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明王朝:有没有人能将海瑞怼到无话可说?有,而且还是一位商人
迪丽瓦拉
2025-08-31 12:05:10
0

作为一个商人,沈一石的嗅觉极为灵敏,浙江的“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也就等于“掠之于民”的目的无法实现;接下来,自然就是“掠之于商”。有鉴于此,沈一石答应了郑泌昌和何茂才的要求,押送着百船粮食来到了淳安县。

在淳安县大牢和按察使衙门的官兵硬刚了一整夜的海瑞,前往码头,准备会一会这位传说中的浙江首富。

进入交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海瑞前往码头的两个目的:

1、扣押粮船,先保证淳安灾民的生计问题;

2、摘下“织造局”的招牌,维护朝廷体面,维护嘉靖皇帝的正面形象;

身为淳安知县,海瑞必须这样;身为大明臣子,海瑞也必须这样做;带着总督署衙门的官兵,海瑞正气凛然,来到沈一石的船前,大声问道:

“报上贵驾的职务。”

面对陌生人,面对未知情况,海瑞向来都是先礼后兵,再有那些不知死活的人,海瑞才会化身“大明神剑”,上骂昏君、下打奸臣。

沈一石回道:

“在下沈一石,替江南织造局经商。”

海瑞接着发问:

“那这么说,你只是一个商人?”

这句问话的目的在于确定沈一石的商人,确定身份的目的在于找到与其身份不符的违规情况,有了漏洞才能发起进攻!

等到沈一石给出肯定回答后,海瑞将自己的“法宝”搬了出来:

“《大明官制》载有明文,商人不许着纻罗绸缎,你这身装束怎么讲?”

好了,我们来捋一下海瑞发起进攻的整个过程:封建皇权社会最为根本的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而服饰则是明确尊卑、划分等级的重要标志。看到沈一石身着“纻罗绸缎”,海瑞自然要先明确沈一石的“职务”,确定沈一石是不是“朝廷官员”?知道沈一石不是官员只是商人后,海瑞就有了进攻的理由——你的着装违法了!

对于此时的沈一石,原著小说有着这样一段描述:

大明朝多少厉害的官员都打过交道,如此机锋逼人的官员沈一石也还真是第一次遇到,遇强愈强,一直是沈一石的过人处,何况这回来本就是背水一战,遇到这般高人,一路上的惆怅失落立刻被对方无形的机锋激化成一决高下的斗志。

沈一石调整心情,准备接招,但却给出了淡淡一笑:

“海大人这句话还真将我问住了。”

海瑞没给沈一石任何机会,突转高亢,目光直刺沈一石的双眼,喊道:

“回我的话!”

进攻的技巧就在于一气呵成,有了理由就别给对方任何机会,能够一锤定音最好,再不济也要在气势上彻底压制住对方,为接下来的继续进攻奠定坚实基础。

沈一石的笑容消失了,语气中带着几分敬重:

“果然闻名不如见面,刚峰先生不愧是刚峰先生。”

还是那句话,沈一石遇到的大小官员并不少,但像海瑞这样的刚硬之人,属实不多。只是,沈一石的这句敬重并没有让海瑞的态度缓和。海瑞的目的尚未达到,沈一石的目的尚未明确,海瑞怎么可能被一句吹捧收买!

又是一声大喝:

“明白回话!”

沈一石却并不回话,扬起双手拍了一掌,对着自己的管家说道:

“大明律法,商人不许穿着纻罗绸缎,我却穿了。为什么,你给海大人说说。”

那管家回话:

“嘉靖三十七年江南织造局报司礼监,织商沈一石当差勤勉,卓有劳绩,司礼监呈奏皇上特赏沈一石六品功名官戴。”

多少学子十年寒窗、皓首穷经而不可得,一个商人却能通过江南制造局,通过司礼监获得嘉靖皇帝钦赐“六品官戴”,太监和商人之间的勾结营私已然发展到如此地步。海瑞的眼神中满是愤怒,但语气仍然平稳,强强对决,稳住阵脚最为关键。

“原来朝廷还有赏商人功名顶戴的特例,难怪这套官服托于妇人之手。”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朝廷名器托于妇人之手,而且还是风尘女子之手,就想问一句,此时的嘉靖皇帝脸上热不热?

