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这是大清的第三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归山诗》的一句话。
相对于荣华富贵、大好江山,福临更愿意做一位痛苦行吟的诗人。
难道,生于帝王之家真的有那么痛苦吗?这一切在大清末代皇帝溥仪身上得到了验证。
紫禁城中的美好
在溥仪两岁时,被慈禧立为皇储,抱进紫禁城中抚养,他的祖母因为伤心过度,当场晕厥,祖母深知一入宫门深似海,孙子溥仪这一辈子注定会历经坎坷。
三岁时,溥仪继承大统,然而他只做了三年的皇帝,便宣布退位。民国给予优待,溥仪得以继续生活在紫禁城中,当时的溥仪只有六岁。
后来,溥仪又在紫禁城中生活了十二年,这十二年,是溥仪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1922年12月1日,在溥仪16岁时,迎来了一个大喜的日子,他迎娶了两个媳妇,分别是“皇后婉容”和“妃子文绣”。
身为大家闺秀的婉容无疑是时髦的,在溥仪的眼中,皇后婉容又是温柔多情的,她每天陪溥仪在宫中游玩,而婉容的博学多识,更是让溥仪视她为知己。
在宫中,婉容给溥仪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有溥仪最爱骑的自行车,溥仪为了骑自行车,不顾众人的反对,将宫中的门槛都给卸掉了。
婉容还买来了照相机,在当时,照相机被人称为“夺魂机”,但溥仪并不在乎,经常的约婉容一起在御花园中拍照。
溥仪还给婉容请了一个英文教师,专门教婉容英语。婉容几乎每天都会用英文给溥仪写信,婉容在信中以“伊丽莎白”作为落款,这是溥仪给她起的英文名,婉容很喜欢。
天津静园中的苦涩
可惜,美好的时光都是短暂的,1924年,冯玉祥在石景山上架起了大炮,将溥仪一家赶出了紫禁城。
无奈,溥仪一家搬到了天津静园居住,在这里,有一个让溥仪很头疼的问题,就是他家中的一后一妃。婉容出身大家闺秀,总喜欢买一些名牌包包、化妆品、衣服等等,花钱时眼睛都不眨一下,自有溥仪在后面买单。
而妃子文绣呢,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婉容买什么,她也要有。溥仪称她二人为“竞赛式购买”。
在生活中,婉容经常挤兑文绣,文绣脾气也犟,自然要反过来挖苦婉容几句,二人常常针尖对麦芒,非要争个高低,搞得溥仪焦头烂额。
在静园,溥仪和婉容的生活虽没有在紫禁城那般甜蜜,但也算过得去。
?溥仪虽已退位多年,但总有满清的遗老遗少在背后唆使溥仪重登大统,年轻的溥仪也没有任何的判断力,总以为他还能恢复大清的荣光。
由于溥仪特殊的身份地位,当时有很多人盯上了他,想借机利用溥仪的余热,这其中来得最勤的当属日本人。
日本人想让他去伪满洲当皇帝,这对溥仪有绝对的诱惑力,天真的溥仪认为日本人真能帮助他。
伪满皇宫中的恐惧
1931年,涉世未深的溥仪在一天夜里,一个人偷偷地跑到了长春,当上了伪满洲的皇帝。溥仪认为自己已经继承祖制,不日将恢复大清以往的荣光。
可是没几日,日本人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他发现自己就是个“傀儡皇帝”,什么都说不算那种,他就是日本人手中的一枚棋子,并且处处被日本人监视,甚至他感觉自己的生命朝不保夕。
1931年年底,皇后婉容也去了长春,同溥仪的待遇一样,婉容也被禁足在宫中,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日本人的监视,甚至不能迈出大门一步,此时的婉容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可以说痛不欲生。
婉容一度沾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惯,精神上也呈现病态,面如土灰。曾经温柔似水的婉容,如今成了这个样子,连溥仪也不愿意待见她。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记载:婉容来到长春后,染上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并与侍卫存在私情,暗结珠胎,诞下一女。此事被溥仪知道后,勃然大怒。
这女孩生下没多久就夭折了,婉容被打入了冷宫,整日忆女成狂,因为刺激过大,婉容还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当溥仪知道婉容的死讯后,显得无动于衷。
二人的感情其实在伪满洲时期就已经走向了尽头,婉容有了孩子的事成为二人彻底决裂的导火索,也成为了婉容一生的污点。
“皇太子”是真是假?
2006年,此时迎来转折,吉林长春的一位名叫王毓斌的老人,却出面声称:婉容与侍卫之事子虚乌有,婉容当年确实生过一个孩子,但不是女儿,而是个儿子,孩子的父亲是溥仪,而且那个孩子就是自己。
他还称自己一直在养父家中生活,本应该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当他看到《末代皇后和皇妃》一书中对婉容的污蔑后,自己实在忍无可忍,才出面为母亲婉容澄清此事,婉容并没有失德。
而当初溥仪为了不让这个孩子做日本人的傀儡,将孩子交给了手下,让他带出皇宫,还编造出了一个婉容失德的谎言。
后来,很多人对比这位老人的样子,确实与溥仪有几分神似,并且老人的说法也有几分合理性。
这位老人说的头头是道,但经过我仔细推敲,认为这位老人不可能是溥仪的孩子。
第一,大家都知道溥仪一直无法生育,如果溥仪真的有生育能力,为何俩人在紫禁城和天津的这十年间都未曾有过孩子?还有妃子文绣,一直也未有身孕,这足以证明溥仪没有生育能力。没有生育能力的情况下,溥仪在伪满洲就突然有了生育能力?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第二,婉容与侍卫有私情这件事是通过溥仪之口才传出去的,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更何况此事发生在帝王之家,没有其事,溥仪怎么可能随便说?就算了是为了孩子,他可以找个别的理由,或者偷偷送出去,名声要放在第一位的。
还有人提议,可以将故宫中收藏的溥仪头发拿去与他做DNA比对,但一直没有人在意此事,因为溥仪的头发也属于文物,岂能谁自称是溥仪的儿子,就给谁做?
因此,很多人将此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是听听就算了,不必太较真。无论是孰对孰错,逝者为大,一直深究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生在帝王家,是幸,还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