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下旬,国民革命军第12军34师101团在与日军多次激战后,奉命前往湖南西陵以南的皇图岭整顿。
由于在前几次战斗中101团出现了较大伤亡,造成战斗力严重下降,团长骆湘浦将全团原有的9个连缩编为6个连,也就是每个营只剩下2个连。
7月6日中午,骆湘浦突然接到来到师部的命令,立即率部前往醴陵东南的八里坳,接替第58军守住阵地,掩护第72军主力围歼仙岳山之敌。
第二天一大早,骆湘浦率领全团赶到八里坳上,发现58军的部队早就撤走了,整个阵地上空无一人,原本说好要留下一批武器弹药的,此时也成了一句空话。
骆湘浦气得破口大骂,但敌人随时有可能出现,他当即命令部队马上布防。与此同时,他亲自带领几个侦察兵到附近侦察地形。
没想到就在侦察地形时,骆湘浦发现了一个问题:八野坳中间是一条通往醴陵县城的大道,整个地形较为平坦,根本不适合打伏击。
在骆湘浦看来,日军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有些部队甚至配属了坦克、汽车、重炮作战,他们完全有可能凭借机械化装备以极快的速度通过八里坳,使101团的伏击阵地形同虚设。
当骆湘浦继续向东南走时,发现几里外有一座名为佛子岭的小山,虽然海拔不算高,但地形颇为理想,正好可以扼守住通往仙岳山的通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骆湘浦经过反复研究后,决定不遵从上级的命令,将设伏地点从原来的八里坳更改为佛子岭。
以副团长为首的教条分子却极力表示反对,因为这是擅自更改作战地点,严重违背了上级的指示,万一有什么闪失,必然要遭到上司的责罚。
但骆湘浦据理力争,认为如果拘泥于上峰命令,僵化地在八里坳设伏,不但难以完成堵截来犯日军、确保主力歼敌的任务,还有可能使自身遭到重大损伤,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最终,骆湘浦表态:“如果此战出现闪失,甘愿由我一人接受上司惩处!”副团长等人才不再拦阻。
谁也没想到,正是由于骆湘浦这次临时改变作战计划,成为仙岳山之战的胜负手。
骆湘浦让部队在佛子岭的一条山谷里设置好伏击阵地好,断定日军很快就将出动。这是因为58军刚刚撤走,而72军接防不久,日军定然了解这一情况,极有可能趁我军初来乍到出兵夜袭。
就在这里,有侦察兵打探到附近有一个油坊,是当地老百姓用来榨制桐油、茶油等油料的,里面已找不到油料,只积存着大量油分被榨取后未及时处理的废料,容易燃烧,便于引火。
骆湘浦大喜,当即让士兵们把这些废料全部搬运到佛子岭,分别在进入山谷的路口两旁和通往仙岳山的路口正中间堆成了高垛,说是要“变废为宝”。众人不解其意,心中都很疑惑。
不出所料,当天夜里11点左右,日军果然前来夜袭,沿着大路摸了过来。他们先是经过八里坳,看到那里空无一人,只剩下一片废弃的工事,一时搞不清白中国军队去了哪里。
等日军悄悄摸到佛子岭附近的山谷中时,骆湘浦和101团官兵早已严阵以待。当敌人进入射程范围之后,骆湘浦一声令下,各种武器一齐向日军发射。
与此同时,三个由废弃油料堆砌而出的高垛也被快速点燃,三条火龙迅速延伸,把进入伏击圈的日军围在了中心。
这时101团官兵们才明白团长所说的“变废为宝”是什么意思。
前来偷袭的日军约为2个大队,共约350人。他们见八里坳无人驻防,还以为扑了个空,没想到刚一进入佛子岭就遭到突然袭击,顿时阵脚大乱。
这时由废弃油料堆砌的三个高垛都燃起了冲天大火,被围在山谷里的日军根本无所遁形。这样一来,敌在明,我在暗,101团官兵居高临下地开火,打得日军无力招架,只能拼命夺路而逃。
大约一小时后,战斗全部结束,前来夜袭的日军除少数从谷底树丛和溪涧中侥幸逃脱外,其余大部分被歼。101团共击毙、击伤200余人,俘敌11人,还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
更让人意外,被俘的日军第三中队长佐藤一雄还提供了一个十万火急的情况。据此人供称,日军骑兵第三联队打算将阵地向醴陵周围收缩,已比株洲和衡阳分别抽调来一个炮兵联队和一个步兵大队,正经塔岭向仙岳山增援。
骆湘浦火速派人向师部报告了这一情况,也正是由于34师及时掌握了这个敌情变化,并没有急于向仙岳山之敌进攻,而是马上调整部署,在塔岭一带设伏,最终歼灭了大量日军。
事后,擅自改变作战计划的骆湘浦因为打了一个大胜仗并截获重大情报,不仅没有被上司责罚,反而升任第34师副师长。
这也是骆湘浦在抗日战争中最引人为傲的一次作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