沈一石却也不气,只能平稳回应:

“海大人说得极是。虽说这个功名是皇上天恩特赐,沈某平时也是从来不敢随意穿戴,毕竟不合大明朝的祖制。既然皇上赏了我功名,我就不只是一个商人了。这也就是沈某敢穿纻罗绸缎的缘由。这样回话,不知道海大人认不认可?”

朝廷赏赐商人官戴,确实有违祖制,沈一石不能否认;但沈一石的底气在于这身官戴是嘉靖皇帝钦赐,一直不穿反倒是有负圣恩。所以,为了遵循祖制,沈一石从来不敢随意穿戴;所以,为了不负圣恩,沈一石又不得不穿。

说明充分、有理有据,关键还搬出了嘉靖皇帝来压海瑞,沈一石确实大才。

只是,沈一石属于“遇强则强”,而海瑞则属于“孤独求败”,既然沈一石搬出了嘉靖皇帝,海瑞直接回怼:

“你刚才自己说了,皇上这样赏你功名官戴并不合大明朝的祖制。是不是现在要我认可你这句话?”

翻译一下这句话:你的意思是说,嘉靖皇帝违背大明祖制了?敢给嘉靖皇帝抹黑,你这是嫌自己命长啊!

海瑞的这句话,沈一石自然不能再接,肯定回应,就是给皇上抹黑;否定回应,就是否定自己之前的那句话。所以,他只能绕开这句问话,将难题甩给海瑞:

“三年了,每次见到这套官服沈某都忐忑不安,终于遇到了一个能够替我将官服品级还给朝廷的人了。海大人,饥民待哺,粮米在船,这才是大事。沈某是不是该穿官服还是该穿纻罗绸缎可否过后再说?”

这段话有着两层意思:

1、威胁海瑞——有本事你把这身官戴收回去,用以压制海瑞的反复进攻;

2、提醒海瑞当前的关键工作——赈济灾民,试图终止这场明显落於下风的对话;

总之,沈一石想赶紧转到下一个话题,但海瑞自然不会答应,因为这件衣服关系着海瑞接下来的进攻,关系着海瑞的最终目的。

于是,海瑞断然拒绝了沈一石的“请求”:

“不可。你要是正经的官员就立刻换上官服,你要只是个商人就立刻换上布衣。”

一句话,身份不明,我找不到治你的理由,赶紧明确一个身份,我好针对性进攻。

沈一石有些不耐烦了,无奈问道:

“穿官服换布衣与今天灾民粮米的事有关吗?”

你这个人怎么那么拧呢?我有粮食,你有灾民,你老是纠结我的衣服干嘛?

来看海瑞的解释:

“当然有关!你打着织造局的牌子,打着宫里的牌子来贱买灾民的田地。你要穿上官服,我便上疏参织造局。你要换上布衣,我便着人将你立刻拿下!我再问你一句,你是立刻穿上官服,还是换上布衣?”

先翻译一下这句话:你要是官员,我就弹劾你;你要是商人,我就立马将你拿下;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我都要办你!

海瑞之所以一直在纠结沈一石的身份,就是为了找到进攻的理由,只有先将沈一石拿下才能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扣押粮船,救民于水火;摘下“织造局”的招牌,维护朝廷体面、维护嘉靖皇帝的正面形象。

沈一石彻底无奈了,还是想赶紧终止这个话题:

“我已经说了穿官服还是换布衣与灾民和粮米并无干系。”

海瑞终于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那就是说贱买灾民田地的事并非织造局所为,也不是宫里的本意了。”

“官服”,代表着织造局的官方行为;“布衣”,代表着沈一石的个人行为;既然“官服”和“布衣”都和灾民、粮米无关,那就等于撇开了织造局和宫中,更等于坐实了沈一石的罪名——以官方身份,为个人牟利。

好了,进攻的理由有了,海瑞下令:

“来人!先将每条船上织造局的灯笼都取下来,再把这个人拿下!”

