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赛图拉哨所,迎来了我军的第一批守卫者。在这里距离镇子足足有15公里,因为海拔高耸且荒无人烟,因此
赛图拉哨所
环境比赛图拉镇要恶劣数倍,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在这个地区稍微的日常活动,都会产生剧烈的高原反应,更不用说在这里身背重物到处巡逻的哨兵们,在巡逻的过程中不仅要承受这种非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同时,还有可能会因此遇到野兽。而最重要的事情是,放在数十年后的今天,即便是拥有现代化技术改变生活条件,但赛图拉依旧是人类无法撼动的天险。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我军的第一批守卫者在历经千辛万苦登上这个“死亡禁区”后却发现,在这里有一批驻守在这里4年的国民党士兵。这些人与众人所知晓的国民党形象完全不同,这些士兵各个衣衫褴褛,面色黝黑。在见到我军的时候,他们甚至还十分亲切地打招呼问道:
换军装了?
然而,当我军在经过一番了解后,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些国民党士兵会落得如此田地?在蒋介石撤离后,他们为什么依旧驻守在这里没有撤离?
赛图拉哨所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海拔3800米,由一个简单的四合院建筑构成,其中东、南、北3个方面都是大河滩,地理环境十分险要。在哨所的不远处,还有一个高高的六角形哨楼,在这其中因为过去交通闭塞,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根本没有办法进入,只能依靠骑马或者是骆驼上山,所以在哨所的院子中还留着大量的马桩。
作为我国曾经的最高海拔的驻兵点,赛图拉哨所是我国最西边境的防御大本营,更是中国西部边境的天然屏障。
其中赛图拉哨所承担着西部边关800公里的喀喇昆仑山的边境线防守工作,据说想要将这一片地方完整地巡逻下来,至少需要3个月之久。并且,因为这里海拔高,环境极度恶劣,所以驻守在赛图拉哨所的士兵很难获得良好的后勤保障。
关于赛图拉哨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寻到1877年,18世纪,自从西方列强用火炮将中国的国门强行轰开了后,至此,中国就成为了众多侵略者眼中的一块仍任宰割的“肥肉”。在这一期间,
浩罕汗国将领阿古柏也趁机侵入我国新疆,并且在俄罗斯帝国以及大英帝国的支持下,在这里成立了哲德沙尔汗国。
在彼时大量腐朽不堪的清朝官员认为,新疆等地地处中国西部边陲,对于中国版图并没有过多威胁,可以对此放任不管。但对于这些人愚蠢的发言,左宗棠一针见血地指出:
新疆是中国西部屏藩国的重要屏障,正所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式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
在左宗棠的据理力争下,
1875年,左宗棠奉命带西征兵收复新疆。
根据新疆的地势以及在彼时盘踞在新疆的敌人的特点后,他精心地制定了战略计划,即先打北疆敌人薄弱的地方,在收复乌鲁木齐后,在灭掉南疆敌人的主力收复伊犁。
可是,在在西征的过程中,却因为资金的问题犯了愁。尽管恭亲王多次向洋人举债,可是都被拒之门外,最后还是胡雪岩先后6次以我国富饶地区收入作担保,才勉强凑齐西征的军费问题,在收到这笔来之不易的军费后,64岁的左宗棠痛哭流涕。
在军费、粮草等十分紧缺,再加上新疆地域辽阔,行军困难等要点,左宗棠又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了
“缓进速战”
的战术,以求速战速决,在避免节外生枝的同时,还避免对军费过多消耗。
于是,在经过一年多的征战,左宗棠带兵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全部失地。而在回朝复命的途中,左宗棠带领大军经过赛图拉镇。在这一期间,左宗棠发现了这个曾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南方交通线的赛图拉地理位置险要,它不仅通往印度,还是南亚次大陆的桥头,更是彼时致命者一直渴望不已的重要战略要地。
于是,左宗棠特意派人在这里修筑了一个军事哨所,并且以这里为据点,依次在喀喇昆仑山脉建立起了清朝在新疆地区,守卫祖国边境的防御据点。而其中,
赛图拉还是清政府彼时最高的驻兵点。
1928年,在清王朝灭亡17年后,国民政府接管了这片地区
,据说在当时,国民军队在到达这里的时候,从壮年就在这里守卫的清朝士兵,早已没有剩多少人,并且都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老人。而且他们身上的清朝军服在数十年间缝了又缝,早已破旧不成样子。这期间英国的殖民者曾对这一片地区进行窥探,可是因为此处太过偏远,并且生存困难,所以尽管有这个想法却一直没有行动。
