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宋初期很著名的一个历史悬案,一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也一直争议不断,疑点重重,这件流传千年的历史悬案就是“斧声烛影”。
“斧声烛影”发生于北宋初年,宋朝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半夜召见其弟赵光义,赵匡胤屏退左右,大半夜的房间里,只留下了兄弟二人。
兄弟二人在昏黄的烛光下商讨事务,起初一切正常,过了没多久,屋外的人就听到房间里,昏黄的烛光下,两兄弟的影子杂乱无章的移动。并且看到一个人影举起斧头击打地面,并口说“好为之”。之后,宫中便传出赵匡胤驾崩的消息。之后的事情我们都很清楚了,赵光义即位,是为大宋的第二个皇帝。
千年来,关于那一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人们一直争议不断,大体上可归类为以下两种说法:
阴谋论
这一个论调,是从北宋文莹所著《续湘山野录》一书开始的,该书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是一场谋杀。但是,作者的用词很隐晦,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刻意隐瞒什么。由于这本书在北宋民间流传比较广。那些好事的八卦群众在自己的臆想之下,又经过了很多版本的加工,最终形成了谜一般的“斧声烛影”。
位。哪只近侍却淡淡地回了一句:晋王已到(当时赵光义被封为晋王)。宋皇后听得晋王到,知道事情无法挽回,只得在赵光义面前哭啼:“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支持这一论调的人,从中指出,赵光义早就部署好了一切。因此,是弑兄。
支持这一论调的人,所举出的证据就是,当宋皇后听闻赵匡胤驾崩的消息,立即吩咐身边的近侍去召赵匡胤的四子赵德芳进宫。这个意图很明显了,就是想让赵德芳继位。哪只近侍却淡淡地回了一句:晋王已到(当时赵光义被封为晋王)。宋皇后听得晋王到,知道事情无法挽回,只得在赵光义面前哭啼:“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支持这一论调的人,从中指出,赵光义早就部署好了一切,因此,是弑兄。
合法继位
这一种说法也有不少人支持。支持这一说法的人拿出“金匮之盟”作为证据。
这个“金匮之盟”是个什么事呢?这个跟赵普有关,就是那个说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在赵光义主政的时候,政敌的一连串攻击,欲致其于死地。赵普为了自保,不得不拿出“金匮之盟”,以求得到赵光义的庇护。
这个赵光义呢,从始至终都不知道有“金匮之盟”这件事,便将赵普从大牢之中提出来,详细询问。
原来,在赵匡胤的时候,某天,太后召见赵匡胤。为了避免出现赵匡胤驾崩,皇帝年幼,出现“寡母幼儿”被人篡位的局面。便想要赵匡胤传位给其弟赵光义,待赵光义驾崩后在归政于赵匡胤的儿子,这样就能保证大宋初立后的政治传承。
赵匡胤也深为认同,便写了一份诏书,事先放入“金盒之中”。当时,在场的人除了太后、赵匡胤之外,还有赵普在场。赵普当时深得宋太祖的信任,就把金盒交予其保管,这一事件就是“金匮之盟”。
赵光义就纳闷了,那我刚即位的时候,那么多人怀疑我,你为何不早拿出来,却又在几年后才拿出来。赵普回道,我一直都反对“兄死弟及”,这不符合制度,所以一直没有拿出来。如今,我受到小人的迫害,命不久矣,唯有公开“金匮之盟”,方能保命。
“金匮之盟”在很多史书中也有提及,譬如《宋史》、《续资治通鉴》。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一说法只是赵普单方面的一家之言。
在当时的情况下,借这一说法,赵普能保命,而赵光义能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对两个都有利,即使是赵普瞎编,赵光义也会顺水推舟。
就我个人而言,我要是当晚能在赵家两兄弟旁边该多好,那么所有发生的事我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