两个目的,同时完成,衣服的纠结点终于落到了实处!

只是,沈一石还没跟上海瑞的逻辑,也就是说,沈一石尚未明确自己到底错在哪里,赶紧予以阻止和发问。我们再来看海瑞给出的解释:

“打着宫里的牌子来贱买灾民的田地,诽谤朝廷,以图激起民变,你还敢问我?”

嘉靖朝官员入仕的基本能力要求——扣帽子,就连海刚峰运用此招,也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这个帽子,沈一石自然不敢领,只得亮出自己的底牌,将“织造局”招牌下面的“奉旨赈灾”亮了出来。

朝野震动,嘉靖震怒,而且还差一点扳倒“严党”的“织造局买田事件”,竟然变成了“奉旨赈灾”,嘉靖皇帝非但没被打脸,甚至还给贴上了一层厚厚的金箔。只是,沈一石此举,算是彻底将“大户兼并,剥削百姓”版本的“改稻为桑”推向了绝路。

海瑞懵了,彻底懵了,让自己担惊受怕一整夜,让自己疯狂进攻了这么一通,自己竟成为了笑话!

顺着沈一石的要求,海瑞来到了船上,翻看账册,落实了沈一石所言非虚以后,海瑞不禁问道:

“我冒昧问一句,你是个商人,虽有个六品顶戴也不过虚设而已,赈灾并不是你的责任,你为什么这么做?”

海瑞问出了几乎所有人的疑问,沈一石为何这样做?

我们先来看下沈一石自己的回答:

“我是个商人,可我是替织造局当差的商人。朝廷叫我多产丝绸,我就拼命替朝廷多产丝绸。现在出现了灾情,也是朝廷的事。浙江官府拿不出粮来赈灾,我先垫出钱买些粮借给官府,帮了朝廷,也就是帮了自己。到时候你们也会还粮给我,我也不损失什么。我为什么就不能这么做?但不知我这样说,海大人认不认可?”

如果没有“毁堤淹田”的出现,沈一石的这番解释或能说得通,但“毁堤淹田”就是为了逼着百姓“贱卖田地”,沈一石此举无疑将这个目的推向了不可能。

那么,沈一石究竟为何这样做?

首先,按照郑泌昌和何茂才“改稻为桑”的办法,浙江必然会激起民变,如此一来,就会产生两个后果:1、“掠之于民”行不通了,只能“掠之于商”,沈一石必死;2、民变发生,朝廷必然追责,郑泌昌和何茂才也会将责任甩给沈一石,沈一石必死;也就是说,沈一石的死局已然确定。

当然,沈一石前往淳安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也确实表现出了“必死决心”,但“有人不想活,可没人不怕死”,沈一石此举也有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殷勤期盼,试试能不能通过给嘉靖脸上贴金的方式,换回自己一条命。

当然,除了上述原因外,沈一石还希望通过此举保全杨金水,并让杨金水保全自己的家人和芸娘。

只是,这些原因,沈一石不能明确告知海瑞,只能给予官方回应。

可如此回答,海瑞自然不会相信,或者不敢相信:

“改稻为桑呢?你把钱都买粮借给了灾县,买不了田改不了桑,怎么多产丝绸?”