在国民政府接管这一片地区后,在此设立了赛图拉边防局,并在不久后又成立了边防队,人设增添至200人。此时相较于清政府时期,这一时期的防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进驻赛图拉后,恶劣的环境,让这里的将士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难,因为补给跟不上,所以在平时的时候只能依靠收集干牛粪点燃取暖,在晚上的时候为数不多的光源也只有平日里节省着用的昏暗的煤油灯。在平日的伙食中,吃得最好的也不过是玉米面糊糊,甚至在有时候根本吃不上。
每逢大雪封山的时候,赛图拉最寒冷的季节就到来了,因为在赛图拉的冬天足足有数月之久,在没有足够的物资,赛图拉哨所的士兵们就只能紧紧的挤在一起,相互取暖。而在彼时,1946年,新的一批哨兵骑着骆驼进驻了赛图拉,根据赛图拉的气候十分恶劣,所以并不适合长期驻守。
因此,在当时国民党的规定是,在赛图拉驻守的哨兵一年一换。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哨兵们,所有的盼头就是一天一天地数着日子,等待换防的人来替换。但日复一日的等待,有的只有眼前茫茫一片的雪山,一直等到了新中国成立。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师第十五团一个加强连,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进驻了赛图拉。
而在此时,他们却十分惊讶地发现,在数十公里中荒无人烟的雪山哨所中,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群驻扎在这里的国民党哨兵。这些国民党哨兵衣着褴褛,面黄肌瘦,说是路边乞食的乞丐也不为过。
在看到我军到来后,国民党军官喜极而泣,哽咽道“已经4年了,4年了!可算有人来换防了。”随后,在看清我军的着装与他们所认知的不一样后,又接着问道“唉,怎么又换装了啊”。
但因为在这里地处偏远,没有修建公路,外界的消息根本没有办法传进来,在雪地中时常有猛兽出没,所以少有人烟。而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当时蒋介石为了赢得解放战争,孤注一掷的将大量的兵力投入到了战场上,希望就此将我军打败,所以哪里还记得这些身处苦寒之地的国民党士兵。
因此,在消息闭塞不同的情况下,他们根本不知道,在这个与世隔绝的高山之上,此时的中国也早早换了人间。而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由腐朽不堪的国民党压榨下的中国了。自从解放战争解决中国原本面临的究竟应该走哪条发展的道路的问题后,新中国就此成立,至此以后在中国的大陆上人人平等。
看着这些穿着又脏又破,嘴唇皲裂的士兵,解放军不禁泪流满面,也对于这些在如此苦寒之地坚守如此之久的国民党士兵们肃然起敬。
随后解放军向其讲明了身份,并表示
“如果你们愿意留下。我们欢迎,如果想要离开,我们发路费。”
其中,有一两个国民党年轻士兵表示愿意继续在此地驻守,而一些人因为长期在山上,十分想念家中的亲人,离开了。
在接过国民党哨兵的守卫边疆的接力棒,对该地区进行侦查后发现,在距离哨所大约100米处,有多个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土包,其中有近30个比较明显。据之前的国民党哨兵描述,这些土包下都是当年在这里戍边之时,因为生病去世的戍边官兵。
不仅如此,在后来我军在赛图拉工作巡逻的时候,还发现了一具身着国民党军服的木乃伊。因为年代已久,这具木乃伊已经在岁月中被风干,就连脸也被鸟类啄得坑坑洼洼无法辨认。为了表示对他生前为守卫中国边疆做出的重大贡献,我军郑重的将他安葬,并对着他默默的行了个军礼。
在维吾尔语中,赛图拉的意思为“殉道者”,在这片高耸的中国大地上,有一批又一批中国男儿,在这里冒着生命危险,望着哨所周边四处苍凉的山石洒下思乡泪水,只为守卫祖国安宁。
在这之后为了改善助手条件,当年由左宗棠下令修建的赛图拉哨所已经被废弃。解放军将哨所向东边移到了30公里外的另一个地方。但在同一时间,解放军还在5380米之处,设立了一个
神仙湾哨所
。在这里,环境比左宗棠当年设立的赛图拉哨所的环境更为恶劣,昼夜温差足足有30多度,常年的大风,加上高强度的紫外线,对于所有官兵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而在正式迁入新的哨所之前,所有戍边官兵们都眼泪热泪,郑重肃穆的将无数为戍边而牺牲的哨兵们安葬。在他们之中,有在清朝之时奉命守关的清兵,也有国民党士兵,可是在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儿女。
而今的我们能站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全部都是因为在当今的从古自今,都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求名利,默默的在海洋之中,高山之巅守卫着国人,守卫着他们最爱的中国。