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神奇帝王,原本是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民,最后却反转人生,当上了开国君主。
尽管已经当上了皇帝,朱元璋还是会因为各种原因,常常去寺庙里祈求佛祖保佑。
有一天,朱元璋对方丈说:“我拜佛的时候,也得磕头吗?”这话一出,周围的和尚们都吓得脸色大变。
后来,老和尚说了九个字,让朱元璋高高兴兴地走了,你猜他说的是哪九个字?
【感恩舅舅】
朱世珍五十岁那年,老婆又给他添了个儿子。因为这孩子是家里的第八个娃,他们就给这娃起了个名儿,叫朱重八。
但是,按照家里的规矩,孩子们的名字里都得带上特定的字,因此朱重八还有个别名叫朱世宗,这个可能就是他的正式名字了。
有时候历史真是奇妙,就好比朱元璋这个名字,似乎就预示着大明王朝后来的命运走向。
“重八”就是说有两个八,加一块儿就是十六。说来也巧,从朱元璋当上皇帝开始,一直到崇祯帝上吊亡国,明朝总共就16个皇上。
历史真是奇妙,到处是不经意间的巧合和好玩的事儿。
朱重八出生在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家,家里生活过得紧巴巴的。更糟糕的是,后来先是遇到了大旱,紧接着瘟疫和蝗虫灾害也一个接一个地来了。
生活已经挺艰难了,再加上这糟糕的环境,朱重八他们家实在是连饭都吃不上了。
更倒霉的是,朱重八的老家遭了大旱,可朝廷不但没帮忙减税、开仓放粮救急,反倒变本加厉,要的粮食比以前更多了。
最终,朱重八的父母和大哥都因饥饿离世。更让朱重八心痛的是,现在家里连买口棺材的钱都没有,他不知道该把亲人的遗体安葬在哪里。
这时候,朱重八隔壁的刘继祖大伯伸出了援手。刘继祖是个有些家底的地主,日子还算过得去。
他亲力亲为,给朱重八的家人挑选了一处墓地,并最终协助他们完成了安葬事宜。
朱重八一直把那份恩情记在心里。等他当上皇帝,虽然刘继祖已经不在了,但他还是给刘继祖封了爵位,这个爵位还能让刘继祖的子孙后代一直传下去。
另外,朱重八对他姐夫那一家子也是照顾有加。
朱重八他姐夫名叫李贞,家里经济状况还算过得去。
在那个穷得叮当响的年代,李贞家能勉强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可当他们看到朱重八一家连饭都吃不上时,李贞便会时常伸出援手帮帮他们。
由于这些事情的发生,朱重八后来对姐夫一家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朱重八投奔起义军后,在队伍里混得越来越好,地位一步步提升。
在那时,元帅郭子兴把自己的养女嫁给了朱重八,这位养女,就是后来以仁慈著称,帮助朱重八打下江山的马皇后。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朱重八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
在当起义军头头的日子里,李贞拉着儿子李文忠去投靠了他。
那时候,朱元璋的姐姐已经离世,在朱元璋的长辈里,李贞成了最老的一个,也是他孤零零剩下的唯一亲人。
见到亲人来了,朱元璋心里乐开了花,他还特地选了个很有威望的老师来教李文忠。
后来,李文忠没有让大家失望,他为朱元璋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大功臣。
可能大家对李文忠这个名字不太了解,但他的儿子想必有不少人听说过,谁呢?就是那个在靖难之役里被朱棣打得惨败的李景隆。
这么说吧,有时候厉害的爸爸不一定生出厉害的儿子,也有可能是个不太成器的孩子。
朱元璋当上明朝的皇上后,还是一直惦记着他的姐夫李贞。
朱元璋有多看重他姐夫李贞呢?看看他给姐夫准备的衣裳就知道了。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的皇上穿的是绣有龙的袍子,要是普通人敢穿,那后果可就严重了,不是被杀头就是要受重伤。
但是朱元璋特别说了,李贞可以穿上绣有五爪金龙的皇袍,说完这话,他还真的给姐夫送了一件。
进了北京城,李贞一家也随之安顿了下来。
为了让探望姐夫更方便些,朱元璋特地为他挑了个离自己近的房子。虽说不是日日都去,但只要有空,朱元璋便会去瞧瞧李贞,毕竟他是自家少有的亲人了。
朱元璋虽然对姐夫挺好的,但曾经一度想要杀掉李文忠。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管理国家挺严厉,还杀了不少一起打天下的老臣,所以李文忠老是对他提意见。
一开始朱元璋没当回事,但事不过三嘛,结果朱元璋真被惹毛了,他一生气,就把李文忠扔进了大牢,还说要处死他。
马皇后得知此事后心里很不痛快,便对朱元璋讲:“文忠既是咱们的开国元勋,又是你唯一的亲外甥,你就这么一个亲人了,你真舍得要了他的命吗?”