沈一石再次给出解释:

“朝廷要改稻为桑也不是我沈某一个人的事。那么多有钱的都可以出钱买田改种桑苗。还有百姓自己,有了粮今年也可以把稻田改种桑苗。到时候只要能够把产出的生丝多卖些给我,让我多织些丝绸出来,织造局的差使我也就好办了。”

话说得如此入情入理,又如此切实可行,这大大出乎海瑞意料。有这么一个人,又有如此识大体谋大局的胸襟,一出手竟将原来所有人都认为万难自解的事真正地“两难自解”了,海瑞又懵了,甚至无言以对了。

其实,“改稻为桑”本就不难,难就难在各级官员都想从中取利,难就难在他们压根就没关心百姓的死活。

电视剧推进到这里就切换了镜头,但在原著小说中,沈一石还有着最后一句“海大人要是还有疑心,我就把粮运回去。你给我写一个不愿借粮的凭据,我也好向织造局交差”,海瑞点了点头,拿起了那支笔。

能让海瑞哑口无言,能让海瑞俯首听令,恐怕也只能沈一石了!奈何,沈一石只能是一个悲剧人物,只能眼睁睁走向熊熊大火。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蜀... 前言 在蜀汉灭亡的阴影笼罩下,有一个令人疑惑的谜团浮现:为何张飞一家无一人遭遇杀害,而关羽却遭遇满门...
原创 《... 司马迁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继承了丰富的家学,形成了深厚的历史学和文学造诣。虽然他在年轻时不慎失去了身...
原创 蒙... 我们与蒙古国的关系一直非常重要。最近,蒙古国宣布从2025年1月1日起将恢复使用“回鹘蒙文”,即传统...
端午节不仅纪念屈原,还跟这两位... 端午节,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不仅因屈原的投江壮举而闻名,更与春秋名臣伍子胥、东汉孝女曹娥的...
原创 从... 北魏政权在河北地区的行政区划发展经历了由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平原逐渐扩展至沿海地带的过程。这一变化不仅是...
原创 五... 提到魏蜀吴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实在是数不胜数。周瑜、夏侯惇、典韦等人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军事人物。而其...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特色及关系... 【产学研王教授视点】一、开篇:经典名著的永恒魅力与价值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宛如一...
原创 吕... 改写文章 秦始皇曾妄图通过追求永生来实现统治千秋万代的梦想,但最终,他的所谓长生不死的幻想注定只是空...
原创 1... 大多数人对张飞的理解,通常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这部小说里,张飞被描绘为一位性格粗犷、...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里,马超被誉为继吕布之后最强的猛将,曹操更是称赞他具备“吕布当年之勇”,刘备也称他为“...
原创 这... 一提到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大家或许首先联想到的,是这个独特的形象。她原本是德国公主,名叫索菲娅·奥古...
原创 陈... 前言 天下之苦秦,楚人始作俑者 曾几何时,天下大定,秦始皇的铁骑将华夏大地一统。秦王政行事严苛...
逾200件墨西哥玛雅文物在豫展... 郑州5月28日电 (记者 阚力)209件(组)古典时期玛雅文物28日在河南博物院展出,九成系首次在中...
原创 清...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古代,丫鬟的地位可谓卑微至极。她们负责做最脏最累的活计,随时待命,主子一声召唤便得赶...
齐国这么强大,怎么也和晋国一样... 公元前379年对于齐国来说是个天翻地覆的年份。这一年,齐康公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原本由姜子牙后代统治...
原创 上... 1949年5月27日清晨,解放军第23军67师成功攻占了上海国民党军最高指挥部——淞沪警备司令部,俘...
原创 李... 李鸿章的孙子成了美国亿万富翁。曾外孙女是张爱玲。你想象不到,一个清末权臣的家族,竟走成了这样的路数。...
原创 秦... 在古代,尽管各项科技远远不及今天的发达水平,但这并未阻止古人们凭借聪明才智创造出诸多令人瞩目的奇迹性...
原创 清... 在清朝的晚期,尤其是其最后几十年,整个中国的天空仿佛被浓重的阴云所笼罩,阳光变得难以穿透。政治腐败的...
原创 故... 故宫的地板损坏了,专家们在进行修复工作时,意外揭示了一段关于明成祖朱棣的冷酷心肠。这一发现让人对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