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仗制度,是明朝时期一个不成文的惩罚制度,主要惩罚一些在朝堂上得罪了皇帝的官员,廷仗制度并不在明朝的律法当中,那么廷仗制度只是简单的打屁股吗?并不是这样的,打哪里、怎么打、由谁动手打可都是有讲究的,廷仗制度虽不成文,但它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惩罚体系。
廷仗——出现在洪武年间
大明洪武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得到了一份来自刑部主事茹太素的奏疏,这份奏疏非常长,足足有好几万字,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草莽出身,这个时候的他识字也不多,看这份奏疏看的他头疼不已,干脆让一旁的人念给他听。
旁边的人读出了这份奏疏中的一句话:“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这句话明太祖朱元璋听见了,他仔细琢磨了这句话的意思,觉得茹太素是想说自己迂腐,不识忠贤之人,这让朱元璋很生气,他立马派人找来了茹太素,和他进行面谈,茹太素是个书生,说话一本正经,很快他就把朱元璋搞的不耐烦了,朱元璋想要惩罚他。
身为皇帝,朱元璋并不是昏庸无道的,他生气的点是茹太素不尊重自己,说自己迂腐,但他知道茹太素这还是为了他着想,为了整个大明王朝着想,希望他可以任用贤能。
虽然要惩罚茹太素,但他总不能派人把茹太素送到刑部吧,送去刑部茹太素的命可能就保不住了,说皇帝迂腐可是大逆不道之罪,总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把一个如此贤良敢言的官员送去刑部,这样以后就没有官员敢谏言献策了,思来想去,他决定对茹太素进行杖责。
《明史》记载:帝怒,召太素面诘,仗于朝。虽然茹太素被打了一顿,但他的性命保住了,他的官职也保住了,别的官员也从他身上吸取了教训,不敢不尊重朱元璋,这对朱元璋来说可谓是一举多得。这是廷仗之刑是在明朝的第一次行刑,后来廷仗之刑才逐渐有了体系。
开国功臣违法乱纪,处以廷仗之刑
明朝的律法中并没有廷仗这一刑罚,律法是固定的,人是活的,很多事情可以视情况而定,对茹太素的廷仗之刑让朱元璋感到很满意。
逐渐的,伴随着不断地发展,廷仗之刑就产生了属于自己的一个体系,一些官员在得罪了皇帝之后,就会被处以廷仗之刑,他们会当庭扒掉官服,反绑住双手,然后押到午门行刑,朝堂是议事的地方,所以基本上不会在朝堂上实行廷仗之刑。
位高权重的官员行刑的时候,都要有皇帝或代表皇帝的宦官头子去监刑,明朝刚开始的时候,宦官并不受皇帝重用,皇帝朱元璋一般都会亲临现场监刑,当监刑官,有时候他还会亲自上阵,比如说开国功臣朱亮祖父子违法乱纪,朱元璋就亲自打死了他们,不过他们父子两也是罪有应得。
行刑的时候,皇帝会坐到中间监刑,周围还有几个伺候他的宦官,右边有30来个锦衣卫站着,下面就站着许多行刑的人,一般是100个人,由锦衣卫组成,他们穿着短裤,手拿棍子,时刻准备开打。
皇帝下了诏书之后,受刑者要开始受刑,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先趴下,这个时候,行刑的人就会拿来绳索将受刑人的手脚捆住,防止他在受刑的时候会乱跑。
廷仗之刑打哪里?怎么打?
一切都准备好了,便会拿来一个大布袋子将受刑者包住,只露出屁股与大腿部分,然后接受廷杖之刑,行刑也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在行刑的时候,每打5下,就要换1根棍子,换一个行刑官,以防上一个行刑官没有力气,每次开棍时行刑官都要进行大声吆喝,吆喝声响彻整个殿堂,完全盖住了受刑人被打时候的哀嚎声。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想出来廷仗之刑是为了惩戒官员但不危及到他们的性命,但到了后来,廷仗之刑中越来越多的黑幕出现了。
明朝中后期,廷杖之刑逐渐成为了监刑官的天下,皇帝下令之后就不再管这些事情,打轻打重都是由监刑官决定,所以一般情况下官员被判处了廷杖之刑以后,他的家人朋友就花钱贿赂监刑官以求轻一些打,免除过多的皮肉之苦。
当然监刑官也不可能明着告诉行刑的锦衣卫打轻打重,那么他会怎么表示打轻打重呢?在行刑的时候,看监刑官站立时的脚尖行刑官就知道该打轻打重了,如果监刑官的脚尖张开呈“外八字”,就意味着要轻一些打。
如果脚尖合并在一起,就意味着要重重的打,重重的打过后,受刑者非死即残,需要躺在家里休养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好。监刑官不仅可以决定打轻打重,还可以决定用什么棍子去打,一般情况下,行刑之前会准备两根棍子,两根棍子表面差异不大,实则大有不同。
这两根棍子中一根棍子是用水浸泡过的,一根则没有,众所周知,用水浸泡过的棍子重,打人肯定会比没有泡过的棍子打人疼,如果受刑者的家人没有贿赂监刑官,那么行刑官就会使用用水泡过的棍子行刑,让受刑者生不如死。
廷仗之刑谁来打?行刑官需要接受严格的训练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廷仗之刑的行刑官是普通的锦衣卫或者宦官,没有多大的要求,后来到了明朝正德年间,一切都变了。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专权,一手遮天,他便让人改了廷仗之刑的规矩,要求受刑的官员受刑时不可以穿裤子,在此之前,受刑的人员只需要脱下官服,并不用脱下裤子。
刘瑾规定,板子必须打到屁股肉上,这就不是简单地打板子了,这就是想要人命啊,穿着衣服都会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何况不穿衣服呢?此时廷杖之刑时用的棍子也发生了改变,棍子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小木棍儿,本来廷杖用的普通棍子改为了由栗木制成。
栗木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实、耐用,特别适合用来做家具,棍子打人的一端削成槌状,外面包有铁皮,铁皮上还有倒钩,一不小心,这个倒钩就能剐蹭到人的皮肉。刘瑾还对廷仗之刑的行刑官提出了一些要求,行刑官要进行非常严格的训练,训练不合格的行刑官是不允许上岗的,那么怎么去训练一个合格的行刑官呢?
