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鲁迅曾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如今时隔八十多年,依旧有人认为鲁迅的这一主张太极端,由此可见鲁迅在当时所承受的压力。其实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鲁迅的主张是具备一定的现实性。因为在当时的整个儒家文化圈里,中越两国的识字率最低。
而日韩地区的识字率则几乎达到普及状态,原因在于,当时的汉字,其实是今天的繁体字。繁体字笔画复杂,不易于掌握,因此,将繁体字奉为官方文字的中越,绝大多数老百姓没有条件去掌握系统的文字阅读、书写能力。并且在学习成本方面,想要达到系统的文字阅读、书写能力,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办到。
而韩国早在李朝时期,日本则在平安时代前后,都根据本国自身的情况,创建了一套字母文字——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记住四十个韩文字母或者五十音图,就可以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书写能力,识字的学习周期,连几个月都用不上。因此,日韩识字率极高。到了近代社会,工业化已经是一个大趋势。
日本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建设,这和日本的高识字率有深刻关联,反之,在国民党主政时代,中国的文盲比例高达90%开外。这一现象导致当时的中国即便想提高产业体系,也会因为文盲劳动力的局限而无法达到。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高老百姓的识字率,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汉字简化方案》,将汉字进行了必要的简化。
由此,现行的简体汉字基本上形成。随着《简化字总表》在国家的支持下强力推行,我国的识字率才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在当下,很多网友主张恢复繁体字,但有的专家认为:其实现行简体字的产生,本质上是繁体字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体现。并且,简体字一方面保留了繁体字的许多特征(比如形象方面)。
另一方面则易于掌握和记忆,有利于减少学习周期、节省学习精力。并且结合历史角度来说,繁体字也并非最原始的汉字——殷商时代的汉字是甲骨文,西周则奉行金鼎文,繁体字本身也是有篆体字进化而来。这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象。因此对于鲁迅当年的主张:汉字(即繁体字)不灭,中华必亡。专家认为鲁迅的主张并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