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到底有多腐败?看看曾国藩的年薪工资就懂了,不亡国才怪
迪丽瓦拉
2025-08-31 11:35:47
0

晚清那会儿,中国真是乱得不行,啥事儿都可能发生。那时候,国内问题一堆,国外压力也大,清政府又烂又没本事,一天天地显现出来。国家衰弱,危险一个接一个,看得清清楚楚。

曾国藩在晚清那会儿,可是个大官儿,地位高得不得了。但你猜怎么着?他的年薪啊,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历史资料显示,曾国藩那时候当官的薪水其实挺少的,要是按当时的钱来算,连家里日常开销都顾不住。这跟他在社会上、政治里的地位,那真是差得远了。

晚清时候,官员们薪水低可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家都这样。因为清政府手头紧,给官员们的俸禄就少得可怜。但这可不代表官员们都过得紧巴巴的。其实,不少人通过别的方法,像是收礼、控制市场、滥用权力这些,来捞点外快。到了晚清,这种情况更是泛滥成灾,官员贪污成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大问题。

【曾国藩】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大牌政治家和军事大佬,他还是湘军的创立人。他1811年出生,1872年去世,对中国近代史有着很大的影响。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学习特别认真,儒学功底也很深厚,大家都夸他。1847年,他考中了举人,后来因为本事大、人品好,被选到京城去当官。不过,曾国藩的当官之路可不是一直顺顺当当的,他在朝廷里也是几经波折,起起落落。

他在历史上最出名的成就,是在太平天国闹得最凶那会儿,接了命令拉起一支湘军队伍,跟太平军死磕了好久。他带兵打仗有一套,而且在打仗时那股子坚持和狠劲儿,让他名声大噪。有了曾国藩带头,湘军就成了打败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曾国藩不仅在打仗上有一套,他还是个挺有眼光的改革家。他觉得咱们得学学西方那些好的技术和管法,这样才能让咱们国家跟上时代。而且,他管地方也管得挺好,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使劲儿想让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变得更好。

不过,曾国藩这辈子过得挺纠结,充满了各种冲突和挑战。

晚清那时候,官场乌烟瘴气,腐败横行,效率又低。他呢,一边努力保持自己不跟那些人同流合污,一边又得在这么个乱糟糟的政治环境里想办法活下去,还得求发展。

【难以独善其身】

曾国藩是个以做事严谨、忠心耿耿出名的人,但在那个大家都贪腐的社会里,就连他也很难做到一尘不染,完全不贪。

根据历史记载,他年轻时候有点莽撞,但性格独特,道德观念很强。当新皇即位,号召大家提意见时,满朝文武都在拍皇帝马屁,唯独曾国藩敢直接点出皇帝的不足。曾国藩不光能自己琢磨事儿,还敢于说出心里话,这在当时的官场可真是少见得很。

不过,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后,曾国藩的心境有了挺大的转变。

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他深深体会到了人生的道德观和官场生涯的不易,尤其是在皇帝不再重用他的那段时间,他逐渐看清了官场的复杂和无情。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的重重压力,他只能改变自己的做法和决定,来适应这一切。

清朝那时候的薪水规矩啊,早就变得五花八门了。官员们不光拿钱,还有粮食当收入呢。不过话说回来,像曾国藩这样的大官,这些钱和粮食根本就不够他在外面应酬、送礼的。

曾国藩一步步高升,最后坐上了一品高官的位置,每年能领到百两银子的俸禄,再加上朝廷给的各种补助,表面上看起来待遇挺好。但其实呢,去掉日常开销和人情往来这些必要花费后,手里剩下的钱就没多少了。

张之洞说,京城当官的每天生活开销大得很,得花上一两白银,一年到头,就算省吃俭用也得三百多两。这对像曾国藩那样的小官来说,经济压力可真的不小。

历史资料显示,那些没啥大官位的小官员,每季度就拿31两5钱银子和31斛5斗粮食,这点钱粮压根不够日常花销,更别说应对其他啥费用了。因为这个,曾国藩经济上遇到了大麻烦,甚至还背上了债务。

曾国藩曾感慨道:“我欠了国家和银号好几百两银子,这压力实在太大了。”

那时候的官场,这种情况挺常见的。好多官员拿着那点死工资,根本不够用,生活开销又大,所以就得想办法找外快。有的人就开始收受贿赂,滥用职权啥的,这些都是歪门邪道。到了晚清那会儿,这种情况更是泛滥成灾,官场风气坏得很,腐败到处都是。

【“养廉银”成为敛财手段】

1860年那会儿,曾国藩当上了两江总督,他的钱包可就算是鼓起来了。这个总督的位子,让他成了江苏、安徽、江西还有上海那些地方的军政大佬,说一不二。

曾国藩是正二品的大官,但他的基本工资挺少的,一年也就180两白银,换算到现在,大概5万多块钱,一个月连5000块都不到。不过,他除了这份死工资,还有别的钱可以赚。

