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刘备或许突然脑子开窍,不想再这么碌碌无为地活着,他要干一票大的,他要匡扶大汉,一统天下。
为此,在今后的几十年,他浴血奋战,像一只打不死的小鸡一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顽强地在挣扎着,拼命地在努力着。
可是最后我们看到了,他虽然做了西南王,但是离一统天下还差得太远。
是他战略方针有问题,还是手下不行,还是运气不行,还是对手太强大了。
这些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完全相信了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两路出兵的宏图大略。
开始的时候,采用诸葛亮的思想是对的,但是在成为西南王之后,就应该要改变,寻求新的突破。
我左思右想,绞尽脑汁给刘皇叔想了两条大计,照此行事,或许离胜利会更快,更近一点。
第一条,联魏灭吴。
前提是在刘备夺取汉中后,东吴其实就已经成了刘备最大的敌人,心腹之患,搅屎棍。因为荆州这个地方一直是东吴念念不忘的战略要地,东吴每天都在想办法要夺回,这是东吴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利益。
既然如此,想要长期拥有荆州,加上眼下刘备夺取汉中后,实力大增,东吴更是惶惶不可终日,那么两国必有一战。
可以跟曹魏商量共同灭吴,你会说,不是应该连吴灭魏吗?时代变了,形势变了,现在不是以前,现在的刘备拥有川蜀和荆州两路大军已经可以跟曹操平起平坐,整体实力已经远胜东吴。
倒不如先把东吴灭了,平分土地,最后在与魏国一决雌雄的时候,就不用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交战。这样肯定更接近胜利。不是吗?
第二条,进行战略大转移。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有舍才有得,即使舍弃的是一块大蛋糕,也必须要狠心扔下,暂时的失去是为了成就将来更大的理想。
荆州一直被东吴所惦记,迟早有一战,而且一旦战争爆发,必定伤筋动骨,劳民伤财,而且因为荆州离川蜀太远,实际上就是一支孤军,救援难度极大。
与其是这样,倒不如主动放弃,关键操作来了:
把荆州交给曹魏,不要交给东吴,壮大曹魏实力,让曹魏成为东吴最大的敌人,让东吴与曹魏在荆州争个你死我活。
这样一波操作后,东吴必亡。
我们就能等到刘备和曹魏的终极大决战了。
战略大转移就是将整个荆州搬空,所有的军事力量和民众全部迁往川蜀,益州沃野千里,土地肥沃,可养兵百万,两支主力军汇合后,川蜀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
待时机成熟后,北上出兵伐魏。
想想,五虎上将全部聚齐,战将千员,百万雄兵,那个阵势就可以把人吓死。
文也有,武也有,精气神也有,不是离成功就会更近一步吗?
我们的毛爷爷的军事精髓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人一路,最后发现,每次都能打胜利。
这个时候北上伐魏可不是后期的诸葛亮七出岐山哟!
后期的诸葛亮如果战斗力有70的话,这个时期就应该有500。
以优势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曹魏在北方的根据地,我相信蜀军的领土会越来越广。
刘皇叔的匡扶大汉的雄伟目标就能实现或者接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