朱元璋听完心里头很是过意不去,眼泪都掉下来了,这样一来,李文忠就不用被处死了。
其实那时候朱元璋有点过于狠心了,光是胡惟庸那个案子,就被牵扯进来了一万多人呢。
要不是马皇后在旁边拦着他,朱元璋可能会害死更多无辜的人。
除此之外,朱元璋心里还特别感谢一个地方,那就是皇觉寺。
【感恩寺庙】
朱元璋给父母和大哥办完丧事后,就和其他人散了伙,各自逃生去了。
那时候朱元璋年纪还小,没有亲戚在身边照应,生活根本没法自理。没办法,朱元璋只好去寺庙里当了和尚。
给朱元璋提供热饭的那个寺庙,就是皇觉寺,因此他对这里怀有深深的情谊。
进了寺庙,朱元璋心怀慈悲和谢意,不管老和尚们安排给他多辛苦的任务,他都默默去做,从不抱怨。
并且,朱元璋经常主动找活干,就连老和尚没吩咐他做的,他也会乐意去帮忙。
那时候,朱元璋在寺庙里,啥活都干过,几乎包揽了所有的杂务。
在寺庙里,其他和尚老爱找朱元璋的茬,不是多派些活给他干,就是用话刺激他,可朱元璋从来不把这些当回事。
在朱元璋眼里,这寺庙就成了他的新家,既然这里能收留他,还管他一顿饭,他还有啥好挑剔的呢?这就是厉害人物的想法。
再说了,吃点小亏也是有好处的,多做点事情并不算啥坏事,朱元璋因为常年劳作,身体越来越棒了,这也为他日后成就大事铺好了路。
做了几年僧人后,饥荒越来越狠,连有钱人家都快揭不开锅了,更别说给寺庙捐钱了,于是朱元璋就出门要饭去了。
就是这次出门要饭的经历,让朱元璋见了不少世面,之后他便投身到了反抗的军队里。
刚开始那会儿,朱元璋打仗特别拼命,这都是因为他在庙里干活时,把身子骨练得倍儿壮实。
后来,朱元璋步步高升,最终坐上了龙椅,成了皇上。
【方丈高情商回答】
这就是说,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才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朱元璋觉得,他能当上皇上,多亏了姐夫李贞和皇觉寺,要不是有他们帮忙,他可能早就饿死在路上了。
因此,就算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他还是常常会去庙里点香求神拜佛。
某天,朱元璋不知怎么心血来潮,转头问身边的方丈:“我现在还用得着磕头吗?”
其他和尚一听,吓得浑身直冒冷汗,毕竟站在他们跟前的,可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上,万一哪句话说不对,整个庙恐怕都得遭殃。
还好方丈机智地回应,让这座寺庙得以保住。
老和尚很从容地说:“现在的佛不用拜以前的佛。”
朱元璋听完高兴得不得了,一直在那儿乐呵个不停,随后还多给了些香火钱,满心欢喜地走了。
朱元璋离开后,众和尚都暗暗松了口气,多亏了方丈机智应对,不然可就全砸了。
其实朱元璋心里并不想杀人,尽管做皇帝高高在上,可往往他们的内心挺孤独的。因此,他常去探望李贞,也经常到寺庙里祈福。
朱元璋这样问,可能只是想听听别人夸他,满足下自己的骄傲心吧。
有时候心里头觉得空落落的,就需要这种不得不吐露出来的答案来填补一下。
如果朱元璋真有心要报复,那些以前欺负过他的和尚,恐怕早就遭殃了。但他并没有动手,毕竟他们对国家大事没啥影响。
和国家的利益相比,个人的那点得失根本算不上啥,就连朱元璋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心里也清楚这一点。
很多人后来提起朱元璋,都说他是个随便杀人的狠皇帝,但他这么做,一来是为了国家的安稳,二来也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朱元璋心里头其实也为自己的国家打着小算盘,这种想法几乎每个皇帝都有,毕竟这皇位得来的太不容易了。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把心思放到了培养朱允炆上。
朱元璋为了保护朱允炆不被开国功臣们压制,就找了很多借口,把其中大部分人都给处决了。
朱元璋对那些一起打天下的老臣确实下手挺狠,不过他对普通百姓倒是挺好的。
朱元璋从小家里穷,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深知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因此,他当上皇帝后,就下力气发展农业,还减少了老百姓要交的税。
在元朝快结束的时候,世道特别乱,那些当官的个个拼命捞钱,才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呢。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那些贪官可狠了,惩罚手段既严厉又残忍,吓得人不行。
因为姐夫李贞的缘故,朱元璋对全国的老年人特别关照,他在不少地方都建起了不收钱的养老场所。
对那些懂得孝顺的家庭,他会让各地给他们发点奖励金。要是家里有人去世要安葬,当地政府还会额外给三两银子的补助。
朱元璋是个特别肯吃苦的皇上,他每天忙的事情不比咱们现在少多少。
每位君王都有好坏两面,朱元璋对待朝臣和贪官确实比较狠,但对普通老百姓,他却很关心、体谅,也比较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