其中最突出的一块就是“廉洁津贴”。

这个规矩是从雍正那时候开始的,到了乾隆时期,它就成了一种固定的做法。养廉银这个钱,通常都是官员们年薪的好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像曾国藩这样的大官,他每年能拿到的养廉银就有18000两,换算成现在的钱,大概就是540万。这对曾国藩来说,可真是一笔大钱,富得流油了。

除了正常的俸禄和养廉银,曾国藩还会收到来自地方上的一些“额外费用”和“心意”之类的隐性收入。这些钱通常不会在明面上的账目里写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很常见的。这些隐性收入加一块儿,经常比他的正式工资和养廉银要多得多,导致曾国藩的实际收入远远高出了大家的预料。

曾国藩那会儿挣的钱,反映了清朝晚期当官的一般情况。

一方面,官员们拿的正经薪水太少,压根儿不够他们日常开销和社交活动;另一方面呢,他们从那些不正当路子弄来的钱却多得吓人。这种工资外收入巨大的反差,正是官场腐败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底层小官的薪水少得可怜,反观那些大官,财富多得惊人。这种差别太大了,不光能看出那时候社会有多不公平,也直接表明了晚清政府已经烂到根里了。

清朝时候,那些职位不高的小官,日子真是过得挺苦的。他们每个月领的银子,根本就不够日常开销,经常得靠借钱来撑日子。

同时呢,他们得给上面的大官们交上一大笔所谓的“规矩钱”。这规矩钱吧,说白了就是暗地里的贿赂,靠着这个,官场才能转得动,个人的位子也才能坐得稳。到了清朝末年,这种事儿已经变得特别常见了。

真的让人大吃一惊,历史资料上说,清朝那些督抚级别的官员,他们平均收的“规费”能有18万两白银,这数目是他们“养廉银”的十倍那么多。养廉银啊,本来是想给官员们发点特别补贴,好让他们保持清廉。可没想到,到最后,这玩意儿竟然变成了合法贪钱的手段。

这种铺张浪费的风气不光是小官的问题,就连朝廷里的大官们也都深陷其中。慈禧太后,那可是晚清时候最有权力的女人,她的挥霍和堕落,大家心里都有数。

她一带头,皇宫里面外面贪污的风气就越闹越凶,政府的品德和办事效率也跟着越来越差。

清朝末年,政府一步步走向衰败,跟那些只想着自己捞好处的官员们关系大了去了。他们本该是撑起国家的关键人物,结果却把责任全忘了,眼里就只有那点小利益。

这种只顾眼前、贪得无厌的行为,不光让国家吃了亏,还把社会的道德底子给动摇了。

【对外战争的无能】

曾国藩早年时候,因为学习认真、儒家学问扎实而出名。但到了清朝面临大难题那会儿,为了给他的湘军筹钱筹粮,还有在朝廷里站稳脚跟,他没办法,只能干了一些跟自己一直坚守的规矩不一样的事儿。

练兵开始后,曾国藩碰到的一个大头疼事儿就是缺钱。那时候,清朝政府的钱袋子紧巴巴的,能给曾国藩的支持少之又少。为了保证军队能转得动,士兵们有干劲,曾国藩只得想办法另辟财路。

根据历史资料,曾国藩后来开始接受一些不正当的利益,他甚至默许自己的湘军靠抢劫来筹集军饷。

湘军要运转,不光得大堆物资,还得给士兵发饷。那时候战乱不断,朝廷手头紧,正规的钱根本不够用。曾国藩估计也想找别的法子,但琢磨来琢磨去,还是选了条更靠谱的路。

曾国藩那么做,虽说对湘军的壮大起了点作用,可也给自个儿的名声抹了黑。他以前可是大家眼里的清廉榜样,但这些举动让人开始对他的形象打问号了。

晚清那时候,不光钱被乱花一通,打外战也是一塌糊涂。财政上漏洞百出,对外作战更是没辙,这就是那时候的真实写照。

清朝经历了不少对外战争,像鸦片战争、中法战争这些,他们老是打败仗,主要原因就是军队里太腐败,啥都不干。那时候的军队,武器老旧得不行,军纪也是一团糟,军费还老被人偷偷拿走。就是因为这些,清朝的军队才老是吃亏。

晚清那时候,真是烂到家了,不光是政治上乱七八糟,军事上也一塌糊涂,给国家带来了大堆麻烦。这种糟糕状况,还深深地拖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后腿。

