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商人,沈一石的嗅觉极为灵敏,浙江的“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也就等于“掠之于民”的目的无法实现;接下来,自然就是“掠之于商”。有鉴于此,沈一石答应了郑泌昌和何茂才的要求,押送着百船粮食来到了淳安县。
在淳安县大牢和按察使衙门的官兵硬刚了一整夜的海瑞,前往码头,准备会一会这位传说中的浙江首富。
进入交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海瑞前往码头的两个目的:
1、扣押粮船,先保证淳安灾民的生计问题;
2、摘下“织造局”的招牌,维护朝廷体面,维护嘉靖皇帝的正面形象;
身为淳安知县,海瑞必须这样;身为大明臣子,海瑞也必须这样做;带着总督署衙门的官兵,海瑞正气凛然,来到沈一石的船前,大声问道:
“报上贵驾的职务。”
面对陌生人,面对未知情况,海瑞向来都是先礼后兵,再有那些不知死活的人,海瑞才会化身“大明神剑”,上骂昏君、下打奸臣。
沈一石回道:
“在下沈一石,替江南织造局经商。”
海瑞接着发问:
“那这么说,你只是一个商人?”
这句问话的目的在于确定沈一石的商人,确定身份的目的在于找到与其身份不符的违规情况,有了漏洞才能发起进攻!
等到沈一石给出肯定回答后,海瑞将自己的“法宝”搬了出来:
“《大明官制》载有明文,商人不许着纻罗绸缎,你这身装束怎么讲?”
好了,我们来捋一下海瑞发起进攻的整个过程:封建皇权社会最为根本的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而服饰则是明确尊卑、划分等级的重要标志。看到沈一石身着“纻罗绸缎”,海瑞自然要先明确沈一石的“职务”,确定沈一石是不是“朝廷官员”?知道沈一石不是官员只是商人后,海瑞就有了进攻的理由——你的着装违法了!
对于此时的沈一石,原著小说有着这样一段描述:
大明朝多少厉害的官员都打过交道,如此机锋逼人的官员沈一石也还真是第一次遇到,遇强愈强,一直是沈一石的过人处,何况这回来本就是背水一战,遇到这般高人,一路上的惆怅失落立刻被对方无形的机锋激化成一决高下的斗志。
沈一石调整心情,准备接招,但却给出了淡淡一笑:
“海大人这句话还真将我问住了。”
海瑞没给沈一石任何机会,突转高亢,目光直刺沈一石的双眼,喊道:
“回我的话!”
进攻的技巧就在于一气呵成,有了理由就别给对方任何机会,能够一锤定音最好,再不济也要在气势上彻底压制住对方,为接下来的继续进攻奠定坚实基础。
沈一石的笑容消失了,语气中带着几分敬重:
“果然闻名不如见面,刚峰先生不愧是刚峰先生。”
还是那句话,沈一石遇到的大小官员并不少,但像海瑞这样的刚硬之人,属实不多。只是,沈一石的这句敬重并没有让海瑞的态度缓和。海瑞的目的尚未达到,沈一石的目的尚未明确,海瑞怎么可能被一句吹捧收买!
又是一声大喝:
“明白回话!”
沈一石却并不回话,扬起双手拍了一掌,对着自己的管家说道:
“大明律法,商人不许穿着纻罗绸缎,我却穿了。为什么,你给海大人说说。”
那管家回话:
“嘉靖三十七年江南织造局报司礼监,织商沈一石当差勤勉,卓有劳绩,司礼监呈奏皇上特赏沈一石六品功名官戴。”
多少学子十年寒窗、皓首穷经而不可得,一个商人却能通过江南制造局,通过司礼监获得嘉靖皇帝钦赐“六品官戴”,太监和商人之间的勾结营私已然发展到如此地步。海瑞的眼神中满是愤怒,但语气仍然平稳,强强对决,稳住阵脚最为关键。
“原来朝廷还有赏商人功名顶戴的特例,难怪这套官服托于妇人之手。”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朝廷名器托于妇人之手,而且还是风尘女子之手,就想问一句,此时的嘉靖皇帝脸上热不热?
