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78年在南京戚家山发现明朝功臣墓:叔嫂相继去世,子孙泯然众人
迪丽瓦拉
2025-08-30 23:05:12
0

1978年11月,南京市戚家山北坡发现了两座古墓,它们距离相近,形制相似,就连下葬时间也很接近,让人不禁好奇墓主之间究竟有何联系?

经半年多的发掘清理,考古队员在墓室中发现了各自的墓志铭,证实墓主来自于明初赫赫有名的俞氏家族,分别是南安侯俞通源和虢国夫人于氏。

根据史料记载,这二人是叔嫂关系,虢国夫人于氏的丈夫俞通海是南安侯俞通源的大哥。

这两人为何会葬于一处?而不是与各自的配偶合葬?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曲折故事呢?

一、巢湖举义

巢湖,位于今天的安徽省中部,是china五大淡水湖之一。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当地百姓结寨自保,形成了巢湖水师,成为日后明朝水师的发源地之一。

至正十五年,刚刚摆脱郭子兴掣肘的朱元璋决心攻取集庆(今南京),却被长江天堑挡住了去路。

朱元璋没有战船,没有水师,想渡江拿下集庆,无异于天方夜谭。

巢湖

这时候,一位来自巢湖的少年,来到朱元璋驻地,带来了巢湖水师想投效于麾下的消息。

当时朱元璋在淮西已经颇有名望,而巢湖水师苦于庐州左君弼的威胁,急切想找个靠山。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朱元璋正愁没有战船渡江,没想到竟有一支水师主动送上门来。

朱元璋大喜,当即前往巢湖接收水师。在同年八月渡过长江,一路上摧枯拉朽,顺利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正式拥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格。

二、血战鄱阳

给朱元璋送信的这位少年也不是寻常人,而是一位猛人。

他是巢湖水师首领俞廷玉的长子,名叫俞通海。

根据明史记载,

俞通海作战勇猛,富有韬略,曾在一只眼睛被射中的情况下去前线督战,击溃敌军,

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

至正十八年,俞廷玉战死,朱元璋命俞通海继承父亲的官职和部曲。

因为两个弟弟年纪尚幼,俞通海便将他们交给妻子于氏代为照料。

五年后,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双方相持不下。

陈友谅军中也有一个猛人张定边,在万军丛中直奔朱元璋而去。常遇春和俞通海极力相救,才击退张定边。

然而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转折出现了。

正如三国时的赤壁之战一般,第二天鄱阳湖风向突然改变,擅长水战的俞通海带着火药冲进敌军舰队纵火,一举焚毁了数百战船。

陈友谅功亏一篑,仓皇逃窜,被流矢射中而死。

三、兄终弟及

曾经不可一世的陈友谅失败了,朱元璋争夺天下最大的对手消失了。

作为此战的大功臣,俞通海不仅得到了良田金帛,也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官拜中书省平章政事,成为军中数一数二的实权人物。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次年,俞通海在战场上身中流矢,回到南京后去世,终年38岁。

因俞通海无子,按照当时的惯例,其官职部曲都由二弟俞通源继承。同时,俞通源还把嫂子于氏接来奉养。

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大封功臣。俞家兄弟的父亲俞廷玉被追封为河间郡公,俞通海被追封为虢国公,谥“忠裂”,正妻于氏也被封为虢国夫人。

而年纪轻轻,资历尚浅的二弟俞通源因父兄的功劳受封为南安侯,岁禄一千五白石,赐予世券。

所谓的世券,就是我们常说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可对于明朝功臣而言,拥有这样东西不仅免不了死,甚至还是一道催命符。

不过这时候俞通源最苦恼的还是怎样让自己这个侯爵更加名副其实。同僚们都知道他是靠父兄才得到封赏。

为了让自己更加配得上南安侯这个封号,他参与了而后的多个重要战役,立下了不少功劳。

四、鸟尽弓藏

洪武二十一年,正在西南平叛的俞通源突然接到了南京传来的噩耗——虢国夫人于氏去世了!朱元璋命他立即回京为大嫂操办后事。

虢国夫人于氏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比俞通源年长17岁。

当年俞通海四处征战,无暇照顾弟弟,都是于夫人在后方操持家务,悉心照料两个幼弟。

在兄长战死而后,俞通海又奉养大嫂二十余年。

对于俞通源来说,于夫人是自己最重要的亲人之一,就像自己母亲一样。如今于夫人去世,让俞通海备受冲击。

按照夫妻合葬的传统,于夫人应该和俞通海一起合葬。然而因俞通海已经去世二十多年,难以重启墓室合葬。

所以俞通海就在大哥墓地的附近,重新为大嫂营建坟墓。

虢国夫人的葬礼是俞家衰败的开始,面对日益嚣张跋扈的淮西勋贵,朱元璋早已抗议。

在葬礼而后,俞通源就得到了朱元璋给的大礼——一座位于巢湖的宅邸。

俞通源当然知道皇帝陛下是什么意思,是要把他赶回巢湖老家,从此再无任何实权。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想当年父兄忠心耿耿,立下了多少大功,甚至连性命都不要,如今天下太平,就用不着俞家了。

但俞通源心中纵然有万般不平,也不敢出言违抗朱元璋。

大嫂去世,自己又被缴了权柄。双重冲击之下,俞通源竟一病不起,不久竟在家中病逝。

俞通源死后,他的家人将其葬于俞通海夫妻墓地的附近。

五、繁华落尽

数月之间,俞家就办了两场葬礼。紧接着又传来噩耗,因俞通海独子俞祖体弱多病,因此朱元璋驳回让他袭爵。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下旨追讨胡惟庸案,已死俞通源被列入胡惟庸党,追夺爵位。

不过朱元璋还算念点旧情,在清洗完淮西勋贵而后,又下旨封俞氏兄弟中最小的弟弟俞通渊为越巂侯,赐世券。

前面就说过

世券对明朝勋贵来说往往是一道催命符,对俞通渊来说也是如此。

第二年蓝玉案再次爆发,这次株连的范围更广,就连很多中低层军官都被列入蓝玉乱党。

此时的俞通渊已是心惊胆战,二哥被列入胡党,自己要是再进了蓝党,俞家不就是万劫不复了吗?

