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说盛世,要有文治,要有武功,要政治清明,四海乐业。如果说宋仁宗时期,尚属政治清明,符合盛世的一半条件的话,宋朝的武功则是彻彻底底的失败,极其之失败。
宋朝有多少军队呢?
北宋时期,军队规模常年保持在一百万左右,北宋末年更是超过了一百万。这是什么概念?当今中国以14亿人口,全盛之天下(共和国有效管理的疆域之辽阔为历史第一),极其发达的生产力,也只养了两百万军队。宋朝面积不到共和国的四分之一,人口远不到一亿,以古代如此落后的生产力,居然养了一百万军队!
谁都看的出来,他根本负担不起。
不要说什么宋朝经济发达,宋朝政府几乎从来就没有阔过。
北宋极盛的时候,财政收入能达到7000万贯,而且其中绝大部分(70%到80%)都用来养兵了。宋英宗自己说“天下六分之五,五分养兵”,军饷本来就已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加上北宋人所共知的冗官冗员,而且北宋的官员待遇极高,朝廷一年下来根本就没有什么盈余。所以宋神宗才拼了命的支持王安石变法,因为实在是没钱了。
没有钱,就没法打仗。朝廷光是维持军队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更遑论主动进攻。所以宋太宗之后,宋朝几乎就没有扩张过一寸土地。汉唐明的养兵之权多下放地方,无论是府兵制还是屯垦制,中央并不太需要为养兵出多少钱,所以有财力支持进攻。而宋朝不同,宋朝绝不允许地方揽权,连财权都要全部上交中央,更不难说兵权。
宋朝的军队主要来源于两种人,一种是流民,赶上个饥荒水灾,在灾区征兵,以兵代赈,第二种是流氓,比如我们看《水浒传》中经常有“刺配某地”的记载,此即所谓充军。谁都看出来这两种人都是不得已才当的兵,是混饭吃的,怎么可能有胆子和北方的骑兵肉搏。边疆的边民们苦大仇深战斗力剽悍,但是北宋的“强干弱枝”政策决定了军队的主要投入都在中央,边疆军队的规模和待遇都很低。招来的都是不能打仗的兵,能打的都不招。
除此以外,北宋的军队基本是掐在文官手里的。由于北宋的基本国策就是——防变,有个说法叫“防将如贼”,所以兵权始终掐在文官手里,将领的自主性很低,长期发展以后终于从将领到士兵都成了混饭吃的了。
本来北宋就没什么战马,兵将们又普遍没有斗志,又没有什么钱,北方的辽金骑兵一来,崩溃是意料中事。近几年网上总流行一个说法说什么“北宋对外战争胜率70%”,看起来很美。实际上高胜率来自于高挨打率,北宋几乎打的都是防御战,在城墙上对着敌人的骑兵放箭,敌人为了抢东西也没必要和他们硬拼。而北宋的几次进攻几乎都以全军覆没告终,这样一统计当然就有高胜率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