’故事里的匡衡!有了宦官集团撑腰后,匡衡的官位升得飞快,没多久就当上了汉朝的丞相!
石显不光巴结朝廷大臣,还盯上了几个有权势的皇家亲戚。汉宣帝那时的两个大家族,许家和史家,都被石显给拉拢过来了。这么一来,宫里的太监、皇家的亲戚,还有那些当官的文人,都开始站边这位太监。石显的地位,嗖的一下子就升到了最高处!
因此,打从汉元帝当皇帝的中段时候起,石显的时代就算真正拉开了帷幕。
汉元帝真的对石显干的那些事儿一无所知吗?
这答案明摆着嘛,他心里有数,而且非常明白。
不过汉元帝觉得这样还挺不错的。
说到这事儿,汉元帝跟明朝后来的嘉靖皇帝有点像。嘉靖爱搞炼丹修仙那套,而汉元帝则迷上了琴棋书画。这俩人因为爱好广泛,都没啥心思和时间管国家大事。所以,他们都得找个帮手,来替自己打理朝政。
嘉靖皇帝后来选了个帮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坏蛋严嵩。嘉靖的想法是这样的:严嵩这家伙爱财,容易摆弄。他虽然贪心,但办事能力强,又不会抢自己的风头,因此很合用。
汉元帝挑中的帮手是石显。他这么想:石显不过是个宦官,就算他手握大权,也动摇不了我的皇位。最重要的是,有了这么个得力助手,我就能省心省力了。将来要是有什么差错,还能拿他当挡箭牌呢。
萧望之走了以后,直到汉元帝也离世,这漫长的十四年,石显可算是大权在握,风光无限!汉朝的好多国家大事,都是他一手操办的。而且,他地位高、权力大,贪污的办法还多得很。据说,历史书上写着,等石显失势以后,大家一盘算,他贪的钱竟然超过了一亿呢!
汉朝时候的一亿钱,到底是多大数目呢?这么说吧,在汉武帝那时候,国家一年最多能收四十亿钱左右。但到了汉元帝那会儿,收入就少了好多,大概只有二十亿到三十亿。这就意味着,石显贪污的钱,差不多是汉朝国库一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或者说是三十分之一!
当然了,要是把石显的贪腐记录跟明清时候那些大贪官比起来,他还是稍逊一筹。但这可不是说石显就是个清白人,只能说那时候的社会风气不同,石显就算想贪,可用的方法也没那么多罢了。
石显掌权后,他不仅贪污,还给国家带来了极其可怕的坏影响。
一开始,宦官势力崛起掌了权,把以前的权力平衡全给搅乱了。汉朝的官员体系里,贪污现象越来越猖獗。这种贪腐的风气,让西汉的国家机构很快烂掉了根,结果国家的管控能力也越来越差。
再者,石显管理国家不太行,让西汉在几个重要的土地规定上连连犯错。打从汉元帝那时候起,西汉的土地被少数人占有的问题就越发严重了。不过十几年的光景,这土地兼并的情况就变得越来越难控制了。
这为西汉最终走向灭亡悄悄种下了最大的隐患。
但这位在朝廷里一手遮天的大太监,最后也没落个好下场。十几年光阴一晃而过,汉元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汉成帝坐上了皇位。没多久,石显就被悄悄地排挤到了一边。
尽管石显前几年一直力挺汉元帝当太子,但汉元帝一当上皇帝,就把他晾到一边,后来还撤了他的职,让他回老家。石显在回家的路上满心焦虑,连饭都吃不下,结果在路上就病逝了。
等石显一死,原本威风凛凛的宦官集团很快就垮了。接着,新冒出来的外戚势力开始掌权。说得更明白点,就是王家外戚!
王家势力慢慢壮大后,没过多久,王莽就正式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西汉的终结,也开始慢慢逼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