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秦帝国的儒法战争与思想统治
迪丽瓦拉
2025-08-31 22:34:06
0

中华帝国的奠基者——秦始皇与蒙恬(6)

主笔:闲乐生

雄关漫道,蜿蜒无尽,浮云散落天边。蒙恬背靠着长城,手倚着长剑,眼望着芳草牧马、黄河落日,一股宏大、厚重、苍茫、豪迈之气从胸中涌起。一转眼,他离开咸阳已经整整五年了,这五年间,帝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大路河渠竣工使用,一座座宫殿城池拔地而起,作为帝国的守望者与建设者,他心中的感慨,千言万语说不清。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他这把长剑,此生注定要倚在这极北天边,支撑住根基尚未稳固的帝国,无论多么艰苦、孤独、寂寞,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时,远处不知哪里传来一缕悠扬的胡笳声,大概是某位守边的将士又在思念故乡了,这些帝国的守护者们,为了大秦的安宁,付出了太多太多。蒙恬不由心潮澎湃,也取了一把古筝,叮叮铮铮的弹了起来,原来的秦筝,乃是五弦,蒙恬将它改成十二弦,音色更加丰富。蓝天白云下,悠扬的笳声伴着苍凉的筝声,将整片草原笼罩在一片淡淡的乡愁之中。一滴闪烁的泪珠,悄然滑落蒙恬的脸颊。

即使再刚强的汉子,也有脆弱的时候。谁的心,不曾柔软。

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乐声的和谐,蒙恬站起身来,极目远眺,透过树冠密集的枝桠,望见天远地远的前方,一列车队踏风而来,卷起漫天尘土。

蒙恬淡淡的笑了,扶苏,公子扶苏终于来了。皇帝将他最看重的接班人交给了自己,我绝对不能让他失望。

公子扶苏,始皇帝的长子,大秦王朝不出意外的内定继承人。他的名字“扶苏”,就是取自《诗经》中一首经典的郑国民间情歌——《山有扶苏》,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约会时与爱人的打情骂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意思是说:

高山上面有大树,荷花长在低洼地。不见子都美男子,倒碰上个狂妄笨东西。

高山上面有青松,荭草长在低洼地。美男子充不曾见,倒来了个狡猾色小子。

由此可以推断,始皇帝与扶苏之母或许有过一段甜蜜而浪漫的爱情,他对他们这爱情结晶当然更是十分疼爱,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才将其取名为“扶苏”(树木枝叶茂盛之意),并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让大秦日益繁盛。

所以,当秦朝上下都在学法入仕的时候,秦始皇偏偏给扶苏找了个儒学大师——淳于越,这一点颇让人思量。

我们读历史,总有一个错觉,总以为大秦虎狼之国,必定是罢黜百家,独尊法术,其实不然,至少在大秦王朝建国之初,秦始皇对待诸子百家的总体态度是开明的。在《汉书艺文志》收录的百家著作中,明确为秦始皇时期秦人著作的,有《黄公》四篇与名家《成公生》五篇(注1),以及敢于“难秦相李斯”的纵横家《零陵令信》一篇,还有儒家《羊子》四篇,其中这羊子与黄公,便是在秦始皇秦廷任职的博士,

原来,十几年前,荀子曾到秦国考察,发表意见认为秦国什么都好,但“其殆无儒邪,此秦之所短也。”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极力招揽儒家参加政府,为他整饬风俗(注2),并建立与皇帝相关的全新礼仪制度;并沿袭战国晚期齐鲁的制度,设置博士官(注3),让百家之士(主要是儒生与方士)都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一个高级顾问智库集团,以鼓励学术,并服务政治。

也就是说,秦始皇其实在一开始,是想兼用百家,礼待儒家的,但随着秦宫之中儒法之争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某些厚古薄今,乃至讥讽皇帝的言论(注4),终于使得秦始皇改变了心意,他最喜欢的一本书《韩非子》就说了:“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看来,这帮儒生还是养不熟啊(注5)!“收天下兵”这种物质上的缴械还不够,必须加上思想的缴械。

于是,接下来,秦始皇便在李斯的配合下,开始焚书坑儒,废除私学,而将法术确立为帝国的唯一意识形态。

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焚书,并不是要把所有书都烧掉,他要烧的,第一是具有讽刺秦国内容的六国史书,第二就是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而七十二博士官及其弟子的书籍,是一本也不会烧的。那没有书老百姓的教育怎么办呢?“以吏为师”,就是由精通律法的官吏,来承担思想文化方面的领导与楷模,以代替春秋战国时的私学老师。这样一来,百家争鸣的私学时代宣告终结,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学点技术,医药、占卜、星象种树之类(这些书一本都不烧),其他有关意识形态与道德是非的学问,一概不准研究。再要么就是学法律,还只能放下架子,跟着秦朝官吏学。如果这也不想做,那就只有造反了。

至此,秦国的思想、言论管控与文化统制才真正形成,并影响深远,构成了两千年中国政治领导文化之传统,也形成了扼杀与压抑中国文化活泼生命力的铁牢。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私学之禁,最早的理论源泉其实来自当年的韩非,秦始皇与李斯只不过在适当的时机予以实施而已。如《韩非子五蠹》曰:“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诡使篇》更认为:“凡乱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学者也。”所以必须“禁其行!破其群!散其党!”

