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起于乱世,各国帝王大多并非生来就是君王命,而是凭借能力手段一步步抢来的。那么在他们登上帝位前,所获得过的最高地位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一一道来。
曹操:魏王、丞相、录尚书事,领冀州牧
曹操生前虽未称帝,但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也算是拥有正式的皇帝封号。他最为出名的称呼是曹丞相,但实际上曹操被称呼为曹丞相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五年,即建安十三年(208)至建安十八年(213)。这之前他担任司空长达12年,因而称呼应该是曹司空,而之后他又获得了更为尊贵的魏公之位,自然不再以丞相冠名了。
曹操
刘备:汉中王、大司马、司隶校尉,领豫州牧、荆州牧、益州牧
刘备的官位实际上比较尴尬,因为荆州牧和汉中王都是刘备自称的,而大司马和司隶校尉是刘璋表荐的。相对而言益州牧倒算有那么一点合法性,因为这个地位继承自刘璋,刘璋又继承自刘焉,刘焉则是东汉朝廷正儿八经封的,只是这中间的转让过程并没有经过正规程序进行。刘备在东汉朝廷获得的最高地位还是曹操表奏的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但同样很尴尬的是,刘备和曹操反目后,曹操在建安八年(203)又表奏辽东公孙度为左将军,因而刘备这个左将军是否依然保留,恐怕很成问题。
刘备
孙权: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孙权这一大串官职都是曹丕册封的。实际上当时魏国朝廷以董昭为首反对封孙权为吴王,而是封个十万户侯(反正江东户口魏国也收不上税),但曹丕并未采纳。这一大串官职除了大将军稍微名不副实,其余倒是有那么一点合理性。实际上曹丕的思路也是希望借助其中的合理性将孙权势力用政治手段来消化掉,便让孙权送质子。然而孙权可不是省油的灯,论玩政治,曹丕不是他的对手,最后孙权拒绝交出质子,曹丕的小聪明也就不了了之了。
孙权
曹丕:魏王、丞相
曹丕的官职是原原本本继承自曹操。现在很多粉丝喜欢称曹丕为太子,这种叫法其实很不严谨,因为曹丕从来没有当过太子。曹操都没称帝,哪来的太子?皇帝的继承人才叫太子,只有先秦和金元这种礼仪混乱的朝代才胡乱称太子。曹操生前是魏王,魏王的继承人叫做世子。例如《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的称呼便是大理镇南王世子。因而可以叫曹丕世子、文帝、丕少,太子什么的还是不要乱叫了。
曹丕
司马懿:太傅、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舞阳侯
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后,曹芳表奏其为相国,封安平郡公,但司马懿坚辞不受。毕竟已经是半截入土的人了,他也犯不着亲自去争帝位。后来司马炎称帝后追谥司马懿为晋宣帝。
司马师: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舞阳侯
司马师由于执政时间太短,只有四年,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增加自身地位,因而相较而言甚至比司马懿还有所不如。但司马师期间司马家族的权势大大提升,远胜于司马懿时期,为司马昭父子代魏打下良好的基础。后被司马炎追谥为晋景帝。
司马昭:晋王、相国、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司马昭的地位相比司马师就有了显著提升,可以说如果不是天不假年,司马昭随时就可以完成禅代之事。其地位甚至高过曹操,因为曹操尚未扑灭朝中所有反对势力,而司马昭则基本把朝廷清洗完毕。后被其子司马炎追谥为晋文帝。
司马炎:晋王、相国、加散骑常侍,假节
司马炎禅代比曹丕更为顺利,基本上一帆风顺就接过了帝位,不像曹操去世后到处暗流涌动(甚至真刀明枪造反)。此外,曹丕曾经以五官中郎将的身份作为副丞相处理政务,而司马炎也曾以中抚军(司马懿和司马师都曾担任过抚军大将军一职)的身份作为副相国处理政务,后来这两个职位都不再设置。
孙坚:破虏将军、长沙太守、兼领豫州刺史,乌程侯
孙策:讨逆将军、会稽太守,吴侯
孙坚在孙权称帝后被追谥为武烈皇帝,孙策因为后人尚在,只被追谥为长沙桓王,但这里作为特例将孙策一并纳入。孙坚的官职除了破虏将军和豫州刺史是袁术表奏的之外,其余的都是朝廷册封,而孙策的几个官职更是原原本本由朝廷册封,没有一个是自己冒认的。孙策为了得到这些官职不但请求过曹操的使者王浦,更进贡朝廷,所以孙策反而是这帮军阀里最尊重朝廷的之一。另外,孙坚和孙策一生最高只当到过杂号将军,因而大家不要一提起杂号将军就觉得鄙视,凡事都要具体分析,周瑜还一辈子都没当上杂号将军呢。
曹腾:大长秋,加位特进,费亭侯
曹嵩:太尉,费亭侯
这俩人分别是曹操的爷爷和父亲,后来分别被曹叡和曹丕追尊为皇帝。而曹腾因为是宦官,所以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拥有皇帝尊号的宦官。曹腾作为皇帝的亲信权倾朝野,他的家族也纷纷鸡犬升天,如曹鼎(曹洪的伯父、曹休的祖父)、曹褒(曹腾之兄、曹仁的祖父)、曹炽、曹胤(两人都是曹褒的儿子)等人都在朝廷或地方官居显职,曹炽的女婿宋奇还是当朝皇后的哥哥。曹嵩自然也平步青云,不但当上了司隶校尉,还当过九卿中的大鸿胪和大司农,最终甚至官居三公之一的太尉。可以说,除了祖上出身不好(宦官),曹家在当时也是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家族。而曹操本人年轻时又一直结交士人,洗清出身,即使没有天下大乱,曹家也必然成为东汉的一个重要家族。
曹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