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也要赚钱,通过对官员罚俸充实自己的金库
在历朝历代中,
清朝不算是最富有的一个朝代
,但是在宫廷之中花销却也是极为铺张浪费,直到后来清朝被
外敌入侵,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
清朝前前后后签订了340份的不平等条约,总共赔偿的白银就有13亿两
,这是怎样可怕的一个数字。
13亿相当于现代中国人口之多了,而
清朝是从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清朝的钱财管理
。
清朝管理财物的叫内务府
,内务府作为清朝独有的机构权利也是很大的,内务府的管理范围很宽广,只要是
涉及皇室人员的开支
都要在这里过目。阵容十分庞大且繁杂,
内务府的人基本都是皇帝的亲信
,像自家人一样。
内务府可以说是皇帝的私人小金库
,所以金库积攒了多年也是够百姓吃很久的了。
内务府并不是正式的财政部门
,更像是皇帝的私人财务部门。虽不是正式的,但也因为是给皇帝服务的,该有的都有。
内务府和户部一样也有银库
,可能大家会想内务府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呢?
为皇室服务,皇室还有什么能赚钱的
?还真是有,
内务府的收入主要靠着皇庄、榷关、盐业、贡品等来赚得收入
。仅凭这几个方面内务府的收入就已经是很可观的了,但是
史料上没有内务府收入的确切数字
,但能知道是十分巨大的。毕竟不是正式的,一些钱财的转换也是有所出入的。
除了以上的方式增加收入,还有
通过没收和罚赎
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是如何增加内务府的收入的,但是举几个例子就能明白了。可能了解了清朝历史的人都会发现
清朝皇帝喜欢抄家和罚俸
,而这些
钱不会进入户部,而是流入皇帝的小金库内务府
,成为皇帝的私人财产可以
尽情挥霍。
所以
清朝的很多官员都是很穷的
,做错一点事情就要被罚钱。但其实
犯错了也不只有罚钱这一种惩罚,还有籍没和罚物等
,籍没就是没收其全部财产等,也是比较严重的惩罚了。
物品也是能换钱的
,清朝的皇帝在执行这些制度时。
将财物的分类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入宫的财物
。比如
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军机大臣被查
,于是把他们家中的
财物都交由内务府
,或者交到崇文门,就是没有户部得分。
崇文门也是内务府的一个结构,最终钱还是流到了内务府。
另一类是直接交到内务府的。
比如在
康熙年间议论苏克萨哈的罪时
,将他家处以籍没的罪行,将
家产全部没收到内务府
。这样的案例是很多的,
不管是罚钱还是罚物或是籍没都是清朝皇帝赚钱,籍没犯罪官员的家产也是归皇帝所有
,基本上就是官员们往里边投钱,皇室花钱。
清朝的很多大
贪官罪行被揭发
之后,家产基本上都是归皇帝所有。而
抄家是清朝很多皇帝喜欢用的手段
,我们所熟知的
雍正、乾隆、嘉庆清朝祖孙三人就非常喜欢抄家
,通过籍没的手法将手底下贪赃枉法的人一网打尽还能没收他们的财产。
嘉庆年间最为出名的大贪官就是和坤
,和坤被抄家的时候,民间还流传‘
和坤跌倒,嘉庆吃饱’
的言论。还有
比较轻的责罚,其中就有罚赎
,一些官员有过错但是还不足以严重到撤销官职等,于是就
采用罚钱
的方式来惩戒他们。
很多官员经常是
因为一点小错误就要被罚钱,很多官员可能都被罚穷
了。难怪我们看清朝官员都是很清瘦的,可能是没钱吃饭了。
罚俸是最为常见
的,而且也区分得很细,比如说有
罚钱一个月的,半年的
,各种不等。
罚俸的钱也是收到皇帝的小金库中
成为皇帝的私人财产。这样罚钱很多小官员都是禁不起的,而皇帝想要挣大钱就要针对大官来罚俸,其中
大贪官和坤立马献出计策
,
和坤作为一大贪官,也怕自己的钱财有朝一日遭到没收
。于是向皇帝提出来
议罪银制度
,而这个制度主要
适用于职位高一些的大官员
。
这个
制度在当时是没有相应的文书规定
的,都是各自心中明了就是。
议罪银的数额是比较大的,基本都是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银两出入
,而这一不成文的规定也帮助皇帝来管理这些官员。皇帝可以处罚那些不听话没有出力的官员,同时又为自己的小金库添一笔。
这样的方法自然是让
皇上心情愉悦
,
和坤作为提出者,自己也贪,但是皇帝却不会动他
了。这样的制度带来的只有让皇帝私人金库不停膨胀,
养成皇室挥霍的本性
,最终让
清朝的朝政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