刘瑾派人做了两个稻草人,一个稻草人里面装满了砖块,另一个稻草人外面包一层纸,两个稻草人都会用棉布衣服包好。行刑官每天都要对着两个稻草人训练,他们要打到打那个装满砖块的稻草人时,表面看上去下手很轻,但打完之后要稻草人里面的砖块全都碎了才可以。
当打那个外面包着纸的稻草人时,他们看似下手很重,但外面包着的那层纸不能被打破,这两项,如果有一项做不到,就是不合格的,不能够当行刑官。那些合格的行刑官,都能对力道把握得很好,刘瑾将廷仗之刑变成了要人命的刑罚,他曾在午门杖死过23位大臣,这些大臣的死相惨不忍睹,皮开肉绽,全身上下没有一块好肉。
不过坏事儿做多了终会遭报应的,报应最后也落在刘瑾自己身上,他也落了个被廷杖而死的下场,如果他不改廷杖的规矩,或许他还不会死的那么惨,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正德年间的大规模廷仗事件,十多个官员惨死
明朝的正德年间,宦官非常猖狂,刘瑾是一个例子,江彬则是另一个例子,皇帝非常听信太监的话。明武宗朱厚照无心朝政,只顾着享乐,太监江彬便怂恿明武宗朱厚照南下去游玩,在他的怂恿下,朱厚照心动了,准备南下去游玩。
文武百官得知了这件事情后纷纷给朱厚照上书,劝谏他多关心一下朝政不要南下去游玩,很多人还提出江彬误国的事情,江彬可是朱厚照身边的红人,他很聪明,知道顺着朱厚照,整天怂恿他出去玩儿,这让朱厚照很信任他,听到这些大臣说他坏话,朱厚照不开心了。
为了能够出去玩儿,朱厚照就下令就把几个带头的大臣关进了大牢,并对其他的一百多个人进行罚跪,让他们连着跪了五天,可是连着跪了五天之后这些人还是劝诫他不要出去玩儿,这就让朱厚照很生气了,他的君威何在?
一气之下,他下旨给这一百多号大臣执行杖刑,并且让心腹宦官江彬当监刑官,江彬本就对这些对自己有意见的大臣恨之入骨,觉得他们挡了自己的路,如今朱厚照给了他报仇雪恨的机会,不用白不用。
在监刑的时候江彬提前告诉行刑人员一定要用心打,言外之意就是要狠狠的打,一百多个人同时被行刑,行刑当天午门外是哀嚎声震天响,因为江彬提前的吩咐,这一天打死了十几个官员,也有一些官员因为这次挨打从此落下了残疾。
嘉靖年间,大规模廷仗事件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由于朱厚照驾崩之后没有太子继承皇位,便本着兄终弟及的原则,但他又没有亲弟弟,大臣经过商讨之后决定由他的堂弟继承皇位。大臣们纷纷认为,如果朱厚熜以弟弟的身份去继承皇位,就应该先认朱厚照的父亲为父,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继承皇位。
朱厚熜可不这样想,他还给自己已故的父亲追加了皇帝谥号,这就有些过分了,对这件事情大臣们意见颇多,也有很多大臣来到了皇宫里进行进谏。他们声泪俱下,希望皇帝可以收回成命,朱厚熜看着这局面便让他们先回去,但这些人抱着你不收回成命我就不走的态度。
朱厚熜两次下旨他们都没有离开,这就让朱厚熜很生气了,他决定惩罚这些人,对这些人执行廷仗之刑,就这样,一百多号人被执行起了廷仗之刑,这次廷仗之刑和明武宗朱厚照那次差不多,死了十几个官员,这次杖责之后,这些官员害怕了,再也没有人提起过这件事情,这件事情最后以明世宗的胜利而结束。
廷仗之刑本来是明太祖朱元璋用来惩罚大臣的一种刑罚,后来经过了不断地演变,太监专政,廷仗之刑成为了杀人用的刑罚,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明朝中后期,这样的刑罚伤害了多少无辜的正直的官员,真是可悲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