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又想起俞廷玉父子劳苦功高。再次放了俞通渊一马,仅仅是将他革爵,让他带着家人还乡。

等到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登基,俞家又迎来一次转机。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经胡蓝两案的清洗,建文帝再也找不到什么忠臣良将。只好把勋贵们召集起来,领兵讨伐燕王。

准备在巢湖终老余生的俞通渊也被召回南京,复原爵位,前往北平作战。

然而俞通渊根本没打过多少仗,又赋闲多年,哪里是燕王朱棣的对手。

就算这支临时拼凑的五十万大军也无法打败久经战阵的燕军,在白沟河被杀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俞通渊也在此役中战死。相比父兄的战死,他的战死充满了讽刺。

俞廷玉父子战死被大明朝视为光荣,给俞家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

而俞廷渊战死很快就会被篡位的朱棣斥为悖逆,让俞家彻底失去了复兴的可能。

俞通渊战死后,两个儿子也先后病死,俞通渊由此绝嗣。

六、大梦一场

三十三年后的宣德十年,朱棣的曾孙朱祁镇登基。俞通源的后人俞信请求朝廷复爵,却遭到回绝。其后俞家又数次请求袭爵都未得到允准。

弘治五年,俞通源六世孙请求袭爵,被当时在位的明孝宗驳回。在明初显赫一时的俞氏家族,至此也泯然众人了。

当年俞廷玉战死后就近安葬在安庆,而俞家三兄弟死后都归葬于南京戚家山北坡。在明初这里被称作“聚宝山”。

上个世纪戚家山北坡还留有俞通海墓的神道石像生。如今只剩石羊、石马各一件,已被列入南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明初实行薄葬,所以俞通源和大嫂于氏的墓葬虽未经盗掘,但陪葬品也仅有很少的几件,不过俞通源墓中陪葬的玉带仍然证实了他的勋贵身份。

结语:

从巢湖举义到血战鄱阳,从加官进爵到泯然众人。俞氏三兄弟的数十年繁华荣辱,最终还是大梦一场空。

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荣华富贵,也没有像蓝玉他们那样让子孙沦为罪奴。

这个不算太坏的结果,还是俞家两代人忠心耿耿、战死沙场所换来的。

在这里我们引用一下明史对俞通海等人的评价,作为本篇的结语:

厥功岂细哉?计不旋踵,效命疆场,虽勋业未竟,然褒崇庙祀,竹帛烂然。以视功成名爵、终罹党籍者,其犹幸也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即1908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病死。慈禧太后病死后,下葬菩陀峪定东陵。...
原创 李... 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在历朝历代皇帝中可谓是数一数二,虽然没有三顾茅庐,但李世民重视人才的程度,和...
原创 被... 爱新觉罗·溥仪,大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一生颇具传奇,也倍显凄惨,也是中国历...
原创 刘... 刘邦对于韩信之死的态度是“且喜且怜之”?说明刘邦心情复杂,但刘邦是不会后悔的。讨论刘邦当时的心情,就...
原创 历... 封建时代的君主这个职业可以说是非常有诱惑力的,这同样是后来人非常关注的,我们要知道人无完人。古代这么...
原创 刘... 刘备曹操死前留相似预言,大喊两人名字,假如后人听懂会改写历史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曾经最混乱的年代,桓...
原创 关... 三国乱世,风云变幻,多少英雄豪杰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演绎出无数令人感慨的故事。其中,关羽之死引发的一系...
原创 刘... “刘备,世之枭雄”,三国时许多有名的谋士都这样评价他,就连曹操也曾青梅煮酒,与其纵论天下英雄,说:“...
原创 “... 杜月笙是何人?我想不必赘述,大家也能知道一点关于他的传奇,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地痞,成为上海滩最炙手可...
原创 朱... 洪武三十一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由于太子朱标早逝,皇太子朱允炆继位称帝,年仅二十一岁。朱允炆继...
原创 东...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很多事情都是对时机的把握。曹操选择攻打荆州,绝对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曹...
原创 蜀... 前言 在三国时期当中,相信夷陵之战可能是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了,这一场战役导致了蜀国彻底转向衰落,同时...
原创 关... 其实很难跟现代人解释清楚一个武人的特质。即或是在汉末,先秦遗留的”任侠之气“,仍然是这个民族的主体风...
原创 刘...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枭雄,曹操一生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小时候的曹操就是一个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传闻他...
原创 三...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和刘备,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为...
原创 刘... 俗话说得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户人家都会有各自的难处和痛点,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所以你并不会知道...
原创 刘... 公元211年,刘璋请刘备入川对付张鲁,于是刘备留诸葛亮、关羽守荆州,自己则亲自带庞统、魏延等人入川。...
原创 刘... 在鸿门宴之时,刘邦已经占据关中,在刘邦入关的时候,仅率军两万,在占据关中后招降八万秦军,共拥军十万;...
原创 他... 战国七雄中,只有秦国撑到了最后,消灭了其他六个国家。纵然是商鞅变法让秦国实力大增,但是秦国能打赢这么...
原创 诸... 阿斗在今天几乎已经成了废人代名词了,而历代士人很多也是将其视为昏庸之君的,其痴傻程度在历史上可以说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