【结语】

晚清那时候,真是又烂又没本事,不光在政治和打仗上惹了大麻烦,还严重拖了中国社会的后腿。

那时候的中国,正碰上西方国家的欺负和家里的事儿一堆,急需一个能干的政府和一身正气的官员来带头改变状况,推动国家往前走。

不过,到了晚清那会儿,因为腐败无能,这事儿被大大耽误了。官员们中饱私囊,让老百姓的日子更苦了,大家心里头怨气冲天。再加上,跟外国打仗老打败仗,清朝在国际上那是越来越没面子,国家的处境也就更糟糕了。

清朝那会儿,政府管理混乱,官员们腐败得很,特别是那些大官和朝廷里的人,过得那叫一个奢侈。这样一来,国家就越发分裂,越来越弱了。

比如说,慈禧太后过于奢华且滥用权力,这让朝廷变得更加乌烟瘴气,国家的钱袋子也空了。而且,晚清时候,当官的普遍都爱贪,这样一来,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信誉就全没了,结果社会上就乱了套,老百姓起义的事儿一个接一个。

另外,清朝那时候对西方那些强国的吓唬,反应慢半拍,也没啥好办法和想改变的心思。列强一来侵犯、施压,政府就显得特别没骨气,一味忍让,结果咱们国家的主权和说话的分量,就这么一点点没了。

就像曾国藩在他的一生工作中碰到好多难题那样,整个清朝在保护国家好处和想跟上时代步伐时,也是觉得特别吃力。

晚清时候的那些麻烦事儿,最后就让清朝垮台了,中华民国也就这么建了起来。

说到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原本平淡无奇的一天,因为有了点新发现,变得不再那么普通。就像是在看一本故事书,突然翻到了精彩的一页。这事儿还得从那天说起,虽然日子已经记不清了,但发生的事情却历历在目。那天,我像往常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具体是啥事儿呢?嗯,就是我发现了一个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这个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大大的学问。说实话,当时我还挺惊讶的。毕竟,我之前从未想过,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事儿,竟然能给我带来这么大的启发。这事儿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发现很多之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所以,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更加留意身边的事情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都尽量做到细心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样一来,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还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玄武门之变后,赢得最终胜利的李世民,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也就是他的侄子们全部处死。这种做法虽然...
原创 陈...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话是不少有志之士牢记一个原则。从古至今很多人,都牢记这个规律,愿意追...
原创 快... 优良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一个国家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这两大优势是必要条件。就...
玄奘穿沙漠越高山,独行五万里,... 嘿,各位朋友!今天咱要讲一个超厉害的人物,他就是玄奘,那个西天取经的传奇高僧,也是一位超级牛的佛经翻...
原创 李...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黎明,在太极宫的北大门,李世民又一次跨上战马,欲和他的敌人进行最后的决战,而他这次...
原创 宋... ◆文:刚子聊历史 ◆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 前言导语 中国历代庙号是太宗的帝王,一般都创造出比较大...
原创 儿... 在赣南山区这片红土地上,群山环绕、万物更迭,这片经历了无数次革命洗礼的传奇大地上共诞生了134位开国...
原创 皇...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在其统治之下,清朝一派繁荣昌盛。 康熙本人也是一心为民着想,所以深受人民...
镜观·回响丨荆楚文脉长 大江孕... 滔滔长江水,巍巍荆楚风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2024年1月23日,一...
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高... 4月23日,官方透露,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文化万年史探源高峰论坛,将于2025年9月举办,届时论坛将与...
原创 日... 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如龙几乎就是我们国家与民族的象征,不仅凝结着我们祖先无数的智慧与心血,也是非常实...
原创 唐... 《王事情脑补封神史》第360期:天王 文/王事情 一、毗沙门信仰 东汉明帝夜梦佛祖,乃以使者远赴西域...
原创 在... 原标题: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诞生地陕西武功县的故事 战马上的唐太宗李世民 《...
原创 你... 《宋史》有关宋江的记载,少之又少。或许,站在修史者的立场,对造反者是不屑一提的。可是,也不尽然。与宋...
原创 《... 那时节的托塔天王,早已经窥知了智多星的背反心思,背地里想尽一切办法要搞他下台,怎么还可能带在身边呢?...
原创 一... 这张照片是拍摄于真正的清朝时期,绝对不是现代艺术加工,在很多人的眼中,晚清都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其实在...
原创 为... 唐高祖李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没存在感的两个大一统朝代的开国皇帝(另一个是晋武帝),也是唯一的一个被...
原创 历... 想要搞明白匈奴人去了哪里,我认为先要搞明白匈奴是怎么来的,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后来去了...
原创 李... 武德四年(621年),洛阳城内兵少粮尽,人心涣散,王世充无力控制局面,率领文武百官开城投降。 李世民...
原创 骷... 在常人眼里,骷髅是死者与不吉利的象征,常人见后基本都是敬而远之。不过,当它们出现在考古界时,却往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