当然,不唯法家,先秦诸子都有我之学术独尊的意识,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吾为此惧。”墨子则有《非儒》之篇,言:“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就连庄子也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道术将为天下裂。”荀子亦著有《非十二子》一文专论思想统一,就连本门的孟子一派也一并批评摒弃。看来,中国之学术,向来有唯我独尊之传统,争鸣只是暂时的,到最后都只会剩下一种主流思想。不过在具体实施上,秦之手段过于武断僵硬,而汉之手段则较为灵活,懂得用儒学水平来选用提拔官员,以引导代替强制,将文化纳入体制,从而使儒术独尊的同时,却沦为政治的婢女。据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见J22-2695号简),就算到了专制制度已经相当宽松的三国时代,东吴乡吏仍要负责维护官方文化统治而杜绝异端“私学”之责,虽然当时官学已由尊法一变而为尊儒,但私学之禁如故。

图:走马楼吴简

至于坑儒,则事发于一帮方士违反了《焚书令》的后半部分:“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意思说有谁敢借用儒家诗书非议朝政,借古讽今的,通通死啦死啦地!其实此种法家观念,商鞅韩非早有提出,他们把这种人称为六蝎五蠹,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很显然,这种以武力管控言论的行为,不可能统一思想的。虽然秦有非常完备且成熟的国家治理体系,但再完备的体系,也只能管人的行为,不能管住人的思考。

所以,作为帝国的继承人,扶苏对“焚书”还算可以理解(注6),但当秦始皇开始“坑儒”的时候,扶苏终于受不了了。尽管这次被坑的很多都是方士,但战国秦汉时儒家与阴阳家多有重合,儒家中的齐学一派就讲究天人感应,阴阳五行那一套玩儿的很溜,汉代儒宗董仲舒甚至很会搞天气预报,求雨止雨,相当灵验。总之当时方士与儒生分得不是很清楚,史书中亦称其“文学方术士”或“诸生”,足见这是同一帮人。所以物伤其类,扶苏对这帮读书人相当同情,于是率然直谏:“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秦始皇大怒,他开始后悔让扶苏接触那些可恶的儒家思想,于是决定让他远离充斥着各色人等的咸阳到帝国的边疆、去蒙恬那里担任监军、去体验一下生活。蒙恬精通兵家与法家,又功高谋远,深得始皇信任,他定能将扶苏培养成一个刚毅果敢又不失仁孝稳重的合格接班人。

在蒙恬的帮助与影响下,经过几年的塞外征战使扶苏迅速成长为一个刚毅武勇,信人奋士的出色将领,他勇猛善战、屡立军功,深慰始皇之心。他宽厚仁慈、谦逊待人的作风更深得广大军民的拥戴。

其实,秦始皇派扶苏去与蒙恬一起守长城本是其政治上极高明的一招。中国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帝王,对于自己的身后事,都会费尽心思务求安排的妥妥当当。盖蒙氏兄弟乃帝国的柱石,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人。蒙恬位居大将军,掌握着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威振北方,深受军民爱戴;蒙毅则位居上卿,每日不离皇帝左右,侍帷幄为朝廷重臣。两兄弟一内一外,且忠心耿耿,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所以秦始皇这一着,就等于在自己身后为扶苏安插了两个忠诚度无可怀疑且手握军权、德高望重的重量级助手,有了他们以及军队的支持,相信扶苏可以非常顺利的即位。

图:扶苏塑像

始皇帝对于自己属意的接班人,做的诸多安排,可谓用心良苦了,可惜他机关算尽,还是无法预料到事情的发展竟然完全出乎了他的既定轨道,无数的偶然结合成一个必然,让他的一切努力成空。关键的问题是,秦始皇统治着这么大一个帝国,却不肯早立皇后,早立太子。这在皇帝制度下是非常危险的。在皇帝制度下,皇帝是天下一人,一旦出现问题,则整个国家完蛋,所以必须尽早定下储君人选,以防不测,你看明朝嘉靖年间多少大臣拼掉性命都要逼皇帝立储,原因就在这里。只可惜,秦始皇是世界上第一位皇帝,并无前例可循,所以整个统治集团对此重视程度都不够,更糟糕的是,秦始皇迷恋修仙,以为自己可以长生不死,永远统治这个永远存在、永远不灭的帝国,这一个想法大大的害了他,也害了整个帝国。

