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是否真的是两人千古君臣际遇楷模的历史形象?从现实来看,这当中固然有刘备和诸葛亮之间高度信任的成分,但要说君臣之间一点相互试探都没有,也是不真实的。
白帝城托孤的背景,是刘备在夷陵刚刚战败,折损了蜀国大半的军力,军事力量对比层面的三国鼎立格局已经正式定型,蜀国处于最弱的一方。此时,蜀汉政权外有曹魏和孙吴的军事威胁,内又精兵强将折损泰半,南部彝人首领孟获也是蠢蠢欲动不服成都的管束,当下的局势正应了诸葛亮《出师表》里的那句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纵观蜀国上下,关羽、张飞、法正、庞统等元老级人物均已亡故,能稳定政局、抵御魏吴的,刘备之后,除了诸葛亮还能有谁?刘皇叔从一织席贩履之辈起家,桃园三结义以来奋斗几十年,屡败屡战好不容易才有了蜀汉这一片江山,历经艰难世事的他自然深知,年幼且未经历练的刘禅难以一下子承担大任。从刘备吩咐后主刘禅以侍奉父亲的礼仪对待诸葛亮,和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两处细节来看,刘备分明是在安排自己死后蜀汉政权的政治结构,而诸葛亮是当中最重要的一环。
当然,如果说刘备和诸葛亮一点分歧都没有,那也是不现实的。从刘备坚持东征孙吴和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统一方略来看,至少两人在拓展蜀汉战略空间的方向上就意见很不统一。看来,一直以来有关刘备和诸葛亮君臣楷模、亲密无间的典范,很多方面也只是寄托了后人的主观期待,是类似于“造神运动”的结果。本来嘛,牙齿和舌头偶尔也会“打架”,更何况是君与臣两个活生生的人呢。
况且,从刘备安排原属四川本地士族的代表人物——李严担任蜀汉二号权臣的举动来看,在政治格局上他还是做了一番派系平衡的设定的,说白了就是牵制诸葛亮。“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的权力结构安排,也从侧面反映出刘备和诸葛亮并非像《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完全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