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宴请功臣,众人高兴赴宴,当刘伯温看到菜后却说:大家必死
迪丽瓦拉
2025-09-01 01:03:48
0

所谓君心难测,从古至今都有不少案例。不过想想也是,身为一国之君,他的身上肩挑的已经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就算是往小了说,那也牵涉着各种利益共同体,需要平衡之间的关系才能谋得长远,而往大了说,那就是整个天下,所有的臣子百姓,都在他的一念之间。所以很多时候,这些帝王往往需要权衡很多东西,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不足为外人道,即便是开国功臣,也难逃被帝王猜忌的命运。

就拿大明的开国班子来说,一君王数名将五谋臣,在明朝成立之后,虽然朱元璋也将这些名将能臣各种赏赐,但是盛名与实权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诸多隐患。

这不,在很多功臣还在盘算着皇帝给自己的赏赐是否足够,对自己的能力是否信任的时候,唯有有着“明代子房”的刘伯温知道,适当的低调其实很有必要。而在某次朱元璋设宴款待所有功臣的时候,刘伯温更是凭借宴席上的饭菜就判断出,出席这次宴会的人估计难逃一死了……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他自幼聪明过人,有着神童之称,长大后更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过不少奇谋,如使用骄兵之计击败了陈友谅,又以平冤案,下罪己诏,收揽民心……

他的计策总能为朱元璋增添助力,所以朱元璋对他很是看重,还把他称作是“当世子房”。

而刘伯温不仅政治与军事才能出众,还深谙五行八卦奇门遁甲天文历法,诗词文章也大有成就,可谓是一个六边形战士,就没有他不会的东西。而民间也多拿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觉得他深明大义、刚正不阿,收获了许多民心。

按理说,这样的人物在明朝建立以后应该身居高位才对,可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忌惮于刘伯温的才能,在封赏的时候首先封的是那些以武力著称,谋略稍逊的武将。

甚至最初封赏的时候,朱元璋只选出了六个人授予公爵的荣誉,而他觉得人数太少,最后又凑了4个来凑成“十公”的时候,依旧没有将刘伯温考虑在内。

直到明朝建立了已经三年,刘伯温才被封为诚意伯,俸禄甚至还不如同为文臣的李善长的一半。

这让很多人都不由为刘伯温叫屈,觉得朱元璋未免太过忽视刘伯温,也不对不起刘伯温当年为他出的那些谋略,可是刘伯温却不以为意,因为作为谋士的他深谙君臣之道,甚至早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宴请群臣的时候,刘伯温就已经从宴会上的菜肴里看出,朱元璋的心里,其实早想把这些功臣除去,只是看时间而已。

这场宴席,设立的背景是在朱元璋论功行赏之后,很多有了名利与地位的大臣们开始有些飘飘然地忘乎所以,胡吃海喝也就罢了,甚至一度声色犬马起来。这让朱元璋十分不爽,于是就想着敲打一下,这边有了前文所提的这场宴席。

对于这场宴席,很多参与人员都觉得这是君王的赏赐,尤其看到出席人员大多都是开国功臣时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所以都欢欢喜喜地前来参加。却不料来到现场,一看宴席上的菜色,很多大臣都面露难色。

原来,这一桌子菜肴不是大家所想象中的山珍海味也就罢了,甚至连个肉菜都看不到,放眼看去,全是炒青菜,炒萝卜,小葱豆腐汤……合着这是一桌斋饭?

大家一时都猜不透皇帝的意思。

而身居高位的朱元璋则冷冷地将大家的反应记在心里,面上却不动声色,旋即解释道:这些都是前菜,好菜都在后面呢。

过了一会儿,只见着宫人们果然端出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来,众臣的面色瞬间都好转起来,可是旁人不理解,跟随朱元璋多年的刘伯温岂能不解?他在看到全素宴的时候就知道,朱元璋这是在告诫大家,要戒骄奢淫逸,保持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

只是大家的反应让刘伯温明白,朱元璋的这个打算显然是落了空了,因为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理解到。而在看到后面上来的硬菜时,面对旁人的大快朵颐,唯有刘伯温纹丝不动,幽幽一叹:我们必死无疑。

