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历来对清朝末期的两位皇帝颇多诟病,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无所作为和受制于人的处境,其中光绪帝的一生更是短暂而波折。
光绪帝全名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皇帝,然而虽身份尊贵为皇帝,却被慈禧太后牵制了30多年,4岁登基,38岁暴毙。做了一辈子傀儡,最终还因为与慈禧对抗被毒死于中南海瀛台。
有人对其十分同情,认为他空有一腔抱负,却被慈禧掌握朝中大权,成为一辈子的傀儡皇帝;但也有人斥责其不争气,在位期间他有无数次的机会除掉慈禧,但他都放弃了,最终落得那样的下场也是咎由自取。
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是说到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地方,就要数光绪本人的性格问题了,那么光绪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翁同龢评价光绪其人
荧屏中的光绪形象是一个软弱、逆来顺受的不幸者,大多数人也就形成了光绪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实际上只有光绪身边的人对于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有发言权。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有言,关于光绪的那些评价都是瞎扯,实际上的皇帝性情暴躁、喜怒无常,最终的下场也是其性格作怪,咎由自取。
翁同龢,早年高中状元,曾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事务部衙门大臣,曾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少年时代的光绪和翁同龢的关系十分融洽,当时的翁同龢还没有担任帝师。小时候的光绪皇帝十分害怕打雷,每次一遇到雷雨天气就躲到翁同龢的怀里,两人情同父子。
然而真正当翁同龢担任了光绪的皇帝之后,翁同龢才开始了解光绪,并对他产生了恐惧心理。他曾说“圣性如此,令人恐惧”。
翁同龢有一本日记,其中记载着光绪的日常。其中多次写到光绪乱发脾气,性情暴躁的事例。从光绪九年的二月到六月期间,光绪莫名其妙发脾气就有6次之多。
比如2月的一天,光绪没有缘由的滥发脾气,还在后殿无缘无故用手拍打窗户,导致窗户被玻璃扎破满手是血。3月的一天,莫名其妙闹脾气,把太监的脸打得满脸是血等等。
在《宫女谈往录》中也记载着光绪帝性情暴躁,动不动就拿身边的太监宫女撒脾气,导致下人们都不敢接近他,还动不动就有自残的倾向。半夜批阅奏折的时候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拍打桌子,十分可怕。
这样的性格实际上与溥仪幼年时十分相像,溥仪自传中也说道自己童年的记忆都是皇宫的黄色记忆,这种记忆从小把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了他的心底,给了他与众不同的‘天性’。
这就是两代皇帝的同病相怜之处,虽然有着至高无上的皇位,但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甚至都没有一个骨肉血亲陪伴,还要被人当做傀儡没有自由的生活,于是性格扭曲、无法养成健全的人格就是见怪不怪的事了。
并且光绪的这种喜怒无常从童年开始,也伴随了他一生。1904年时,光绪皇帝听说电话能够连通异地两人通话,于是便下令叫下人去找,找不到就要杖刑。
这种暴力、不讲理的性格即使成年了也没有减弱丝毫。幼年与其情同父子的翁同龢光绪也十分不给情面,因为翁同龢推荐主张变法,还将康有为推荐给皇帝。
康有为变法之中有抨击孔子这一项惹怒了翁同龢,翁同龢便又向皇帝说康有为的不是,结果光绪一反常态,丝毫不顾及师生情面,一气之下就让翁同龢退休在家,不必再操心国家大事了。
不仅如此,光绪帝内心空有一腔抱负,但是却得不到施展,好不容易碰到了变法还以失败告终。奈何反对派以慈禧为头领,他又不敢得罪自己名义上的母亲,只好再次拿自己的老师开刀。光绪将最原本提意见的老师翁同龢贬得一文不值,甚至让他当这场变法的祸端。
翁同龢做为一介儒生,最终也对自己的学生寒心了,其死后光绪甚至也没有给他任何头衔。
童年时情同父子的老师,晚年被光绪如此对待,可见光绪的忘恩负义和性格上的喜怒无常。所以即便是变法失败被慈禧软禁到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身边的宫女太监反而因为皇帝远离他们而松了一口气。所有人都认为其是咎由自取,凄惨的下场都是自己之前作孽造成的。
但是回顾其一生,如果他有健康的童年,也不至于性格上有如此缺陷,只能说悲剧的是他生在了危机四伏的皇家,这是其一生的不幸之因。
光绪的功绩
纵观历史,光绪帝也不是一事无成的。光绪十五年时,载湉开始亲政,之后发生了中日甲午海战,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才使得国家一度没有落入敌人之手。但是因为朝廷腐败,最终战争还是以清朝战败告终。
甲午海战之后,光绪看到国家面临危急存亡之秋,思想受到了刺激,逐渐于封建中解放出来,他开始对统治人民的“祖宗之法”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也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
于是他采取了翁同龢的建议力图实行变法,即光绪二十四年时实行的“戊戌变法”,希望能通过学习西学、发愤图强,力求改革中国当时的封建现状。
虽然最终受到慈禧势力的打压而被迫中止,但是此次变法却对人们的思想启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
学者喻大华认为,光绪的变革用自己的失败为中国打开了必由之路,所以说光绪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先驱者和独立富强大业的献身者,认为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一概而论,光绪帝虽然在那个年代做了许多错事,但在某些大方向上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对国民的思想启蒙与解放做出了贡献。
但也有学者认为清朝后期的霍乱和侵略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方面是慈禧的权势滔天,一方面末代两位皇帝也比较软弱无能没主见,最终造成了国家覆灭的危机。
但是仔细想想,将国家存亡交于这样两位童年都不健全的皇帝,实在是有失偏颇,后人在诟病的同时也应该理解毕竟在那样的环境之下很难出现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