沈一石却也不气,只能平稳回应:
“海大人说得极是。虽说这个功名是皇上天恩特赐,沈某平时也是从来不敢随意穿戴,毕竟不合大明朝的祖制。既然皇上赏了我功名,我就不只是一个商人了。这也就是沈某敢穿纻罗绸缎的缘由。这样回话,不知道海大人认不认可?”
朝廷赏赐商人官戴,确实有违祖制,沈一石不能否认;但沈一石的底气在于这身官戴是嘉靖皇帝钦赐,一直不穿反倒是有负圣恩。所以,为了遵循祖制,沈一石从来不敢随意穿戴;所以,为了不负圣恩,沈一石又不得不穿。
说明充分、有理有据,关键还搬出了嘉靖皇帝来压海瑞,沈一石确实大才。
只是,沈一石属于“遇强则强”,而海瑞则属于“孤独求败”,既然沈一石搬出了嘉靖皇帝,海瑞直接回怼:
“你刚才自己说了,皇上这样赏你功名官戴并不合大明朝的祖制。是不是现在要我认可你这句话?”
翻译一下这句话:你的意思是说,嘉靖皇帝违背大明祖制了?敢给嘉靖皇帝抹黑,你这是嫌自己命长啊!
海瑞的这句话,沈一石自然不能再接,肯定回应,就是给皇上抹黑;否定回应,就是否定自己之前的那句话。所以,他只能绕开这句问话,将难题甩给海瑞:
“三年了,每次见到这套官服沈某都忐忑不安,终于遇到了一个能够替我将官服品级还给朝廷的人了。海大人,饥民待哺,粮米在船,这才是大事。沈某是不是该穿官服还是该穿纻罗绸缎可否过后再说?”
这段话有着两层意思:
1、威胁海瑞——有本事你把这身官戴收回去,用以压制海瑞的反复进攻;
2、提醒海瑞当前的关键工作——赈济灾民,试图终止这场明显落於下风的对话;
总之,沈一石想赶紧转到下一个话题,但海瑞自然不会答应,因为这件衣服关系着海瑞接下来的进攻,关系着海瑞的最终目的。
于是,海瑞断然拒绝了沈一石的“请求”:
“不可。你要是正经的官员就立刻换上官服,你要只是个商人就立刻换上布衣。”
一句话,身份不明,我找不到治你的理由,赶紧明确一个身份,我好针对性进攻。
沈一石有些不耐烦了,无奈问道:
“穿官服换布衣与今天灾民粮米的事有关吗?”
你这个人怎么那么拧呢?我有粮食,你有灾民,你老是纠结我的衣服干嘛?
来看海瑞的解释:
“当然有关!你打着织造局的牌子,打着宫里的牌子来贱买灾民的田地。你要穿上官服,我便上疏参织造局。你要换上布衣,我便着人将你立刻拿下!我再问你一句,你是立刻穿上官服,还是换上布衣?”
先翻译一下这句话:你要是官员,我就弹劾你;你要是商人,我就立马将你拿下;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我都要办你!
海瑞之所以一直在纠结沈一石的身份,就是为了找到进攻的理由,只有先将沈一石拿下才能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扣押粮船,救民于水火;摘下“织造局”的招牌,维护朝廷体面、维护嘉靖皇帝的正面形象。
沈一石彻底无奈了,还是想赶紧终止这个话题:
“我已经说了穿官服还是换布衣与灾民和粮米并无干系。”
海瑞终于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那就是说贱买灾民田地的事并非织造局所为,也不是宫里的本意了。”
“官服”,代表着织造局的官方行为;“布衣”,代表着沈一石的个人行为;既然“官服”和“布衣”都和灾民、粮米无关,那就等于撇开了织造局和宫中,更等于坐实了沈一石的罪名——以官方身份,为个人牟利。
好了,进攻的理由有了,海瑞下令:
“来人!先将每条船上织造局的灯笼都取下来,再把这个人拿下!”
两个目的,同时完成,衣服的纠结点终于落到了实处!
只是,沈一石还没跟上海瑞的逻辑,也就是说,沈一石尚未明确自己到底错在哪里,赶紧予以阻止和发问。我们再来看海瑞给出的解释:
“打着宫里的牌子来贱买灾民的田地,诽谤朝廷,以图激起民变,你还敢问我?”
