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驾崩一直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事件,而围绕着他驾崩当晚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更是迷雾重重,引发后人无数猜测。
想当年,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兵荒马乱之时,用一副扁担挑着两个箩筐,一头坐着一个孩子,艰难地在逃难的人群中前行。此时,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士路过,看到这两个孩子,竟哈哈大笑,对旁人说:“我原以为天下没有真龙天子,才如此战乱不休,可今日竟看到这一担挑着两条龙,天下从此可以安定了。” 道士叫住赵弘殷,得知他挑着的儿子,大的叫赵匡胤,小的叫赵光义。谁能想到,这句看似不经意的预言,竟一语成谶。
赵匡胤后来通过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了皇位,建立了宋朝。在他的统治下,国家逐渐走向稳定。为了稳固政权,他听从赵普的建议,来了一场 “杯酒释兵权”,巧妙地收回了武将们的兵权,给他们足够的钱财,让他们安享富贵,成功解决了武将拥兵自重的隐患。
建隆二年,赵匡胤封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府尹。这一任命意义非凡,此后一直到赵匡胤去世的开宝九年,整整十六个年头,赵光义都担任着这一北宋都城行政长官的重要职位。在这期间,赵光义利用职务之便,在开封慢慢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而且,赵匡胤对这个弟弟,那是真的疼爱有加。赵光义生病时,赵匡胤亲自去王府照顾,用烧热的艾草热敷治病,他怕烫着弟弟,还先在自己身上试温度。得知赵光义王府地势高,取水不便,赵匡胤马上指派工匠制作水车,从金水河引水进王府。赵光义进宫陪哥哥饮宴,喝醉后,赵匡胤亲手将他扶上马背,还再三叮嘱卫士好生照看。
然而,这一切的平静,在赵匡胤驾崩当晚,被彻底打破。那夜,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宋皇后得知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后,心中慌乱,她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让内侍王继恩出宫,赶紧去找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贵州防御使赵德芳,想让他入宫即位。在宋皇后心中,赵德芳或许是她认为最适合继承皇位,延续赵家统治,同时也能保障自己和皇子们未来安稳的人选。
可王继恩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他心里清楚,赵匡胤平日里似乎有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打算。于是,他并未听从宋皇后的吩咐,出宫后,转身就朝着赵光义的王府奔去。等王继恩赶到王府,却发现宫内的医官贾德玄正坐在王府门口。这贾德玄为何会在这大晚上出现在王府门口,至今也是个谜,有人猜测他可能早就与赵光义有所勾结,在等待着什么消息。王继恩见到赵光义后,赶忙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告知了他。赵光义听闻,顿时大惊失色。当王继恩催促他马上进宫继承皇位时,赵光义却表现得犹豫不决,似乎在权衡着什么。一旁的王继恩等人,看着赵光义这般模样,心中着急,担心皇位被他人抢走,忍不住大喊道:“再这么磨磨蹭蹭,皇位可就要被别人抢走了!” 这话仿佛一记重锤,敲醒了赵光义,他这才下定决心,冒着大雪,匆匆往宫中赶去。
这边宋皇后,还满心期待着赵德芳的到来,可当她看到走进来的是赵光义时,整个人都愣住了,脸上写满了吃惊。但她毕竟是经历过宫廷风云的人,很快便回过神来,随即跪下,称呼赵光义为万岁,还哭着说道:“我们母子的性命,就全交到皇上您手里了。” 这一句话,道尽了她此时的无奈与惶恐。
关于赵匡胤驾崩的具体情形,还有一段 “烛影斧声” 的传说。据说赵匡胤驾崩当晚,他把身边的侍从们都支开了,只留下自己和赵光义兄弟俩一起喝酒闲谈。殿外的侍卫和宫女们,只能远远地看到屋内灯光烛影闪烁,赵光义的身影突然起身离席,还做出摆手后退的动作,行为举止十分反常。此时,外面的积雪已有数寸厚,赵匡胤手持一把小柱斧,在殿前戳着雪,嘴里还大声说着:“好做,好做!” 当晚,赵光义就留宿在了禁内。到了将近五更天的时候,宫中一片寂静,随后便传来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
这 “烛影斧声”,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是兄弟之间的权力争夺,还是真如一些人所猜测的,有不可告人的阴谋?千年来,人们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一个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赵匡胤驾崩当晚所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深刻地影响了宋朝的历史走向。从那以后,皇位从赵匡胤这一脉,转到了赵光义手中,开启了宋朝另一段别样的历史篇章。
各位看官,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被掩埋在了岁月之中,但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却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探寻、去思考。如果您觉得这故事有意思,麻烦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一下,愿您往后的日子财源广进,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