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曾麟书,大家可能一头雾水,但人们提到曾国藩(谥号文正),便会想到这是晚晴时期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晴中兴四大名臣”。他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同时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毛主席也曾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
但今天,小编想与大家聊聊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微笑]
曾麟书(1790.10.9—1857.24),派名毓济,字竹亭,出生于湖南湘乡县荷塘(今双峰县荷叶镇)。曾麟书出生时,其父曾玉屏已积累一定资产,但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想要实现阶层跨越不易,便寄希望于其子曾麟书,望发奋读书,考取功名。然恐是天资愚钝、灵窍不开,虽勤奋刻苦,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科考数次,皆名落孙山,四十三岁参加第十七次乡试,终获“大界曾氏”几百年来第一个秀才,曾氏家族自此科门大开,自清道光十二年至光绪末年,就出了曾国藩、曾广钧两进士,举人、优贡、秀才更是多达二十余人,但曾麟书自己想跻身仕途更高阶梯已然无望。
曾国藩与其父曾麟书相比,堪称考霸,二十余岁便高中,虽是同进士出生,但其后能成为中兴名臣,文韬武略,少有人比肩。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父亲科考数次未中,只是一位教书先生,如何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后代,且据曾国藩自己回忆:他从五岁起就在父亲执教的私塾读书,二十岁才离开家乡到衡阳唐氏私塾求学。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曾家父子身上,或许可以说失败是成功之父。曾麟书知晓自己仕途无望,他就专心培养自己的儿子们,或许是曾经父亲对自己太过严苛,让年幼的自己饱受磋磨,便对自己的儿子们温柔以待。教一遍不会不要紧,慢慢来,再来一遍,一旦孩子们有进步,他也不吝夸赞。耐心、耐性、细致,循循善诱、勤勤恳恳,同时不失原则,正是由于曾麟书的大力培育,为曾氏子弟成人成才奠定基础。
在其子曾国藩高中后,曾麟书大喜过望,“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一对联便横空出世。作为耕读世家,自己继承祖业,不闻不问世事,不担负做官职责,就让升官发财、齐家治国此等艰巨之事交由吾儿,通读下来,不免对曾麟书的豁达、洒脱肃然起敬。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曾麟书自己可以说是失败的,但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强硬的要求子孙后代必须完成他所未完成的志向,而是从旁引导,竭心尽力教导儿女。
最后,对联内容,我们细细读来,或许会发现曾麟书潇洒背后的那丝若有若无的悲凉,悲己身,凉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