注1:据《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黄公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成公生则是在李斯之子三川太守李由处“游谈不仕”的清客。注2:秦始皇刻石中有大量秦始皇利用儒家伦常整饬地方风俗的记录。注3:博士之官,盖源于齐国的稷下学宫,汉初名臣叔孙通做过秦博士,也做过汉博士,故号“稷嗣君”,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谓“盖博士即稷下之先生也”,又云:“游稷下者,既得优游之养,而无政事之劳。”所以秦廷与稷下一样,皆定员70人。此因孔子拥有七十弟子,故效法以示尊重也。注4:除了众所周知的方士卢生讥讽秦始皇一事外,《说苑至公》还记载说有一位秦博士鲍白令之曾当众批评秦始皇说:“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也。”注5:法家虽脱胎于儒(其思想最初也有相通之处),但这胚胎长大后,就越来越反儒了。因为法与儒在意识形态上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它们注定无法和谐共处。如郭店楚简出土之儒家残简《六德》曰:“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又说:“父子夫为内,君臣妇为外。”《语丛》则曰:“友,君臣之道也。不悦,可去也;不义而加诸己,弗受也。”《礼记》上也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可见先秦儒家一向将家庭人伦与个人自由视于君主之上,甚至“君仁”还在“臣忠”之上,而这与法家的君权至上与社会管制思路是根本相悖的。注6:其实焚书之行为,古已有之,当有人问及孟子西周古制时,孟子就说:“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万章章句下)而当初商鞅变法,也曾“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和氏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权力愿景:古代文明各国利用图像... 2025 年 5 月 15 日 法国的伟大浮雕,描绘了奥古斯都及其家族的寓言。/ 蒙古布列塔尼图...
原创 吴... 标题:吴三桂投降清朝的真相与背后的复杂情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诗...
原创 风... 唐玄宗李隆基被视为一位颇具风流韵事的皇帝,统治期间后宫佳丽近四万,可以说是历史上妃子数量最多的帝王之...
原创 历...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代朝代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激烈的血腥冲突和无数的牺牲。许多政权的更替,或是由于外敌的...
为何诸葛亮不废掉刘禅自立,从而... 为何诸葛亮不废掉刘禅自立,从而获得更好的军事条件? 中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
红色故事绘 | “四史”人物志...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张宏杰:为什么读史使人愚昧? 一 读者请我在书上签名的时候,有些人经常要求我写上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我则往往在后面再加一句,“也...
原创 周... 赤壁之战:真相与误解 赤壁之战已经成为三国历史中最为人熟知的战役之一,常常出现在各种电视剧中。然而,...
原创 历...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有的王朝兵强马壮,文武双全;有的虽短命,却出过几位硬气人物。 但唯独有这...
家族传承的瑰宝:湖北省造光绪元... 在福建厦门市,吴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蕴含深厚历史意蕴的瑰宝——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币。这枚钱币不仅是...
原创 刘...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英雄人物层出不穷,让人难以一一列举。在这段历史中,不仅充满了激荡人心的故事,还有许...
苏联解体后,它的15个加盟国,... 1991年12月25日,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一个超级大国就此解体。15个新独立国家踏上了迥异的...
原创 刘...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雄并起、鼎立争雄的动荡年代。在东汉末年,汉朝逐渐衰弱,国家的统一形势变得岌...
历史与现实:纵说南斯拉夫 1、种族理念:“颜色越浅越高贵” 我一直心怀狭隘偏见,总担心由于血缘关系,“文明”的美国和它的欧洲亲...
探究武松的酒量:古代英雄与现代... 探究武松的酒量:古代英雄与现代标准的对比 要说中国古典文学里的硬汉,武松绝对算头一号。景阳冈打虎那段...
原创 1... 1953年6月中旬,夏季反击战进入了白热化的第二阶段。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的180师,...
原创 他...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经历了数十年的漂泊与艰难,深切体会到官僚政治的阴暗面。正因如此,...
原创 被...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在宫中举行了一场宴会,宴请了当时著名的诗人高启以及新任苏...
原创 戚... 自古以来,帝王多有宠妃,而这些宠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确实可以说皇帝性情浮躁。通常来说,获得皇...
原创 血... 血色牛庄:湘军末路与晚清帝国的最后挽歌 1895年3月4日,辽东半岛的寒风裹挟着硝烟在牛庄街巷间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