嘉靖朝官员入仕的基本能力要求——扣帽子,就连海刚峰运用此招,也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这个帽子,沈一石自然不敢领,只得亮出自己的底牌,将“织造局”招牌下面的“奉旨赈灾”亮了出来。
朝野震动,嘉靖震怒,而且还差一点扳倒“严党”的“织造局买田事件”,竟然变成了“奉旨赈灾”,嘉靖皇帝非但没被打脸,甚至还给贴上了一层厚厚的金箔。只是,沈一石此举,算是彻底将“大户兼并,剥削百姓”版本的“改稻为桑”推向了绝路。
海瑞懵了,彻底懵了,让自己担惊受怕一整夜,让自己疯狂进攻了这么一通,自己竟成为了笑话!
顺着沈一石的要求,海瑞来到了船上,翻看账册,落实了沈一石所言非虚以后,海瑞不禁问道:
“我冒昧问一句,你是个商人,虽有个六品顶戴也不过虚设而已,赈灾并不是你的责任,你为什么这么做?”
海瑞问出了几乎所有人的疑问,沈一石为何这样做?
我们先来看下沈一石自己的回答:
“我是个商人,可我是替织造局当差的商人。朝廷叫我多产丝绸,我就拼命替朝廷多产丝绸。现在出现了灾情,也是朝廷的事。浙江官府拿不出粮来赈灾,我先垫出钱买些粮借给官府,帮了朝廷,也就是帮了自己。到时候你们也会还粮给我,我也不损失什么。我为什么就不能这么做?但不知我这样说,海大人认不认可?”
如果没有“毁堤淹田”的出现,沈一石的这番解释或能说得通,但“毁堤淹田”就是为了逼着百姓“贱卖田地”,沈一石此举无疑将这个目的推向了不可能。
那么,沈一石究竟为何这样做?
首先,按照郑泌昌和何茂才“改稻为桑”的办法,浙江必然会激起民变,如此一来,就会产生两个后果:1、“掠之于民”行不通了,只能“掠之于商”,沈一石必死;2、民变发生,朝廷必然追责,郑泌昌和何茂才也会将责任甩给沈一石,沈一石必死;也就是说,沈一石的死局已然确定。
当然,沈一石前往淳安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也确实表现出了“必死决心”,但“有人不想活,可没人不怕死”,沈一石此举也有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殷勤期盼,试试能不能通过给嘉靖脸上贴金的方式,换回自己一条命。
当然,除了上述原因外,沈一石还希望通过此举保全杨金水,并让杨金水保全自己的家人和芸娘。
只是,这些原因,沈一石不能明确告知海瑞,只能给予官方回应。
可如此回答,海瑞自然不会相信,或者不敢相信:
“改稻为桑呢?你把钱都买粮借给了灾县,买不了田改不了桑,怎么多产丝绸?”
沈一石再次给出解释:
“朝廷要改稻为桑也不是我沈某一个人的事。那么多有钱的都可以出钱买田改种桑苗。还有百姓自己,有了粮今年也可以把稻田改种桑苗。到时候只要能够把产出的生丝多卖些给我,让我多织些丝绸出来,织造局的差使我也就好办了。”
话说得如此入情入理,又如此切实可行,这大大出乎海瑞意料。有这么一个人,又有如此识大体谋大局的胸襟,一出手竟将原来所有人都认为万难自解的事真正地“两难自解”了,海瑞又懵了,甚至无言以对了。
其实,“改稻为桑”本就不难,难就难在各级官员都想从中取利,难就难在他们压根就没关心百姓的死活。
电视剧推进到这里就切换了镜头,但在原著小说中,沈一石还有着最后一句“海大人要是还有疑心,我就把粮运回去。你给我写一个不愿借粮的凭据,我也好向织造局交差”,海瑞点了点头,拿起了那支笔。
能让海瑞哑口无言,能让海瑞俯首听令,恐怕也只能沈一石了!奈何,沈一石只能是一个悲剧人物,只能眼睁睁走向熊熊大火。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