这让坐在刘伯温一旁的徐达大惑不解。刘伯温只悄声解释道:岂不闻兔死而狗烹?今天这顿饭,陛下是别有用心啊。作为功臣之首,徐达很快明白过来其中的意思,一顿饭瞬间没了食欲,之后便借故匆匆告辞。

按理说,知道朱元璋有兔死狗烹的打算,刘伯温应该会早早辞官才对,毕竟前有范蠡辞官时曾劝文种也一并辞官,可惜文种没听,结果两人一个富甲一方,一个被迫害致死的例子在。而这一次的宴席更是肯定了朱元璋的心思。

事实上刘伯温也曾想过,在明朝建立第三年,他就有此打算,只是一来朝廷初立,很多地方都需要他,不能放他走,二来刘伯温因为太过刚正,树敌无数,每次他刚打算回老家,这些死敌就会找上门来,搞得刘伯温只能留在京城寻求庇护。

但是刘伯温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人,在他被封为伯后,他也成功利用了朱元璋对自己的忌惮,回归了故里。但是朝堂上仍有刘伯温的一席之地,每年只用在元旦参加早朝,直到最后病逝。而徐达,有了刘伯温的提醒,也得以善终。

但是反观其他参加过那次宴会的臣子,很多人的结局就不是那么好的了,斩首的斩首,发配的发配,更有人被灭了全族……最后重看大明开国的34位能臣,竟寥寥几人得以幸免,而得以幸免的那些人里,除了徐达和刘伯温,好些人大多是因为死的早,还没来得及被清算罢了。让人不禁感叹,果然伴君如伴虎,即便居安,也当思危才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宋...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宋氏三姐妹”是指民国时期宋氏家族的三个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三姐妹可以说是...
原创 三... 开篇:西关骑楼下的光影交错 1933年的永汉路,霓虹初上。大三元茶楼里,小明星徐柳仙一曲《秋坟》引得...
原创 外... 《封燕然山铭》曾言:“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封建历史上,汉匈之战几乎未曾停歇,东汉王朝中...
原创 曾... 清朝后期,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200多年的大清,差点被掀翻在地。 就在大清生死存亡之际,出...
原创 汉...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什么?二者的好处和缺陷是什么?以及汉代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原创 大...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长江流域地区发生过多次大水灾。尧在位时更是连...
原创 太...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无奈出走,难道真的是因为洪秀全排挤吗?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
原创 日... 在图说大坂之阵这本书里写了个十分有意思的故事,说是在五月七日夏之阵决战前,将军德川秀忠让本军先锋前田...
原创 一... 她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皇后,她美丽端庄,是个难得的好妻子;她聪明睿智,是一个优秀的参谋者。她跟隋文帝...
原创 西... 导读:自从儒学在西汉被拔高到“独尊”的地位,历代名臣多为大儒,西汉著名学者萧望之就是其中一位。萧望之...
原创 李...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李世民是世人公认的一代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唐朝...
原创 清... 清朝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1912年2月12日,对古老的中国来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且具...
原创 张... 张居正作为大明王朝最为著名的首辅大臣,在位期间力推“一条鞭法”, 使早已日暮西山的大明王朝,重新走上...
原创 故... 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皇帝办公居住的地方,其建筑宏伟壮观,占地面积巨大,其中三宫六院大小房间加起来共有90...
原创 启... 启蒙运动,不是聊历史,但是也跟历史有关。 启蒙运动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西方完整地进行过一次。这种完整...
原创 原... 刘恒能够当上皇帝在当时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的。 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薄姬身世曲折,原...
原创 汉...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其中韵味与深意需细细斟酌方能品味,而在历史长河里中国封建社会的故事最为丰富其中代表...
原创 朱... 朱元璋建国之前,要说哪一战打的最惨,那绝对是南昌守卫战了;哪一场最重要的话,就是鄱阳湖之战。这两次大...
原创 诸... 因为你没有弄清楚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所有的战役都是有目的的,而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诸葛亮北伐...
原创 朱... 陈友谅僭称帝号以后,秘密派人与张士诚相约,要攻打建康,成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最大对手。 文臣武将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